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城方言語音調(diào)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30 19:56
宜城市位于鄂西北,處于中原官話、西南官話的交界地帶,《中國語言地圖集》將其歸入鄂北小片,但是宜城市轄區(qū)內(nèi)的方言存在一定差異。本文通過田野調(diào)查獲取了宜城方言的第一手語音資料,描寫分析了宜城、劉猴的音系特點,并將今宜城方言語音系統(tǒng)與《廣韻》進行對比,梳理宜城方言的演變規(guī)律。將宜城和周邊方言點的語音特征進行對比,總結(jié)出宜城方言的20個語言特點,并對這些特點進行權(quán)重比例的數(shù)據(jù)處理,從而總結(jié)出宜城方言與周邊方言點的親屬遠近關(guān)系。結(jié)合移民史的資料分析出宜城方言主要來源于北方的中原官話,其形成混合方言的語音特點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今宜城方言與西南官話成渝片的語音相似度要高于中原官話,劉猴話更接近成渝片,歸入到西南官話成渝片,宜城話歸入西南官話鄂北小片。本文共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主要論述本文的選題意義、研究現(xiàn)狀、研究方法,介紹宜城的地理、歷史沿革和人文以及調(diào)查概況。第二部分是宜城方言語音系統(tǒng),對宜城和劉猴的聲韻調(diào)和拼合規(guī)律進行描寫,概括宜城方言的音變現(xiàn)象,分析宜城方言特殊語音現(xiàn)象顫音的語音特征。第三部分是宜城方言語音的歷時演變,將宜城方言的語音同《廣韻》進行對照,討論其語音的歷時演變規(guī)律。第四部分是...
【文章來源】:四川師范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10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1鄢城和劉猴地形圖
2 宜城方言語音系統(tǒng)2 宜城方言語音系統(tǒng)本章在分析宜城方言音系時,分別調(diào)查了宜城鄢城街道辦事處(下面簡稱“鄢城”)、劉猴兩個地方。圖 2-1-1 和圖 2-1-2 分別是鄢城、劉猴的地形圖和區(qū)域相對位置圖。鄢城為市政府所在地,使用人口最多,其方言我們一般稱為“宜城話”
2 宜城方言語音系統(tǒng)以看出,鄢城話中:韻母 a發(fā)音時舌位比較最前,有擦化色彩;韻母 u舌位聽感上比較,韻母 發(fā)音時卷舌動作比較靠后;較松,開口稍大,唇形稍展,有輕微動程、精組聲母后唇形略展,有輕微唇齒化現(xiàn)象, 與韻母 o相拼時,有部分見系果攝歌韻二等 42];u n主元音靠前。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韻母整體歸入到齊2]等。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淺析襄陽方言的名詞性小稱[J]. 楊琳.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版). 2017(11)
[2]豫鄂陜交界區(qū)域漢語方言合口介音的消失[J]. 丁沾沾. 語言研究. 2017(02)
[3]淺析宜城方言后綴“娃兒”[J]. 徐娟.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7(01)
[4]淺析襄陽方言語氣詞“撒”[J]. 楊琳. 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 2016(10)
[5]豫鄂陜交界區(qū)域漢語方言古遇攝字的今讀與演變[J]. 丁沾沾.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16(03)
[6]襄陽方言名詞兒化研究[J]. 譚停.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6(03)
[7]荊門方言顫音名物化標志“子”研究[J]. 鄧晗. 長江叢刊. 2016(03)
[8]語言接觸與新語言的誕生[J]. 游汝杰.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1)
[9]襄陽方言特色女性稱呼語的構(gòu)形理據(jù)探究——以“倆娃兒、孃兒和嫲嫲”為例[J]. 馬婷婷.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5(12)
[10]淺析襄陽方言稱呼語“倆娃兒”[J]. 楊琳. 語文學刊. 2015(15)
博士論文
[1]漢語方言深度接觸研究[D]. 徐榮.復旦大學 2012
[2]晉語志延片語音研究[D]. 高峰.陜西師范大學 2011
[3]方言與普通話的接觸研究[D]. 傅靈.蘇州大學 2010
[4]湖北西南官話音韻研究[D]. 郭麗.復旦大學 2009
[5]河南方言語音的演變與層次[D]. 劉雪霞.復旦大學 2006
[6]贛東北漢語方言接觸研究[D]. 胡松柏.暨南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襄陽話兒化現(xiàn)象研究[D]. 譚停.廣西大學 2017
[2]語言接觸視角下的湖北監(jiān)利方言語音內(nèi)部分化研究[D]. 王惠敏.山西大學 2017
