《二語流利度的認知基
本文關鍵詞:《二語流利度的認知基礎》介紹
更多相關文章: 流利度 二語習得 理論框架 認知基礎 認知科學 系統(tǒng)研究 交際能力 認知加工 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 注意力
【摘要】:正加拿大Concordia大學心理學系Norman Segalowitz教授的新著《二語流利度的認知基礎》于2010年由Routledge出版社納入"認知科學及二語習得系列"出版。這是迄今為止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二語流利度的學術專著,曾獲得美國現代語言學協(xié)會的KennethW.Mildenberer年獎(2012年度)。該書吸收了語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
【關鍵詞】: 流利度 二語習得 理論框架 認知基礎 認知科學 系統(tǒng)研究 交際能力 認知加工 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 注意力
【分類號】:H09
【正文快照】: 加拿大Concordia大學心理學系Norman Segalowitz教授的新著《二語流利度的認知基礎》于2010年由Routledge出版社納入“認知科學及二語習得系列”出版。這是迄今為止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二語流利度的學術專著,曾獲得美國現代語言學協(xié)會的Kenneth W.Mildenberger年獎(2012年度)。該書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鄭詠滟;;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在二語習得研究中的應用——以二語詞匯發(fā)展研究為例[J];現代外語;2011年03期
2 金霞;;工作記憶容量限制對二語學習者口語產出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齊春紅;;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2 陳曦;;心理語言學對非英語專業(yè)口語教學的啟示[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11期
3 趙昌芝;楊連瑞;;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視角下的認知動機交互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2年10期
4 王慧敏;;工作記憶對二語學習者書面產出的限制作用[J];科技信息;2012年32期
5 周丹丹;王文宇;;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與微變化研究法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J];江淮論壇;2013年04期
6 甘曉莉;;從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看EFL/ESL教學中的跨文化對話[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7 李洪民;王健;;二語學習動機研究的動態(tài)系統(tǒng)論視角[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10期
8 周正鐘;;加工水平與工作記憶容量對二語語塊習得的影響——對“加工資源分配模型(TOPRA)”的考察[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年10期
9 鄭詠滟;溫植勝;;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視域下的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理論構建與研究方法[J];外語教學;2013年03期
10 馬瑞娟;;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下基于計算機網絡的英語閱讀教學研究[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鄭玉榮;基于歷時學習者語料庫的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詞匯與句法發(fā)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王效廣;東南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工作記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2 陳羅霞;翻譯認知過程視角下譯者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3 陶偉;中國高中生二語書面語語言表現發(fā)展研究—復雜理論視域下的個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莫青楊,孫藍;中國學生英語高頻動詞語義發(fā)展的考察[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2 張淑靜;從聯(lián)想測試看二語心理詞匯之間的聯(lián)系[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張淑靜;;二語心理詞匯的發(fā)展路徑——一項歷時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4 劉紹龍;論二語詞匯的習得與發(fā)展——基于實證調查的詞匯知識發(fā)展差異假說[J];外語教學;2003年06期
5 劉紹龍;論二語詞匯深度習得及發(fā)展特征——關于詞義與詞綴習得的實證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6期
6 張淑靜;從反應類型看詞匯習得[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04期
7 文秋芳;;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詞匯變化的趨勢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03期
8 譚曉晨;;中國英語學習者產出性詞匯發(fā)展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03期
9 張萍;;中國英語學習者心理詞庫聯(lián)想模式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01期
10 吳旭東,陳曉慶;中國英語學生課堂環(huán)境下詞匯能力的發(fā)展[J];現代外語;2000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吉風;;中介語特征理論框架下疑問句式的二語習得研究[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2 葉青;;第二語言習得中普遍語法的可及性——“根本差異假說”引起的反思[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寧笳;;中國大學生英語冠詞習得研究(英文)[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9年02期
4 李曉榮;王麗;;關于輸出任務促進大學生定語從句習得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1年05期
5 張劍鋒;;自主探究式外語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周山;;淺析二語習得者個體差異的三因素[J];瓊州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7 劉克靜;;二語習得者個體差異因素[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8 劉小慶;;從Vygotsky的“腳手架”理論看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的作用[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9 雷淑華;李樺;;元認知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10 張佳易;胡健;;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大學生英語迂回使役構式的習得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洋;謝凌云;;普通話測試中的朗讀流利度評測[A];泛在信息社會中的聲學——中國聲學學會2010年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張立民;丁朝霞;;審計公告與國家審計信息披露理論框架的研究——基于信號傳遞機制的研究視角[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06年年會暨第19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3 劉波;劉玲;;基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水資源承載力理論體系框架構建初探[A];2006年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經濟高速增長與中國的資源環(huán)境問題專輯[C];2006年
4 陳興良;;群體犯罪學的理論框架——行為科學在犯罪學中的運用[A];行為法學在中國的崛起[C];1993年
5 霍學喜;董銀果;;試論我國農業(yè)產業(yè)化的理論框架與政策結構[A];WTO與我國農業(yè)系列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晁敏;沈新強;;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修復理論、技術的研究進展[A];可持續(xù)水產養(yǎng)殖——資源、環(huán)境、質量——2003水產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3年
7 吳貽剛;;論運動訓練學的理論框架、問題及其未來研究發(fā)展方向[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8 商孟華;;新制度經濟學與演化經濟學綜述和比較[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劉鳳斌;王維瓊;;中醫(yī)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理論結構模型的構想[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第十九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暨國家級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疾病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7年
10 施家煒;;國內漢語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二十年[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特約記者 曹菲;楊文采建立物探反演理論框架[N];地質勘查導報;2005年
2 武文;農業(yè)支持保護體系的理論框架[N];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
3 景天魁;建立具有中國時空特征的理論框架[N];人民日報;2004年
4 冬安居;人是會看風景的動物[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肖永明;朱熹天理論框架中的君王觀念[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6 山西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 趙建會;母語遷移和二語習得關系之我見[N];山西經濟日報;2011年
7 穆土;構建發(fā)展中國家環(huán)境倫理理論框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8 安百寧;“免疫系統(tǒng)”理論框架下審計方法與策略探究(下)[N];中國審計報;2009年
9 安百寧;“免疫系統(tǒng)”理論框架下審計方法與策略探究(上)[N];中國審計報;2009年
10 李江濤;“世界工廠”的理論框架應修改[N];經濟參考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戴運財;二語習得中的個體差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徐璐;課堂教學中的動機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3 鐘書能;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名詞化習得的認知語言學實證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5年
4 武和平;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進行體標記的優(yōu)選論解釋[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6年
5 豐國欣;第二語言認知協(xié)同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張寧寧;英語時體習得中的類比運用:中國非英語專業(yè)學生案例調查[D];復旦大學;2009年
7 謝元花;中國學習者對英語提升謂詞的習得:語義啟動和句法啟動的綜合分析模型[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年
8 暴麗穎;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環(huán)境中的語言石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9 楊瀅瀅;二語習得中的形式與意義關聯(liá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鄭超;IP外名詞性結構及其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初始重組[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小艷;中國學生英語心理動詞習得中的參數重置[D];武漢大學;2005年
2 董捷;中級階段漢語口語流利度調查與分析[D];復旦大學;2011年
3 邵張e,
本文編號:6978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697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