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語性狀的主觀性及語義表現
本文關鍵詞:狀語性狀的主觀性及語義表現
【摘要】:狀語性狀是在言說場景中伴隨動作的發(fā)生而顯現出的一個性狀,具有言者主觀性。它表達的是一個定量概念,因此只有定量性狀可以出現在該位置,其與定語性狀的換位呈梯度現象,但可以通過顯性句法手段來強化說話人對性狀的認識而提高"邊緣"狀語性狀句的合格度。在多項定語中,只有與場景密切關聯(lián)的性狀才可以被狀語化。歷時主觀化進一步對共時主觀性表現提供了證據,表明成分主觀化后在句法上具有"左移"傾向,是漢語作為強勢VO語言的新佐證。
【作者單位】: 西華大學;
【關鍵詞】: 狀語性狀 主觀性 語義 左移
【基金】:四川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中心資助(SCWY13-17)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本文所述狀語性狀是指句法上做狀語,但語義上并不指向動詞的一類性狀成分,如“圓圓地畫了一個圈”中的“圓圓地”。學界通常稱之為“指賓狀語”或“摹物狀語”(盧建2003;何洪鋒2010;熊仲儒2013),但這兩種說法都有一些未解的現象:1)“指賓狀語”說無法解釋“狀-定”的換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岳中奇;;句首前置定語和狀語的位移性質思辨[J];漢語學習;2007年06期
2 張黎;;“有意”和“無意”——漢語“鏡像”表達中的意合范疇[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1期
3 完權;;超越區(qū)別與描寫之爭:“的”的認知入場作用[J];世界漢語教學;2012年02期
4 陸丙甫;;論“整體—部分、多量—少量”優(yōu)勢順序的普遍性[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5 盧建;可換位摹物狀語的句位實現及功能分析[J];語言研究;2003年01期
6 何洪峰;;狀態(tài)性指賓狀語句的語義性質[J];語言研究;2010年04期
7 熊仲儒;;指賓狀語句的句法分析[J];現代外語;2013年01期
8 叢迎旭;王紅陽;;基于語義變化的概念語法隱喻模式與類型[J];現代外語;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國華;;徐杰《生成語法的“語類”與傳統(tǒng)語法的“詞類”比較研究》述評[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2 陶振偉;;“拿”的語法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陳榮澤;;近十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發(fā)展[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4 蔡淑美;;框式結構語法化過程中形式和意義的互動關系——以“為……起見”的語法化過程為例[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5 羅天華;;語言類型學和我國語言學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6 呂軍偉;;漢語名量結構狀況的歷時考察[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7 何愛晶;陸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構式語法研究概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夏儀萍;;中日語言的[格]考察[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7期
9 陳全靜;;介詞框架“PP上”的形成及其所表語義的歷史演變[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10 劉小川;;淺析漢語趨向范疇語義演變的共性特征[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周美玲;;可換位的描摹性定語句和狀語句的比較[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鐘明榮;謝雙園;;古今介詞類型之比較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阮氏麗娟;漢語方位詞及其類型學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金圈;漢語單音方位詞與單音動詞的偏正性組配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朱艷華;載瓦語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翟會鋒;三官寨彝語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林新宇;漢語和韓國語話題句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友學;句首介詞“在”的隱現及其對外漢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陶勝妃;現代漢語謂詞修飾詞前后位置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謝靜;隆安丁當平話副詞系統(tǒng)[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孫興銳;現代漢語“上”類方位詞對比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芳源;個案兒童朝向介詞習得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郭冰潔;“還”的語義演變及相關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宋衡;介詞框架“PX以后”考察[D];河南大學;2011年
8 毋冬梅;“很不X”和“不很X”格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張叢林;現代漢語“對NP的VP”結構功能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氏秋竹;漢語與越南語介詞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Joseph H.Greenberg;陸丙甫;陸致極;;某些主要跟語序有關的語法普遍現象[J];國外語言學;1984年02期
2 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3 石定栩;漢語句法的靈活性和句法理論[J];當代語言學;2000年01期
4 陸丙甫;語序優(yōu)勢的認知解釋(上):論可別度對語序的普遍影響[J];當代語言學;2005年01期
5 陸丙甫;語序優(yōu)勢的認知解釋(下):論可別度對語序的普遍影響[J];當代語言學;2005年02期
6 石定栩;;關于“有標記”的歧解[J];當代語言學;2006年01期
