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下半葉來華西方人的漢語研究 ——以《中國評論》為中心
發(fā)布時間:2021-02-23 21:46
《中國評論》(The China Review, or 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1872-1901)是19世紀下半葉在遠東地區(qū)發(fā)行的頗具影響力的漢學期刊,體現(xiàn)了在華西方人漢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文通過對全部25卷《中國評論》中漢語語言研究類文章的閱讀,聯(lián)系同時期《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教務雜志》(The Chinese Recorder)等漢學期刊中的相關內容以及這一時期出版的其它有較大影響的漢語研究專著,考察19世紀下半葉西方人漢語研究的情況,梳理其主要觀點和成就,并將其放在中西語言學研究傳統(tǒng)中考察其理論和認識來源及其在漢語語言研究史上的貢獻,以期對學術史的書寫有所補充。雖然近年來對近代歷史上西方人漢語研究文獻已經(jīng)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和介紹,但得到介紹的文獻以語法學專著和漢語學習教材居多。這類著作以對漢語語音、語法在共時平面上的系統(tǒng)性描寫為主要內容,因此,學術史的寫作對于西方人漢語研究的創(chuàng)見大多從這兩方面加以強調。但這并不是西方人漢語研究的全部內容。以《中國評論》為代表的漢學期刊揭示了西方人漢語研究更為...
【文章來源】: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21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選題意義
二、學界已有研究成果綜述
(一) 西方人漢語研究文獻作為近代漢語研究語料使用
(二) 西方人漢語教育與研究史考察
三、研究對象
(一) 《中國評論》的基本情況
(二) 《中國評論》中的漢語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章節(jié)安排
六、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章 漢語的歷史比較研究
第一節(jié) 艾約瑟的漢語語音史研究
一、艾約瑟漢語研究的理論背景
(一) 19世紀的歐洲歷史比較語言學
(二) 清儒古音研究理論及成果
(三) 基督教神學世界觀和語言觀
二、艾約瑟的漢語語音史觀
(一) 《漢語官話口語語法》中的語音演變論
(二) 《漢語的演變》中的語言發(fā)展論
(三) “詞根”研究及其目的
第二節(jié) 漢語歷史比較研究問題的爭論
一、艾約瑟的支持者
二、對艾約瑟漢語歷史比較研究的檢討
(一) 對科學與神學的清算
(二) 對艾約瑟歷史比較方法的清算
第三節(jié) 西方人歷史比較研究為漢語語言學帶來的新發(fā)展
一、漢語譜系問題的提出拓展了研究視野
二、揭示了漢語古音研究的新思路
三、推動了對方言語音的調查研究
第二章 詞典編纂與漢語詞匯和漢字研究
第一節(jié) 西方人對漢語詞典編纂問題的討論
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語文工具書
(一) 《康熙字典》存在的問題
(二) 西方人的使用訴求與中國詞典編纂宗旨的差異
二、漢歐雙語詞典編纂中的難題
第二節(jié) 詞典編纂與漢字詞匯研究的深入
一、17——18世紀西方人漢字觀念的變化
(一) 漢語漢字與原始語言的關系
(二) 漢字與“真實字符”的一致性
(三) “中文之鑰”與部首學習
二、19世紀西方人的漢語“根字”研究
(一) 研究思路從“部首”到“根字”的轉變
(二) 《中國評論》中的漢語“根字”研究
(三) “根字”研究在詞典編纂中的實踐
