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臨夏方言回腔語音格局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7-12 08:57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方言是語言的變體,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漢語經歷數千年長時期的發(fā)展,語音上有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不斷進步,利用科學儀器進行實驗分析的研究便應運而生。實驗語音學借助實驗儀器設備和語音分析軟件,揭示出許多過去不可能觀察到的語音現(xiàn)象。利用實驗語音技術在研究漢語普通話、少數民族語、方言、語言習得等方面都取得豐碩成果。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各少數民族互相接觸,相互影響,語音獨具特色。有關臨夏方言的研究主要包括語音、語法、語言接觸等方面,這些研究都是基于傳統(tǒng)語音學方法,本研究試圖在傳統(tǒng)語音學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實驗語音學方法,運用語音格局理論,揭示臨夏方言的語音特征。整個研究分為以下幾部分:1.收集臨夏方言的有關資料,初步掌握其語音概況,于2008年7月到8月開展了臨夏方言語音田野調查,調查的內容為《方言調查字表》和北大中文系按古音韻編寫的雙音節(jié)詞表,所有發(fā)音內容全部錄音保存。2.對所有錄音材料按單音節(jié)字、雙音節(jié)詞分別進行切分,切分后共有18000余個語音樣本。對語音樣本進行標注、提取聲學參數,建立臨夏方言語音數據庫。3....
【文章頁數】:16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漢語方言研究背景
1.1.1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
1.1.2 現(xiàn)代漢語方言研究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意義
1.4 方法和思路
1.5 論文框架結構
第二章 臨夏方言概況
2.1 臨夏歷史地理概況
2.2 臨夏方言概況
2.3 臨夏州方言區(qū)的劃分
第三章 臨夏方言語音研究方案
3.1 方言調查準備工作
3.1.1 確定發(fā)音字表
3.1.2 記音訓練
3.1.3 聯(lián)系發(fā)音人
3.2 臨夏方言調查
3.2.1 調查組成員及調查點
3.2.2 發(fā)音人的要求
3.2.3 錄音環(huán)境選擇
3.2.4 硬件設備
3.2.5 軟件及錄音參數
3.2.6 錄制流程
3.2.7 發(fā)音人基本信息
3.3 建立語音數據庫
3.3.1 語音文件命名規(guī)則
3.3.2 語音文件數量
3.3.3 語音標注
3.3.4 提取特征對象
3.3.5 歸納語音格局
第四章 臨夏方言回腔聲韻調
4.1 臨夏方言回腔聲母
4.1.1 聲母
4.1.2 聲母的發(fā)音特點
4.2 臨夏方言回腔韻母
4.2.1 韻母
4.2.2 韻母的發(fā)音特點
4.3 臨夏方言回腔聲調
4.4 臨夏方言回腔聲、韻母搭配表
第五章 臨夏方言回腔元音格局
5.1 語音格局概說
5.2 元音格局
5.2.1 概述
5.2.2 實驗語料和方法
5.2.3 臨夏方言回腔一級元音
5.2.3.1 回腔四位發(fā)音人聲學元音圖對比
5.2.3.2 回腔男女聲聲學元音圖對比
5.2.3.3 臨夏方言回腔與普通話一級元音對比分析
5.2.3.4 臨夏方言回腔與普通話共振峰模式的對比
5.2.3.5 回腔[ε]和[(?)]的聲學特征
5.2.4 臨夏方言回腔二級元音
5.2.5 臨夏方言回腔三級元音
5.2.6 臨夏方言回腔四級元音
5.3 結論
第六章 臨夏方言回腔聲調格局
6.1 聲調格局概說
6.2 實驗語料和方法
6.2.1 發(fā)音樣本的選擇
6.2.2 聲學參數的提取
6.2.3 語音數據的相對化
6.3 臨夏方言回腔單字音的分析
6.3.1 語音樣本的統(tǒng)計分析
6.3.2 語音樣本的主體分布
6.3.2.1 臨夏方言回腔四位發(fā)音人的調型
6.3.2.2 臨夏方言回腔調類分析