[3]四川松潘縣和九寨溝縣漢語方言音系調(diào)查研究[D]. 段京雨.四川師范大學 2017
[4]四川蒼溪方言語音研究[D]. 何治春.四川師范大學 2017
[5]小河鎮(zhèn)方言語音研究[D]. 楊秋玲.上海師范大學 2016
[6]襄陽話語氣詞研究[D]. 張晶.廣西大學 2016
[7]宜城方言詞匯研究[D]. 朱瑩.西南大學 2015
[8]棗陽七方鎮(zhèn)方言語音研究[D]. 馬平.陜西師范大學 2014
[9]襄陽城區(qū)方言的多維研究[D]. 呂小艷.湖北師范學院 2014
[10]西昌話探源[D]. 殷科.四川師范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312029
【文章來源】:四川師范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10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1鄢城和劉猴地形圖
2 宜城方言語音系統(tǒng)2 宜城方言語音系統(tǒng)本章在分析宜城方言音系時,分別調(diào)查了宜城鄢城街道辦事處(下面簡稱“鄢城”)、劉猴兩個地方。圖 2-1-1 和圖 2-1-2 分別是鄢城、劉猴的地形圖和區(qū)域相對位置圖。鄢城為市政府所在地,使用人口最多,其方言我們一般稱為“宜城話”
2 宜城方言語音系統(tǒng)以看出,鄢城話中:韻母 a發(fā)音時舌位比較最前,有擦化色彩;韻母 u舌位聽感上比較,韻母 發(fā)音時卷舌動作比較靠后;較松,開口稍大,唇形稍展,有輕微動程、精組聲母后唇形略展,有輕微唇齒化現(xiàn)象, 與韻母 o相拼時,有部分見系果攝歌韻二等 42];u n主元音靠前。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韻母整體歸入到齊2]等。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淺析襄陽方言的名詞性小稱[J]. 楊琳.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版). 2017(11)
[2]豫鄂陜交界區(qū)域漢語方言合口介音的消失[J]. 丁沾沾. 語言研究. 2017(02)
[3]淺析宜城方言后綴“娃兒”[J]. 徐娟.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7(01)
[4]淺析襄陽方言語氣詞“撒”[J]. 楊琳. 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 2016(10)
[5]豫鄂陜交界區(qū)域漢語方言古遇攝字的今讀與演變[J]. 丁沾沾.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16(03)
[6]襄陽方言名詞兒化研究[J]. 譚停.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6(03)
[7]荊門方言顫音名物化標志“子”研究[J]. 鄧晗. 長江叢刊. 2016(03)
[8]語言接觸與新語言的誕生[J]. 游汝杰.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1)
[9]襄陽方言特色女性稱呼語的構(gòu)形理據(jù)探究——以“倆娃兒、孃兒和嫲嫲”為例[J]. 馬婷婷.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5(12)
[10]淺析襄陽方言稱呼語“倆娃兒”[J]. 楊琳. 語文學刊. 2015(15)
博士論文
[1]漢語方言深度接觸研究[D]. 徐榮.復旦大學 2012
[2]晉語志延片語音研究[D]. 高峰.陜西師范大學 2011
[3]方言與普通話的接觸研究[D]. 傅靈.蘇州大學 2010
[4]湖北西南官話音韻研究[D]. 郭麗.復旦大學 2009
[5]河南方言語音的演變與層次[D]. 劉雪霞.復旦大學 2006
[6]贛東北漢語方言接觸研究[D]. 胡松柏.暨南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襄陽話兒化現(xiàn)象研究[D]. 譚停.廣西大學 2017
[2]語言接觸視角下的湖北監(jiān)利方言語音內(nèi)部分化研究[D]. 王惠敏.山西大學 2017
[3]四川松潘縣和九寨溝縣漢語方言音系調(diào)查研究[D]. 段京雨.四川師范大學 2017
[4]四川蒼溪方言語音研究[D]. 何治春.四川師范大學 2017
[5]小河鎮(zhèn)方言語音研究[D]. 楊秋玲.上海師范大學 2016
[6]襄陽話語氣詞研究[D]. 張晶.廣西大學 2016
[7]宜城方言詞匯研究[D]. 朱瑩.西南大學 2015
[8]棗陽七方鎮(zhèn)方言語音研究[D]. 馬平.陜西師范大學 2014
[9]襄陽城區(qū)方言的多維研究[D]. 呂小艷.湖北師范學院 2014
[10]西昌話探源[D]. 殷科.四川師范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3120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331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