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lián)在少數(shù)民族院校漢語教學中的方法論意義
本文關(guān)鍵詞:對聯(lián)在少數(shù)民族院校漢語教學中的方法論意義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對聯(lián) 少數(shù)民族 漢語教學方法
【摘要】:對聯(lián)在中國是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言語模式。這種言語模式與漢語有多方面的完美體現(xiàn),與漢民族思維特點、審美觀念有深度的契合,涉及語言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這種言語模式,因其詩性特點和修辭手法的豐富多樣而具有很強的趣味性;這種言語模式因為相對簡短優(yōu)美、雅俗共賞、易于實踐,具有創(chuàng)作性。因此,它能夠在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中充當一種特殊的教學載體,對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具有獨特的方法論意義。通過以對聯(lián)為載體的漢語教學,貫徹整體性教學的理念和原則,可以使少數(shù)民族學習者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文化意識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達到有效提升漢語文水平的目的。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
【關(guān)鍵詞】: 對聯(lián) 少數(shù)民族 漢語教學方法
【分類號】:H193
【正文快照】: 對聯(lián)是一種地地道道的中國特產(chǎn),可謂國粹。自古以來,它就以“簡短優(yōu)美的形式、莊諧并舉的風格、豐富多彩的內(nèi)涵及對漢字漢語多方面的完美體現(xiàn)”,以及對漢民族思維特點及審美觀念的深度契合,為漢語母語人所喜聞樂見,成為一種應(yīng)用廣泛、雅俗共賞、充滿智慧和情趣的言語模式。[1]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龍麟;二十世紀清代駢文研究述評[J];滁州師專學報;2001年04期
2 路海洋;;“江左文學之冠” 常州駢體名家——孫星衍及其駢文創(chuàng)作考論[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年03期
3 路海洋;;論洪亮吉駢文的創(chuàng)作藝術(shù)[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年02期
4 孔繁東;;駢文的文學地位的反思[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5 路海洋;;清代駢林巨子,常州文派宗匠——洪亮吉駢文創(chuàng)作藝術(shù)與文學史地位探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6 路海洋;;論清代駢文總集對當代駢文作家的經(jīng)典化選擇[J];貴州社會科學;2013年07期
7 王允亮;;西漢災(zāi)異奏疏芻論[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8 習婷;;駢文論說功能的理論解析[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9 劉曙初;陳燕;;孫樵與晚唐古文的發(fā)展困境[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10 陳建仁;;《周易·文言傳》的文學特色[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朱麗霞;;古文與駢文:在“桐城謬種,選學妖孽”之后——從《光明日報》“百城賦”說起[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莫道才;;20世紀前期駢文學學術(shù)發(fā)展述論[A];東方叢刊(2000年第3輯 總第三十三輯)[C];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咸曉婷;中唐儒學變革與古文運動嬗遞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許智銀;唐代臨淄段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胡旭;漢魏文學嬗變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3年
4 朱焱煒;明清蘇州狀元文學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4年
5 王允亮;南北朝文學交流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7年
6 彭紅衛(wèi);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征考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路海洋;社會·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與駢文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坤;北朝書信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馬悅;兩漢災(zāi)異奏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林亞楠;東漢桓靈時期散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郭勇;《抱樸子外篇》與葛洪的文學觀念及其文學成就[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婉婉;王勃文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6 楊保紅;洪亮吉駢文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7 徐碩;吳均詩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8 周金權(quán);徐陵詩文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9年
9 冀霜;徐陵創(chuàng)作與交游考論[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10 錢曉琳;李商隱詩歌與駢文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李鵬在接見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與會學者時的講話[J];世界漢語教學;1990年04期
2 王金祥;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 促進對外漢語教學[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11期
3 楊桂芳;對漢語教學的再認識[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4 ;“第二屆中青年學者漢語教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征文啟事[J];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03期
5 何東昌;在國家教育委員會舉行的招待會上的講話[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年04期
6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舉行會員大會選舉產(chǎn)生第三屆理事會[J];漢語學習;1993年05期
7 高會成,梁云;試論HSK與成人高校漢語教學之關(guān)系[J];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1998年03期
8 王阿舒;心理語言學在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語言與翻譯;1999年01期
9 班振林;淺談?wù)Z用學理論在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語言與翻譯;1999年01期
10 哈力克·尼亞孜;新疆少數(shù)民族中小學的漢語教學[J];語言文字應(yīng)用;199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秀艷;;西藏漢語教學的背景分析[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shù)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2 王廣州;;MTI教育中漢語教學的針對性[A];2010年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呂必松;;漢語教學為什么要從漢字入手?(發(fā)言提綱)[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4 金天一;;韓國學習漢學的歷史概況及當前韓國高校漢語教學態(tài)勢的研究[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周健;;試論漢語教學的語感培養(yǎng)[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6 陳東風;劉彥青;;留學生的宗教文化背景對漢語教學的影響[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7 石羽佳;;經(jīng)濟漢語實踐性教學初探[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王磊;;任務(wù)型教學法運用于漢語“第二課堂”的探索[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9 李維佳;;淺析漢語教學中對留學生科學編班的意義和方法[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10 崔延虎;;雙語教學與雙語教育的教育人類學審視[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駐巴黎記者 宋斌;法國中小學漢語教學方興未艾[N];光明日報;2007年
2 耿悅 饒星 忠一;曲萬波和他的“漢宇通”[N];科技日報;2008年
3 記者 陳娟;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在桂林召開[N];桂林日報;2009年
4 本報駐伊斯蘭堡記者 周戎;孔子學院空中課堂進入巴基斯坦[N];光明日報;2010年
5 伊者;讓漢語走向世界[N];中華讀書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盧毅然;從“把人請進來”到“自己走出去”[N];中國文化報;2008年
7 周紅松 杜潔思 張麗輝;33名志愿者將赴印尼進行漢語教學[N];河北日報;2007年
8 記者 顧鋼;中國駐德使館舉辦漢語節(jié)[N];科技日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劉美楨;從“先行”到“示范”[N];福建日報;2006年
10 慕海燕;“我在美國教漢語!”[N];哈爾濱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春曉;蒙漢雙語教育背景下漢語教學的社會語言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 王洋;對維漢語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夏迪婭·伊布拉音;維吾爾民族漢語教學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4 潘素英;泰國中小學漢語課程大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何麗英(KATEMATU DUANGMANEE);泰國華僑學校漢語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6 ZIN YU MYINT(黃金英);緬甸小學本土化漢語教材建設(shè)探討[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倪蓉;現(xiàn)代漢語作格交替現(xiàn)象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8 楊洪建;哈薩克族學生漢語否定結(jié)構(gòu)習得研究[D];新疆大學;2007年
9 桂樸成(Supachai Jeangjai);漢泰熟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10 丁米;泰國大學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云;《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字詞目標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2 郭穎;蒙古國烏蘭巴托市漢語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3 LESTARI PUSPITANINGSIH(傅碧達);印度尼西亞高中漢語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謝慧;以色列特拉維夫地區(qū)的漢語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5 馬思穎;論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中的漢語獲得和漢語教學[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6 樸京淑;試論韓國朝鮮時代的漢語教學[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7 來小子;對蒙古族學生漢語語法教學研究[D];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2009年
8 何婷婷;《拾級大成》與衛(wèi)三畏的漢語教學[D];吉林大學;2008年
9 劉軼姝;漢語教材的教師手冊考察[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10 徐肖芳;21世紀以來德國漢語教學現(xiàn)狀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6401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640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