6.3.3 臨夏方言回腔按性別分組的統(tǒng)計分析
6.3.4 臨夏方言回腔單字調長研究
6.3.4.1 調長的歸一處理
6.3.4.2 調長分析
6.4 結論
第七章 臨夏方言回腔輔音格局
7.1 概說
7.2 臨夏方言回腔塞音的實驗研究
7.2.1 臨夏方言回腔單音節(jié)中塞音的VOT分析
7.2.1.1 引言
7.2.1.2 實驗方法
7.2.1.3 實驗結果與分析
7.2.1.4 小結
7.2.2 從音軌方程考察普通話不送氣塞音聲母的協(xié)同發(fā)音
7.2.2.1 引言
7.2.2.2 音軌方程
7.2.2.3 實驗方法
7.2.2.4 實驗結果
7.2.2.5 小結
7.2.3 臨夏方言回腔塞音的閉塞段分析
7.2.3.1 引言
7.2.3.2 實驗方法
7.2.3.3 實驗結果和分析
7.2.3.4 討論
7.2.3.5 小結
7.3 回腔擦音的實驗分析
7.3.1 擦音概說
7.3.2 臨夏方言回腔擦音的音長分析
7.3.2.1 引言
7.3.2.2 實驗材料和測算方法
7.3.2.3 實驗結果與分析
7.3.3 小結
7.4 塞擦音的實驗分析
7.4.1 概說
7.4.2 塞擦音音長分析
7.4.2.1 引言
7.4.2.2 實驗材料與方法
7.4.2.3 實驗結果與分析
7.4.3 小結
7.5 清輔音聲母時長比較
第八章 總結與展望
8.1 總結
8.2 展望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研究成果
發(fā)表論文
參與科研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漳州話聲調格局的分析[J]. 殷學侃.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6)
[2]湘潭方言聲調及連讀變調的語音實驗研究[J]. 房青. 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2)
[3]西北地區(qū)三聲調方言分布特點透析[J]. 鄧文靖.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3)
[4]漢語聲調“彎頭”現(xiàn)象的實驗分析[J]. 吳志剛. 漢語學習. 2009(02)
[5]泰國學生漢語元音習得中遷移現(xiàn)象的聲學實驗研究[J]. 陳晨,李秋楊,王仲黎. 民族教育研究. 2009(01)
[6]蕪湖方言聲調調長實驗研究[J]. 侯超. 語文研究. 2009(01)
[7]仡佬語鼻音韻尾增生[J]. 韋名應. 民族語文. 2009(01)
[8]云南元江傣話單字音聲調的語音實驗分析[J]. 蔡榮男.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6)
[9]上海普通話與標準普通話卷舌元音聲學特征對比研究[J]. 于玨,李愛軍,王霞. 當代語言學. 2008(03)
[10]蒙古族學生學習漢語去聲聲調的語音實驗分析[J]. 李鳳. 長治學院學報. 2008(03)
本文編號:3658827
【文章頁數】:16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漢語方言研究背景
1.1.1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
1.1.2 現(xiàn)代漢語方言研究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意義
1.4 方法和思路
1.5 論文框架結構
第二章 臨夏方言概況
2.1 臨夏歷史地理概況
2.2 臨夏方言概況
2.3 臨夏州方言區(qū)的劃分
第三章 臨夏方言語音研究方案
3.1 方言調查準備工作
3.1.1 確定發(fā)音字表
3.1.2 記音訓練
3.1.3 聯(lián)系發(fā)音人
3.2 臨夏方言調查
3.2.1 調查組成員及調查點
3.2.2 發(fā)音人的要求
3.2.3 錄音環(huán)境選擇
3.2.4 硬件設備
3.2.5 軟件及錄音參數
3.2.6 錄制流程
3.2.7 發(fā)音人基本信息
3.3 建立語音數據庫
3.3.1 語音文件命名規(guī)則
3.3.2 語音文件數量
3.3.3 語音標注
3.3.4 提取特征對象
3.3.5 歸納語音格局
第四章 臨夏方言回腔聲韻調
4.1 臨夏方言回腔聲母
4.1.1 聲母
4.1.2 聲母的發(fā)音特點
4.2 臨夏方言回腔韻母
