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字旁漢字窺視古代女性地位的嬗變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亞冰;;“X女”族新詞語及其女性文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年11期
2 劉臘梅;;當代女性修辭矛盾的解讀[J];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05期
3 張榮榮;;閩南方言詞匯中的女性文化透析[J];漢字文化;2011年02期
4 王海秀;從玉詞語看中國的女性文化[J];前沿;2004年05期
5 張新蕊;云南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學中蘊涵的女性文化特征[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吳廷勻;;女人與賺錢[J];跨世紀(時文博覽);2008年15期
7 朱斐翡;張莉;;中國陶瓷審美中的女性文化研究[J];陶瓷研究;2008年04期
8 孫桂平;;女性文化成長的愜意書寫——評林薌散文集《回首云霧間》[J];廈門文學;2009年06期
9 徐瑩瑩;;從“娜拉”出走談女性文化[J];新聞愛好者;2010年02期
10 耕夫;21世紀女性文化理論的變革與重構(gòu)[J];唯實;200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房學嘉;;舊時粵東梅縣客家女性地位的考察[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2 馬青宇;柏云松;;滇西北高原摩梭人住居的建筑形態(tài)和居住文化[A];第十五屆中國民居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鄭崇選;;焦慮中的性別與都市想象——以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漫畫為中心[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4 陳麗秋;;“飛行”男性們身后的女性——試析《所羅門之歌》中的男女關(guān)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5 王宇;遲淑清;;試論女性倫理沖突與情致疾病[A];第四屆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身醫(yī)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肖巍;;精神健康與女性自殺——公共健康倫理視角[A];中國大陸婦女危機干預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專家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周玉;;性別、社會網(wǎng)絡資源與地位獲得——以干部群體為對象[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楊彥杰;;閩西畬族的女性崇拜及其意義[A];畬族文化研究(下冊)[C];2003年
9 李淑貞;;試論當代中國知識女性的事業(yè)與愛情[A];海峽兩岸道德發(fā)展論[C];2008年
10 任泉香;;女性文化旅游研究進展和啟示[A];2011《旅游學刊》中國旅游研究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女性文化》問世[N];光明日報;2009年
2 記者 黨云峰;中國女性文化研究基地項目啟動[N];中國文化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張文良;做大女性文化 再揚利州風采[N];廣元日報;2010年
4 記者 朱俠;中國首個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啟動[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5 駐湖南記者 文述 通訊員 李潔;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掛牌[N];中國文化報;2011年
6 周少四 王葉青 本報記者 鄧小波;“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落戶湖南女子學院[N];中國婦女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代剛;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女性文化研究基地掛牌[N];中國婦女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耿興敏;低碳經(jīng)濟凸現(xiàn)女性文化創(chuàng)業(yè)契機[N];中國婦女報;2009年
9 本報駐法國記者 顧玉清;法國女性地位表里不一[N];人民日報;2001年
10 焦紅霞;“中華太太世紀風”活動將女性文化發(fā)揚光大[N];中國改革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宏宏;平地女性與山地女性[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鄒芝;古羅馬家庭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3 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1997年
4 王艷麗;先秦兩漢文學老嫗形象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莊渝霞;社會生育成本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6 努爾古麗·阿不都蘇力;維吾爾族城鄉(xiāng)女性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劉芳;時尚雜志與中產(chǎn)階級女性身份[D];上海大學;2006年
8 林存秀;城市之聲[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駱桂花;甘青寧回族女性傳統(tǒng)社會與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10 呂穎;反思與建構(gòu)[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薩日娜;蒙古女性地位的哲學思考[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詩文;男權(quán)社會背景下女性地位提高的原因探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唐海迪;新中國初期女性文化的演變(1949—1966)[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艷艷;當代中國女性文化發(fā)展初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張艷艷;當代中國女性文化發(fā)展初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6 耿靜靜;諺語中的中國古代女性文化透視[D];河北大學;2005年
7 金東萍;厄特里奇作品中女性地位的提高[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蘇f ;法國奢侈品產(chǎn)業(yè)與女性文化[D];武漢大學;2005年
9 宋艷;莎士比亞喜劇中的女性地位[D];安徽大學;2005年
10 王玉雙;論《愛瑪》中的女性意識[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5643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56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