三、“根字”研究在中西語言學中的理論來源與認識創(chuàng)新
(一) “音近義通”與中西詞源研究傳統(tǒng)
(二) 對形音義關系的認識和文字研究的思路創(chuàng)新
第三章 瓦特斯對漢語起源與發(fā)展的思考
第一節(jié) 感嘆、擬聲成分與漢語的起源
一、18——19世紀歐洲語言學對語言起源問題的討論
(一) 赫爾德與孔狄亞克的語言起源說
(二) 繆勒與法勒的語言起源觀
二、瓦特斯的嘆詞、擬聲詞研究
(一) 嘆詞
(二) 擬聲現(xiàn)象
第二節(jié) 語言接觸與漢語詞匯的發(fā)展
一、語言接觸與漢語新詞
二、瓦特斯的漢語外來詞研究
(一) 外來詞與原詞的對應關系
(二) 漢語外來詞的創(chuàng)制方式
第三節(jié) 瓦特斯?jié)h語研究的特色
第四章 漢語學習與教學的新進展
第一節(jié) 漢語學習經(jīng)驗談
一、漢語學習難易論
二、學習方法經(jīng)驗談
(一) 口語的自然習得與師生相授
(二) 讀寫技能的學習方式
(三) 特殊語匯的學習
第二節(jié) 教材編寫的新進展
一、19世紀西方人漢語教材編寫的經(jīng)驗基礎和理論基礎
(一) 對19世紀初漢語教材現(xiàn)狀的盤點
(二) 19世紀西方人漢語語法研究的創(chuàng)見
(三) 19世紀歐洲第二語言教學法概況
二、19世紀下半葉漢語教材編寫中的新認識
(一) 語法教學內容的確定與教學方法的討論
(二) 對教材針對性和實用性的關注
(三) 特殊語體教學的探討與實踐
第五章 西方人對中國語文改革相關問題的討論
第一節(jié) 統(tǒng)一漢語拼音方案的討論
一、統(tǒng)一拼音方案問題的提出
二、《中國叢報》關于統(tǒng)一漢語拼音方案的討論
(一) 《中國叢報》拼音方案討論的經(jīng)驗背景
(二) 《中國叢報》關于拼音方案制定原則的結論
三、衛(wèi)三畏、艾約瑟、威妥瑪三種方案中的經(jīng)驗積累
(一) 漢語語音系統(tǒng)的描述方式
(二) 漢語特殊語音成分的描述
四、漢語拼音方案制定相關問題的澄清
第二節(jié) 書面語文白轉型的倡導
一、《圣經(jīng)》漢譯和傳教士對“文白轉型”的倡導
二、文白轉型必要性的論證
(一) 文言的弊端
(二) 白話文的優(yōu)勢
三、白話文倡議的認識背景:近代歐洲民族語言運動
四、丕思業(yè)白話文倡議與中國學界白話文運動的思想差異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中國評論》漢語研究文章篇目匯總
附錄二 《中國評論》漢語研究文章分類篇目
附錄三 艾約瑟《漢語官話口語語法》中構擬的中古漢語聲母和韻母
附錄四 加略利的聲符系統(tǒng)
附錄五 湛約翰的根字系統(tǒng)
附錄六 《教務雜志》中兩種非羅馬字拼音方案
本文編號:3048285
【文章來源】: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21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選題意義
二、學界已有研究成果綜述
(一) 西方人漢語研究文獻作為近代漢語研究語料使用
(二) 西方人漢語教育與研究史考察
三、研究對象
(一) 《中國評論》的基本情況
(二) 《中國評論》中的漢語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章節(jié)安排
六、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章 漢語的歷史比較研究
第一節(jié) 艾約瑟的漢語語音史研究
一、艾約瑟漢語研究的理論背景
(一) 19世紀的歐洲歷史比較語言學
(二) 清儒古音研究理論及成果
(三) 基督教神學世界觀和語言觀
二、艾約瑟的漢語語音史觀
(一) 《漢語官話口語語法》中的語音演變論
(二) 《漢語的演變》中的語言發(fā)展論
(三) “詞根”研究及其目的
第二節(jié) 漢語歷史比較研究問題的爭論
一、艾約瑟的支持者
二、對艾約瑟漢語歷史比較研究的檢討
