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小說的政治修辭與語言表達
本文關鍵詞:近代小說的政治修辭與語言表達
更多相關文章: 近代小說 政治修辭 語體轉(zhuǎn)換
【摘要】:近代小說的政治書寫呈現(xiàn)出兩種語言修辭形態(tài):一為政論性語言,以梁啟超等人創(chuàng)作的政治小說為代表,這類語言面向民眾啟蒙,表達宏大的政治理念,極富有鼓動性;一為反諷性語言,以譴責小說語體為代表,它是主體基于俯視立場的一種"顯其弊惡"的情感宣泄方式。兩種修辭形態(tài)在現(xiàn)代語體轉(zhuǎn)化過程中并未成熟,政治表達的同時始終無法形成現(xiàn)代性的美學語體形態(tài)。
【作者單位】: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關鍵詞】: 近代小說 政治修辭 語體轉(zhuǎn)換
【基金】: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現(xiàn)代語言觀的形成與中國文學觀念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11CZW008)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第二批培育學科(文藝學)建設項目(2013ZDXK16)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207.42;H15
【正文快照】: 近代小說的政治修辭主要呈現(xiàn)出兩種形態(tài),一為政論性語言;一為反諷性語言。兩類政治修辭表達,充分體現(xiàn)了近代小說的敘事指向和美學風格。這一點從吳趼人的論述中也可見出:“夫呵風云,撼山岳,奪魂魄,此雄夫之文也,吾病不能。至若志蟲魚,評月露,寫幽恨,寄纏綿,此兒女之文也,吾又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麗;衛(wèi)道與偽道——論《肥皂》的反諷藝術[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2 方國武;;試析晚清文化傳播的兩種模式[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方國武;;批評的理論視角變遷——晚清譴責小說研究的歷時述評[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4 丁伯林;;反諷的經(jīng)典文本:《般涉調(diào)·哨遍(高祖還鄉(xiāng))》[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5 李剛;;論中國現(xiàn)代歷史小說的現(xiàn)代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1期
6 崔妍;劉倩;;論《高老夫子》的反諷藝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7 林麗桃;;《西游記》之“大鬧天宮”的反諷藝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8 孫忠曉;;臨水照花,水光瀲滟下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封建文化與殖民文化影響下張愛玲作品風格溯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9 傅錢余;;《水滸傳》中的反諷手法初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周湘;;真實與傳奇——淺析張愛玲的《傾城之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黃健;;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學中的“上海形象”[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軍府;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敘事倫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美蕓;詩學與政治:聶紺弩思想與創(chuàng)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周少華;晚清民初詩歌批評轉(zhuǎn)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華;新世紀鄉(xiāng)村小說主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惠;“理論旅行”——“新批評”的中國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魯美妍;當代知識分子小說60年的發(fā)展歷程和文學價值綜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9 羅滋池;未完成的現(xiàn)實主義:1920年代中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多種面向[D];上海大學;2010年
10 俞佩淋;作為癥候的“文革”記憶書寫[D];浙江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麗;論奧斯丁筆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姜媛;凌叔華小說創(chuàng)作與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莉;《一位女士的畫像》的空間敘事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姜江;悲喜交加的人生 笑中含淚的溫情[D];南昌大學;2010年
5 張麗芳;生態(tài)美學視閾下的沈從文小說創(chuàng)作[D];南昌大學;2010年
6 廖曉梅;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許地山[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7 張玲;余華《活著》中的死亡敘事及修辭處理[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建朝;集體神話下的個人化詩歌寫作[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邱麗娟;反諷——蕭紅小說《呼蘭河傳》的修辭策略[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婷婷;“不成魔不成活”[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麻貴賓;中日近代小說形成之比較[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2 包禮祥;近代小說著譯并行透視[J];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3 鄧大情;;近代小說中的廣州民俗[J];探求;2011年03期
4 陳大康;;“小說界革命”的預前準備[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5 許勇強;;略論近代《水滸傳》研究的過渡性特征[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王繼紅;;近代小說研究方法述評[J];林區(qū)教學;2011年04期
7 鄧大情;;近代小說中的上海民俗[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8 文初;“寅半生”并非包天笑[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1987年02期
9 郭延禮;西方文化與近代小說的變革[J];陰山學刊;1999年03期
10 郭延禮;西方文化與近代小說的變革[J];陰山學刊;199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文娟;;試論申報館與近代小說聯(lián)系的沉潛期[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2 王德祿;;近代小說理論淺探[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3 劉德隆;;近代小說研究的新思路——《中國近代四大小說雜志研究》讀后[A];山東近代文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劉德隆;;近代小說研究的新思路——《中國近代四大小說雜志研究》讀后[A];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翻譯文學與中國文學近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肖向明;;論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文學變革的價值取向[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6 李志剛;;方爾謙對聯(lián)論[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qū)W術文庫》(上)[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馬曉青 曹靜;上海近代小說國際研討會開幕[N];解放日報;2000年
2 楊怡芬;在海洋里寫作[N];文藝報;2010年
3 郭延禮;20世紀中國近代小說在全球的傳播[N];中華讀書報;2004年
4 李衛(wèi)民;值得重視的《兒女英雄傳》[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5 馮仲平;闡釋中國近代小說魅力[N];光明日報;2001年
6 郭延禮;《老殘游記》在國外[N];中華讀書報;2003年
7 ;近代文學研究三十年[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8 吳家榮;功及千秋澤被后學[N];中華讀書報;2004年
9 田曉菲;從紅樓到綺樓[N];文匯報;2008年
10 郭延禮;20世紀在全球傳播的中國近代小說[N];西藏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合林;近代小說傳播研究[D];河北大學;2012年
2 鄧大情;廣州與上海:近代小說中的商業(yè)都會[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3 文娟;申報館與中國近代小說發(fā)展之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韓偉表;中國近代小說研究史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白玉陳;朝鮮近代愛國啟蒙運動時期小說理論的革新與梁啟超[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 魏文哲;清末小說與時代思潮之互動[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孟麗;論“小說界革命”的醞釀歷程[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田若虹;陸士諤小說考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房瑩;陸澹v婕捌湫∷笛芯縖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志梅;報人作家陳景韓及其小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薇薇;從廣告看近代小說運動[D];復旦大學;2010年
2 羅紫鵬;近代小說中的上海[D];蘇州大學;2012年
3 秦劍藍;敘事模式與文化意味:近代小說敘事模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媛媛;璀璨兩星 交相輝映[D];蘇州大學;2007年
5 邱家興;政治修辭中《論語》詩學[D];西南大學;2009年
6 劉保龍;想象的尷尬與搖擺[D];復旦大學;2009年
7 姜暢;近代小說中包公故事的嬗變[D];河南大學;2007年
8 李國明;擬話本小說式微時的閃光[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9 陳倫文;近代在日中文報刊小說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段穎;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D];內(nèi)蒙古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6785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678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