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注性副詞“動不動”的用法與來源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孫朝奮;《虛化論》評介[J];國外語言學;1994年04期
2 別晨霞;方緒軍;;“動不動VP”的格式義及語用功能[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王世凱;劉]Z;;漢語中的“動不動_1”和“動不動_2”[J];語文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力量;肖應(yīng)平;;“得”的語法化動因和機制[J];北方論叢;2006年01期
2 劉紅妮;;“枕邊風”的語匯化[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3 金艷艷;透過意味看漢語實詞的虛化[J];濱州師專學報;2002年03期
4 廖志鴻,儲澤祥;現(xiàn)代漢語的準方位標[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5 穆志剛;;中西方語法化理論的發(fā)展和融合[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年03期
6 李治平;;“難免”和“難免不”[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段卓賢;隱喻思維和語匯生成[J];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1期
8 張誼生;從量詞到助詞——量詞“個”語法化過程的個案分析[J];當代語言學;2003年03期
9 B.Heine ,T.Kuteva ,龍海平,劉云;《世界語法化詞典》述評[J];當代語言學;2005年03期
10 徐時儀;論詞組結(jié)構(gòu)功能的虛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春華;;新詞語構(gòu)造的合作機制[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鄧兆紅;;英漢指示代詞“的”與“that”的語法化對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陳勇;漢語數(shù)量范疇及其非范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3 朱艷華;載瓦語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姚小鵬;漢語副詞連接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5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2010年
6 金莉娜;韓(朝)漢語篇結(jié)構(gòu)標記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7 周洪學;湖南安仁方言語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8 唐賢清;朱子語類副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錦姬;現(xiàn)代漢語補語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許國萍;現(xiàn)代漢語差比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曉輝;“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學;2010年
3 許賽群;潛在名詞后綴“族”的虛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4 孫娟娟;“雙音副詞性成分+是”的考察[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亞晶;“這樣”的語法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萬小芳;不確定性推測類副詞共時、歷時考察[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陳f,
本文編號:25820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58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