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怎樣計算隱喻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毛華濱,高新民;從意向性看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方向[J];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2005年05期
2 吳衛(wèi)東;;當代社會人的生態(tài)與心態(tài)問題哲學研究論綱——人的生存質(zhì)量說之三[J];寧夏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3 許珍瓊,高度;突現(xiàn)論與心身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4 蔣洪波;;混合神經(jīng)模擬[J];中國臨床康復;2006年18期
5 劉西瑞;表征的基礎[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華杰;;隨附性及另一種實現(xiàn)[A];第二屆分析哲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郭美華;熊十力本體論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萌;融攝與對話:現(xiàn)當代佛教與科學關(guān)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3 唐平;異常心理的哲學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4 商衛(wèi)星;論認知科學的心智觀[D];武漢大學;2004年
5 趙偉平;身心與書法審美關(guān)系之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6 劉占峰;解釋與心靈的本質(zhì)[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3年
8 吳彩強;從表征到行動[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陽建國;人類自由的緒論:波普爾非決定論思想的道德之維[D];中南大學;2003年
2 王曉豐;日常語言哲學中的他心問題[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柴晶;同一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心靈觀念的當代重構(gòu)[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4 邢起龍;塞爾的意向性理論探微[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傳實;符號意識和交往意識的初步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丁繼紅;論社會規(guī)律的主體性維度[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李康;福多的心理模塊論及其認知哲學思想[D];山西大學;2006年
8 鄧欣欣;戴維森異態(tài)一元論解讀[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珍;精神性質(zhì)的依隨還原與突現(xiàn)[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劉瓊;圖靈測試、中文房間理論及其對功能主義的影響[D];湘潭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周北海;概稱句本質(zhì)與概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2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語用推理[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玉秀;;隱喻的認知機制和隱喻相似性[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孫繼紅;張恒;;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高全;;論隱喻式思維寫作[J];華章;2011年24期
4 顏志科;;模因論視角下隱喻的生成、發(fā)展與傳播[J];外語學刊;2011年04期
5 莊亞欣;;隱喻——思維的方式、語言的結(jié)構(gòu)[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年08期
6 苗麗;;網(wǎng)絡語言中的隱喻現(xiàn)象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7 潘玉華;李順琴;;隱喻理論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1年04期
8 徐畔;;詩學視野中的隱喻認知立體透視[J];外語學刊;2011年04期
9 覃承華;郭小娟;陸巧玲;;隱喻三性:普遍性、經(jīng)驗性及規(guī)約性[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10 何婷;;認知視角下隱喻翻譯的歸化與異化——以《勞拉原型》譯本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年09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天津大學文法學院 李淑清;隱喻的修辭和認知功能分析[N];山西黨校報;2011年
2 譚學純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修辭學:“交叉學科”抑或“跨學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揚錦;漢語詞匯隱喻的認知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徐慈華;選擇與適應[D];浙江大學;2007年
3 王志棟;語用要點識別模型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4 王霜梅;漢語定中結(jié)構(gòu)的認知隱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李艷芳;批評性語篇分析修辭視角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6 王松鶴;隱喻的多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吳恩鋒;基于經(jīng)濟報道標題語料庫的概念隱喻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8 王小潞;漢語隱喻認知的神經(jīng)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9 張繼文;中日古典定型詩歌中隱喻的認知對比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9年
10 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洋;對隱喻本質(zhì)的重新思考[D];長沙理工大學;2007年
2 彭靜;詩歌隱喻的功能性解讀及其認知理據(jù)[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3 李曉露;俄漢隱喻辭格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4 張興華;中醫(yī)術(shù)語隱喻研究[D];湘潭大學;2008年
5 姜秀明;漢語服飾成語的轉(zhuǎn)喻和隱喻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秀珍;俄漢語時間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吳蓉花;兩種隱喻解釋的對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寧翠蘭;隱喻在構(gòu)建語言世界圖景中的功能[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胡琴;先秦漢語時間名詞隱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吳晉;隱喻在科學交流與傳播中的功能[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614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561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