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語文獻中的副語言交際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29 17:12
副語言是一個特別普及和極其重要的非語言傳播方式之一。但是,在我們?nèi)粘=浑H中,人們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忽略它的功能。雖然,副語言和語言一樣是交際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但關(guān)于副語言的研究尚未完善。因此,這方面有著非常大的研究空間。本文將蒙古族中影響力大、時代性強的四部作品《蒙古秘史》、《青史》、《黃金史》和《遼闊的杭蓋》作為切入點將副語言與語言的關(guān)系與區(qū)別以及蒙古族副語言符號的分類、交際中的作用、特征等作出分析。該論文由導論、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總結(jié)等五個部分組成。在導論中主要陳述了選題緣由、研究概況、研究目的、意義、研究方法和資料來源等。第一章,論述了非語言傳播學的概況,即分別闡述了非語言的概念、分類以及副語言的概念與語言的關(guān)系和區(qū)別等。第二章對副語言的分類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將副語言分為言語造型元素和功能性發(fā)聲兩大部分。又將言語造型元素細化為音色、音高音低、音長、音強和停頓、靜默等。功能性發(fā)聲包括特征音和隔斷音,其中隔斷音包括嘆息聲、笑聲和哭聲等三大類;隔斷音由填充音和嘆詞組成。三章概括總結(jié)了副語言在交際中的特征與功能,有無意識性、模糊性、簡要性、真實性和語境性等共性和民族性、年齡性、性別...
【文章來源】:內(nèi)蒙古大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8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錄
正文
參考文獻
附件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副語言分類概述[J]. 鄭穎芳. 教育觀察(上旬刊). 2015(02)
[2]非語言交際中的副語言交際淺析[J]. 李燕,翟麗麗. 滁州學院學報. 2014(06)
[3]順應論關(guān)照下的《官場現(xiàn)形記》敬語及其副語言分析[J]. 王靜,林綱. 群文天地. 2012(18)
[4]“言語傳播”與“非言語傳播”的符號學辨析[J]. 張立春. 當代傳播. 2012(04)
[5]非言語傳播中的體態(tài)語性別差異文化研究[J]. 魏曉紅. 中國電力教育. 2011(20)
[6]副語言的語用功能探析[J]. 孫麗娟.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09(04)
[7]非語言方式研究綜述[J]. 李偉大.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9(01)
[8]非語言交際與副語言——兼論日語副語言的特點與交際作用[J]. 李慶祥. 日語學習與研究. 2008(06)
[9]反語與副語言手段研究[J]. 王曉卉. 廣西社會科學. 2008(11)
[10]言語交際中的有聲副語言現(xiàn)象[J]. 項湍舟.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8(10)
碩士論文
[1]《孟子》和《莊子》副語言研究[D]. 王丹丹.湖北師范大學 2016
[2]副語言及其交際功能[D]. 宋冰.黑龍江大學 2006
[3]副語言的文化意蘊[D]. 謝倫浩.華中師范大學 2006
[4]副語言問題研究[D]. 李春光.黑龍江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556536
【文章來源】:內(nèi)蒙古大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8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錄
正文
參考文獻
附件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副語言分類概述[J]. 鄭穎芳. 教育觀察(上旬刊). 2015(02)
[2]非語言交際中的副語言交際淺析[J]. 李燕,翟麗麗. 滁州學院學報. 2014(06)
[3]順應論關(guān)照下的《官場現(xiàn)形記》敬語及其副語言分析[J]. 王靜,林綱. 群文天地. 2012(18)
[4]“言語傳播”與“非言語傳播”的符號學辨析[J]. 張立春. 當代傳播. 2012(04)
[5]非言語傳播中的體態(tài)語性別差異文化研究[J]. 魏曉紅. 中國電力教育. 2011(20)
[6]副語言的語用功能探析[J]. 孫麗娟.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09(04)
[7]非語言方式研究綜述[J]. 李偉大.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9(01)
[8]非語言交際與副語言——兼論日語副語言的特點與交際作用[J]. 李慶祥. 日語學習與研究. 2008(06)
[9]反語與副語言手段研究[J]. 王曉卉. 廣西社會科學. 2008(11)
[10]言語交際中的有聲副語言現(xiàn)象[J]. 項湍舟.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8(10)
碩士論文
[1]《孟子》和《莊子》副語言研究[D]. 王丹丹.湖北師范大學 2016
[2]副語言及其交際功能[D]. 宋冰.黑龍江大學 2006
[3]副語言的文化意蘊[D]. 謝倫浩.華中師范大學 2006
[4]副語言問題研究[D]. 李春光.黑龍江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5565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3556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