(一) 對科學與神學的清算
(二) 對艾約瑟歷史比較方法的清算
第三節(jié) 西方人歷史比較研究為漢語語言學帶來的新發(fā)展
一、漢語譜系問題的提出拓展了研究視野
二、揭示了漢語古音研究的新思路
三、推動了對方言語音的調查研究
第二章 詞典編纂與漢語詞匯和漢字研究
第一節(jié) 西方人對漢語詞典編纂問題的討論
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語文工具書
(一) 《康熙字典》存在的問題
(二) 西方人的使用訴求與中國詞典編纂宗旨的差異
二、漢歐雙語詞典編纂中的難題
第二節(jié) 詞典編纂與漢字詞匯研究的深入
一、17——18世紀西方人漢字觀念的變化
(一) 漢語漢字與原始語言的關系
(二) 漢字與“真實字符”的一致性
(三) “中文之鑰”與部首學習
二、19世紀西方人的漢語“根字”研究
(一) 研究思路從“部首”到“根字”的轉變
(二) 《中國評論》中的漢語“根字”研究
(三) “根字”研究在詞典編纂中的實踐
三、“根字”研究在中西語言學中的理論來源與認識創(chuàng)新
(一) “音近義通”與中西詞源研究傳統(tǒng)
(二) 對形音義關系的認識和文字研究的思路創(chuàng)新
第三章 瓦特斯對漢語起源與發(fā)展的思考
第一節(jié) 感嘆、擬聲成分與漢語的起源
一、18——19世紀歐洲語言學對語言起源問題的討論
(一) 赫爾德與孔狄亞克的語言起源說
(二) 繆勒與法勒的語言起源觀
二、瓦特斯的嘆詞、擬聲詞研究
(一) 嘆詞
(二) 擬聲現(xiàn)象
第二節(jié) 語言接觸與漢語詞匯的發(fā)展
一、語言接觸與漢語新詞
二、瓦特斯的漢語外來詞研究
(一) 外來詞與原詞的對應關系
(二) 漢語外來詞的創(chuàng)制方式
第三節(jié) 瓦特斯?jié)h語研究的特色
第四章 漢語學習與教學的新進展
第一節(jié) 漢語學習經(jīng)驗談
一、漢語學習難易論
二、學習方法經(jīng)驗談
(一) 口語的自然習得與師生相授
(二) 讀寫技能的學習方式
(三) 特殊語匯的學習
第二節(jié) 教材編寫的新進展
一、19世紀西方人漢語教材編寫的經(jīng)驗基礎和理論基礎
(一) 對19世紀初漢語教材現(xiàn)狀的盤點
(二) 19世紀西方人漢語語法研究的創(chuàng)見
(三) 19世紀歐洲第二語言教學法概況
二、19世紀下半葉漢語教材編寫中的新認識
(一) 語法教學內容的確定與教學方法的討論
(二) 對教材針對性和實用性的關注
(三) 特殊語體教學的探討與實踐
第五章 西方人對中國語文改革相關問題的討論
第一節(jié) 統(tǒng)一漢語拼音方案的討論
一、統(tǒng)一拼音方案問題的提出
二、《中國叢報》關于統(tǒng)一漢語拼音方案的討論
(一) 《中國叢報》拼音方案討論的經(jīng)驗背景
(二) 《中國叢報》關于拼音方案制定原則的結論
三、衛(wèi)三畏、艾約瑟、威妥瑪三種方案中的經(jīng)驗積累
(一) 漢語語音系統(tǒng)的描述方式
(二) 漢語特殊語音成分的描述
四、漢語拼音方案制定相關問題的澄清
第二節(jié) 書面語文白轉型的倡導
一、《圣經(jīng)》漢譯和傳教士對“文白轉型”的倡導
二、文白轉型必要性的論證
(一) 文言的弊端
(二) 白話文的優(yōu)勢
三、白話文倡議的認識背景:近代歐洲民族語言運動
四、丕思業(yè)白話文倡議與中國學界白話文運動的思想差異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中國評論》漢語研究文章篇目匯總
附錄二 《中國評論》漢語研究文章分類篇目
附錄三 艾約瑟《漢語官話口語語法》中構擬的中古漢語聲母和韻母
附錄四 加略利的聲符系統(tǒng)
附錄五 湛約翰的根字系統(tǒng)
附錄六 《教務雜志》中兩種非羅馬字拼音方案
本文編號:30482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3048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