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類動結(jié)式的自主性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30 12:26
作為由述語動詞和補語動詞整合構(gòu)成的動結(jié)式同樣具有自主和非自主之分,但是其自主性更具有復雜性,與其構(gòu)成部分——述語動詞和補語動詞的自主性密切相關,但又有所不同。本文將由動詞和動詞構(gòu)成的動結(jié)式(“VV”類動結(jié)式)作為考察對象,深入探討了這一類動結(jié)式的自主性,并對相關問題作了研究。首先,本文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考察了構(gòu)成“VV”類動結(jié)式的述語動詞和補語動詞,并簡要分析了它們的自主性。然后本文以“VV”動結(jié)式所表達的典型語義關系——“致使語義關系”為基礎,從動詞的情狀類型和句法位置義角度闡明進入述語和補語位置的動詞分別主要具有[+動作]、[+自主]和[+變化]、[-自主]的語義特征,由此解釋了為什么述語動詞主要是由自主動詞充當(少量非自主動詞也可以充當),而補語動詞主要由非自主動詞充當?shù)脑颉T诖嘶A之上,本文將動結(jié)式分為兩大類:“自主動詞+非自主動詞”、“非自主動詞+非自主動詞”即“V自V非”和“V非V非”。其次,本文以認知語言學原型范疇理論為基礎,探討了自主和非自主構(gòu)成一個連續(xù)統(tǒng)的問題,提出了“VV”類動結(jié)式的自主性等級的概念,然后提出并且分析了判定這一等級的語義和句法標準。語義標準是:[±有生...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1.2 研究現(xiàn)狀
1.2.1 自主范疇的相關研究
1.2.2 動結(jié)式的相關研究
1.2.3 自主范疇與述補結(jié)構(gòu)相結(jié)合的相關研究
1.3 以往研究存在的問題
1.4 本文研究的范圍及對象
1.5 本文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語料來源
第二章“VV”類動結(jié)式中述語動詞和補語動詞的自主性
2.1 引言
2.2 充當 VV”類動結(jié)式述語和補語的動詞
2.2.1 充當述語的動詞
2.2.2 充當補語的動詞
2.2.3 既能充當述語又能充當補語的動詞
2.2.4 述語動詞和補語動詞的自主性
2.3 “VV”類動結(jié)式的語義關系
2.4 述語動詞的情狀類型和述語位置義對述語動詞自主性的影響
2.4.1 述語動詞的情狀類型對述語動詞自主性的影響
2.4.2 述語位置義對述語動詞自主性的影響
2.5 補語動詞的情狀類型和補語位置義對補語動詞自主性的影響
2.5.1 補語動詞的情狀類型對補語動詞自主性的影響
2.5.2 補語位置義對補語動詞自主性的影響
2.6 “VV”類動結(jié)式的兩類基本結(jié)構(gòu)類型:“V_自V_非”和“V_非V_非”
2.7 小結(jié)
第三章 “VV”類動結(jié)式的自主性等級的理論原理及判定標準
3.1 問題的提出
3.2 原型范疇理論
3.3 自主性等級
3.4 等級判斷的語義和句法標準
3.4.1 語義標準
3.4.1.1 語義標準:[±有生]
3.4.1.2 語義標準:[±意識]
3.4.1.3 語義標準:[±意愿]
3.4.1.4 語義標準:[±可控]
3.4.2 句法標準
3.5 小結(jié)
第四章“VV”類動結(jié)式的自主性等級
4.1 引言
4.2 “V_非V_非”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2.1 “凍醒”類動結(jié)式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2.2 “滴穿”類動結(jié)式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3 “V_自V_非”類動結(jié)式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3.1 “打碎”類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3.2 “學會”類動結(jié)式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3.3 “穿_1破”類動結(jié)式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3.4 “睡醒”類動結(jié)式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4 “VV”類動結(jié)式的自主性等級圖式
4.5 小結(jié)
第五章 與“VV”類動結(jié)式的自主性及其等級有關的因素
5.1 引言
5.2 賓語因素
5.2.1 帶/不帶賓語
5.2.2 賓語種類的影響
5.3 致使力因素
5.3.1 致使力
5.3.2 致使力的強度與自主性等級的關系
5.4 整合度因素
5.4.1 整合度
5.4.2 整合度的高低與自主性等級的關系
5.5 小結(jié)
第六章 結(jié)語
6.1 本文研究總結(jié)
6.2 存在的問題及有待繼續(xù)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后記
碩士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動詞與構(gòu)式的最佳接口——語義功能語法[J]. 馮軍偉. 語文學刊. 2009(18)
[2]淺談非自主動詞的重疊[J]. 王娟. 語文學刊. 2009(10)
[3][+述人]義形容詞結(jié)果補語語義指向分析[J]. 李德敏.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09(01)
[4]非自主動詞的自主用法[J]. 單寶順,肖玲.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1)
[5]新時期現(xiàn)代漢語動詞次范疇研究綜述[J]. 麻彩霞. 語文學刊. 2009(01)
[6]動趨式述補結(jié)構(gòu)的自主性考察及認知分析[J]. 馮軍偉.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8(06)
[7]動結(jié)式中補語位置上的句法限制[J]. 劉振平.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08(08)
[8]漢語動詞的意愿范疇及其句法表現(xiàn)——對自主范疇的再認識[J]. 張萬禾.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1)
[9]試論動結(jié)式的三種賓語[J]. 黃曉琴. 漢語學報. 2006(03)
[10]偏離類動結(jié)式的句法特性[J]. 彭國珍.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4)
博士論文
[1]意愿范疇與漢語被動句研究[D]. 張萬禾.上海師范大學 2007
