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林紓在翻譯中的兩難處境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佩瑤;從話語的角度重讀魏易與林紓合譯的《黑奴吁天錄》[J];中國翻譯;2003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郜元寶;;話語、咒語、腔調(diào)與“現(xiàn)代性”[J];文藝爭鳴;2010年19期
2 王凱;現(xiàn)代性與現(xiàn)代話語闡析[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3 賈愛媛;近代俗語詞“利市”考辨[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4 任娟娟;;從多元系統(tǒng)理論看林譯《黑奴吁天錄》[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5 祝朝偉;林紓與龐德翻譯思想比較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6 崔彩卉;;試析林紓的食人主義翻譯思想[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7期
7 刁晏斌;;試論近代漢語語法的特點[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8 陳素紅;;探討林紓的翻譯[J];考試周刊;2009年28期
9 王鵬;;林紓翻譯動機再分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9期
10 鮑金華;中古近代漢語副詞“一往”初探[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陳建明;;漢語“博物館”一詞的產(chǎn)生與流傳[A];回顧與展望:中國博物館發(fā)展百年——2005年中國博物館學會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5年
2 劉祥清;;中國翻譯地位的歷史演進[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記者 陳菁霞;“翻譯中國和重建現(xiàn)代性”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N];中華讀書報;2009年
2 清衣;深入探討“翻譯中國和重建現(xiàn)代性”[N];文藝報;2009年
3 楊玲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林譯的認同錯位與文化調(diào)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記者鄭巧;翻譯更具有文化變革作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葉向陽;近代中英語言接觸[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雷頤;聽取“哇”聲一片[N];學習時報;2000年
7 本報記者 危兆蓋;研究近代中日漢字文化互動的意義[N];光明日報;2002年
8 ;翻譯導致對《第二性》的誤解[N];中國婦女報;2004年
9 林波;第九屆全國近代漢語學術(shù)研討會在溫州召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柳海濤;社會的語言結(jié)構(gòu)[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2 郭楊;林譯小說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3 劉曉英;近代湘南官話語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劉慶元;《小說月報》(1921-1931)翻譯小說的現(xiàn)代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鄭意長;近代翻譯思想之演進及其現(xiàn)代闡釋[D];復旦大學;2009年
6 林鶯;張愛玲文學語言中的隱喻[D];復旦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會娟;現(xiàn)代性語境下人類生存空間的審美性[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于峰;林紓翻譯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3 張馳;林紓語體觀念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徐靜怡;林紓翻譯研究的釋義學新解[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張玲;從順應理論看林紓譯作《塊肉余生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楊鎣璨;新角度看林紓翻譯[D];四川大學;2005年
7 王樹杰;論林紓的文化誤譯在中國文學近代轉(zhuǎn)型中的無意識貢獻[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8 王全偉;林紓《黑奴吁天錄》翻譯之合法性探討[D];河南大學;2009年
9 何春燕;從操縱論的角度看林紓的翻譯[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馬秀蘭;從順應論看小說對話翻譯[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5817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58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