7 劉丹青;;語言庫藏類型學構想[J];當代語言學;2011年04期
8 朱德熙;北京話、廣州話、文水話和福州話里的“的”字[J];方言;1980年03期
9 朱德熙;;從方言和歷史看狀態(tài)形容詞的名詞化[J];方言;1993年02期
10 石毓智;量詞、指示代詞和結構助詞的關系[J];方言;2002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劉輝;現代漢語事件量詞的語義和句法[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遠明;;也說“連”字句的語用功能[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2 文全民;;“更”和“還”在肯定與否定比較句中的差異[J];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01期
3 張伯江;李珍明;;“是NP”和“是(一)個NP”[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3期
4 張寶勝;;副詞“還”的主觀性[J];語言科學;2003年05期
5 吳福祥;;試說“X 不比 Y·Z”的語用功能[J];中國語文;2004年03期
6 楊同用,劉惠瑤;“‘大/小’+職銜性稱謂”組合情況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03期
7 王曉農;;論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批評屬性[J];東岳論叢;2006年05期
8 張黎;;漢語句法的主觀結構和主觀量度[J];漢語學習;2007年02期
9 房紅梅;馬玉蕾;;言據性·主觀性·主觀化[J];外語學刊;2008年04期
10 周少青;;試論連字句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東南學術;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鐘明榮;謝雙園;;主觀性和“還NP呢”句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王義娜;;人稱代詞移指現象的主觀性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王根;趙軍;;中文褒貶義詞語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語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張寶林;崔希亮;任杰;;關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的建設構想[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王東海;張紹麒;李敏;;現代漢語網絡考試試點研究報告[A];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2003年年度會議論文集[C];2003年
7 王寅;;“體驗性概念化”語義觀對后現代哲學“人本主義”的修補——認知語言學對翻譯理論與實踐的指導意義[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8 富麗;;語言文字規(guī)范標準的制定應考慮可操作性[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宋欣橋;;試論普通話水平測試(PSC)[A];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徐靜;;換言連接成分類型及其語篇特點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劉茜;漢語水平考試(HSK)有重大調整[N];光明日報;2006年
2 董洪亮;“漢語托!泵髂甏笳{整[N];人民日報;2006年
3 趙鳳華;漢語水平考試(HSK)做重大調整[N];科技日報;2006年
4 吳福祥整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語言學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5 西南大學文學院 肖梅旎;從“沛公軍霸上”說起[N];學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安春;“一個”的用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劉雪春;現代漢語等同范疇的語義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李宇鳳;漢語語用偏向問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李潔紅;指示語的認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王海峰;現代漢語離合詞離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6 閔星雅;助動詞“能”和“會”的認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7 蘭佳睿;現代漢語心理動詞的量性特征[D];復旦大學;2008年
8 董成如;存現句的認知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9 朱茜;構式語法理論框架下“能”的多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10 樸鎮(zhèn)秀;現代漢語形容詞的量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賈軍紅;指示語:心理空間與主觀性[D];河南大學;2006年
2 柳楊;虛擬語氣的主觀性[D];西南大學;2008年
3 朱義莎;現代漢語“被”字句的句式語義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4 凌劍春;語法化過程中的意義主觀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8年
5 謝翠玲;程度量主觀性及副詞“太”的相關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6 李俊玲;程度副詞的主觀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黃蓓;形容詞衍生之強化詞的主觀性與主觀化[D];西南大學;2009年
8 王三東;與形容詞有關的程度表達[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9 張冠喬;論主觀性在“如果說”詞義演變中的作用[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王彬;程度副詞短語分布差異的認知解釋[D];南昌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6556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655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