[2]漢語中致使范疇的結(jié)構(gòu)類型研究[D]. 牛順心.上海師范大學 2004
[3]現(xiàn)代漢語致使句式研究[D]. 郭姝慧.北京語言大學 2004
[4]現(xiàn)代漢語致使句研究[D]. 宛新政.復旦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謂語位置上的動詞自主義隱現(xiàn)研究[D]. 鄭海麗.華東師范大學 2006
[2]有關“動1+動2”類動結(jié)式的幾個問題[D]. 王鑫.山西大學 2003
[3]現(xiàn)代漢語自主副詞研究[D]. 唐瑛.蘇州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257741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1.2 研究現(xiàn)狀
1.2.1 自主范疇的相關研究
1.2.2 動結(jié)式的相關研究
1.2.3 自主范疇與述補結(jié)構(gòu)相結(jié)合的相關研究
1.3 以往研究存在的問題
1.4 本文研究的范圍及對象
1.5 本文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語料來源
第二章“VV”類動結(jié)式中述語動詞和補語動詞的自主性
2.1 引言
2.2 充當 VV”類動結(jié)式述語和補語的動詞
2.2.1 充當述語的動詞
2.2.2 充當補語的動詞
2.2.3 既能充當述語又能充當補語的動詞
2.2.4 述語動詞和補語動詞的自主性
2.3 “VV”類動結(jié)式的語義關系
2.4 述語動詞的情狀類型和述語位置義對述語動詞自主性的影響
2.4.1 述語動詞的情狀類型對述語動詞自主性的影響
2.4.2 述語位置義對述語動詞自主性的影響
2.5 補語動詞的情狀類型和補語位置義對補語動詞自主性的影響
2.5.1 補語動詞的情狀類型對補語動詞自主性的影響
2.5.2 補語位置義對補語動詞自主性的影響
2.6 “VV”類動結(jié)式的兩類基本結(jié)構(gòu)類型:“V_自V_非”和“V_非V_非”
2.7 小結(jié)
第三章 “VV”類動結(jié)式的自主性等級的理論原理及判定標準
3.1 問題的提出
3.2 原型范疇理論
3.3 自主性等級
3.4 等級判斷的語義和句法標準
3.4.1 語義標準
3.4.1.1 語義標準:[±有生]
3.4.1.2 語義標準:[±意識]
3.4.1.3 語義標準:[±意愿]
3.4.1.4 語義標準:[±可控]
3.4.2 句法標準
3.5 小結(jié)
第四章“VV”類動結(jié)式的自主性等級
4.1 引言
4.2 “V_非V_非”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2.1 “凍醒”類動結(jié)式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2.2 “滴穿”類動結(jié)式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3 “V_自V_非”類動結(jié)式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3.1 “打碎”類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3.2 “學會”類動結(jié)式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3.3 “穿_1破”類動結(jié)式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3.4 “睡醒”類動結(jié)式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xiàn)
4.4 “VV”類動結(jié)式的自主性等級圖式
4.5 小結(jié)
第五章 與“VV”類動結(jié)式的自主性及其等級有關的因素
5.1 引言
5.2 賓語因素
5.2.1 帶/不帶賓語
5.2.2 賓語種類的影響
5.3 致使力因素
5.3.1 致使力
5.3.2 致使力的強度與自主性等級的關系
5.4 整合度因素
5.4.1 整合度
5.4.2 整合度的高低與自主性等級的關系
5.5 小結(jié)
第六章 結(jié)語
6.1 本文研究總結(jié)
6.2 存在的問題及有待繼續(xù)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后記
碩士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動詞與構(gòu)式的最佳接口——語義功能語法[J]. 馮軍偉. 語文學刊. 2009(18)
[2]淺談非自主動詞的重疊[J]. 王娟. 語文學刊. 2009(10)
[3][+述人]義形容詞結(jié)果補語語義指向分析[J]. 李德敏.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09(01)
[4]非自主動詞的自主用法[J]. 單寶順,肖玲.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1)
[5]新時期現(xiàn)代漢語動詞次范疇研究綜述[J]. 麻彩霞. 語文學刊. 2009(01)
[6]動趨式述補結(jié)構(gòu)的自主性考察及認知分析[J]. 馮軍偉.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8(06)
[7]動結(jié)式中補語位置上的句法限制[J]. 劉振平.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08(08)
[8]漢語動詞的意愿范疇及其句法表現(xiàn)——對自主范疇的再認識[J]. 張萬禾.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1)
[9]試論動結(jié)式的三種賓語[J]. 黃曉琴. 漢語學報. 2006(03)
[10]偏離類動結(jié)式的句法特性[J]. 彭國珍.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4)
博士論文
[1]意愿范疇與漢語被動句研究[D]. 張萬禾.上海師范大學 2007
[2]漢語中致使范疇的結(jié)構(gòu)類型研究[D]. 牛順心.上海師范大學 2004
[3]現(xiàn)代漢語致使句式研究[D]. 郭姝慧.北京語言大學 2004
[4]現(xiàn)代漢語致使句研究[D]. 宛新政.復旦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謂語位置上的動詞自主義隱現(xiàn)研究[D]. 鄭海麗.華東師范大學 2006
[2]有關“動1+動2”類動結(jié)式的幾個問題[D]. 王鑫.山西大學 2003
[3]現(xiàn)代漢語自主副詞研究[D]. 唐瑛.蘇州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2577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325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