4.2.1 韻母
4.2.2 韻母的發(fā)音特點
4.3 臨夏方言回腔聲調
4.4 臨夏方言回腔聲、韻母搭配表
第五章 臨夏方言回腔元音格局
5.1 語音格局概說
5.2 元音格局
5.2.1 概述
5.2.2 實驗語料和方法
5.2.3 臨夏方言回腔一級元音
5.2.3.1 回腔四位發(fā)音人聲學元音圖對比
5.2.3.2 回腔男女聲聲學元音圖對比
5.2.3.3 臨夏方言回腔與普通話一級元音對比分析
5.2.3.4 臨夏方言回腔與普通話共振峰模式的對比
5.2.3.5 回腔[ε]和[(?)]的聲學特征
5.2.4 臨夏方言回腔二級元音
5.2.5 臨夏方言回腔三級元音
5.2.6 臨夏方言回腔四級元音
5.3 結論
第六章 臨夏方言回腔聲調格局
6.1 聲調格局概說
6.2 實驗語料和方法
6.2.1 發(fā)音樣本的選擇
6.2.2 聲學參數的提取
6.2.3 語音數據的相對化
6.3 臨夏方言回腔單字音的分析
6.3.1 語音樣本的統(tǒng)計分析
6.3.2 語音樣本的主體分布
6.3.2.1 臨夏方言回腔四位發(fā)音人的調型
6.3.2.2 臨夏方言回腔調類分析
6.3.3 臨夏方言回腔按性別分組的統(tǒng)計分析
6.3.4 臨夏方言回腔單字調長研究
6.3.4.1 調長的歸一處理
6.3.4.2 調長分析
6.4 結論
第七章 臨夏方言回腔輔音格局
7.1 概說
7.2 臨夏方言回腔塞音的實驗研究
7.2.1 臨夏方言回腔單音節(jié)中塞音的VOT分析
7.2.1.1 引言
7.2.1.2 實驗方法
7.2.1.3 實驗結果與分析
7.2.1.4 小結
7.2.2 從音軌方程考察普通話不送氣塞音聲母的協(xié)同發(fā)音
7.2.2.1 引言
7.2.2.2 音軌方程
7.2.2.3 實驗方法
7.2.2.4 實驗結果
7.2.2.5 小結
7.2.3 臨夏方言回腔塞音的閉塞段分析
7.2.3.1 引言
7.2.3.2 實驗方法
7.2.3.3 實驗結果和分析
7.2.3.4 討論
7.2.3.5 小結
7.3 回腔擦音的實驗分析
7.3.1 擦音概說
7.3.2 臨夏方言回腔擦音的音長分析
7.3.2.1 引言
7.3.2.2 實驗材料和測算方法
7.3.2.3 實驗結果與分析
7.3.3 小結
7.4 塞擦音的實驗分析
7.4.1 概說
7.4.2 塞擦音音長分析
7.4.2.1 引言
7.4.2.2 實驗材料與方法
7.4.2.3 實驗結果與分析
7.4.3 小結
7.5 清輔音聲母時長比較
第八章 總結與展望
8.1 總結
8.2 展望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研究成果
發(fā)表論文
參與科研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漳州話聲調格局的分析[J]. 殷學侃.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6)
[2]湘潭方言聲調及連讀變調的語音實驗研究[J]. 房青. 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2)
[3]西北地區(qū)三聲調方言分布特點透析[J]. 鄧文靖.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3)
[4]漢語聲調“彎頭”現(xiàn)象的實驗分析[J]. 吳志剛. 漢語學習. 2009(02)
[5]泰國學生漢語元音習得中遷移現(xiàn)象的聲學實驗研究[J]. 陳晨,李秋楊,王仲黎. 民族教育研究. 2009(01)
[6]蕪湖方言聲調調長實驗研究[J]. 侯超. 語文研究. 2009(01)
[7]仡佬語鼻音韻尾增生[J]. 韋名應. 民族語文. 2009(01)
[8]云南元江傣話單字音聲調的語音實驗分析[J]. 蔡榮男.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6)
[9]上海普通話與標準普通話卷舌元音聲學特征對比研究[J]. 于玨,李愛軍,王霞. 當代語言學. 2008(03)
[10]蒙古族學生學習漢語去聲聲調的語音實驗分析[J]. 李鳳. 長治學院學報. 2008(03)
本文編號:36588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3658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