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詞“提”產(chǎn)生言說義的過程及動因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馬云霞;;從身體行為到言說行為——修辭動因下言說動詞的擴展[J];當代修辭學;2010年05期
2 沈家煊;;復句三域“行、知、言”[J];中國語文;2003年03期
3 董正存;;詞義演變中手部動作到口部動作的轉(zhuǎn)移[J];中國語文;2009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潘曉軍;;“說V就V”的表達功能及虛化發(fā)展[J];北方論叢;2009年01期
2 陸燕;;從英語動詞名詞化的動態(tài)意義看其修辭特色[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05期
3 范振強;;“不由得”的語法化和主觀化[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11期
4 王文琦;;復句中關(guān)聯(lián)詞語的主觀性考察[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5 胡斌彬;俞理明;;“再說”的詞匯化和語法化[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徐峰;;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多義虛詞認知建構(gòu)[J];國際漢語學報;2011年02期
7 郭才正;;從用頻差異看轉(zhuǎn)折連詞的主觀性——以“只是”、“可是”、“但是”為例[J];國際漢語學報;2011年02期
8 吳早生;;現(xiàn)代漢語“這/那”指示義與主觀評價及話題功能的關(guān)系[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沈家煊;;副詞和連詞的元語用法[J];對外漢語研究;2009年00期
10 方寅;夏燕舞;;言說動詞研究述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稟誠;;“我A我B(我C/我D)”標題格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莫啟揚;語言中的時間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學;2011年
5 吳淑瓊;基于漢語句法結(jié)構(gòu)的語法轉(zhuǎn)喻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復句關(guān)系詞自動標識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范麗君;漢藏語因果類復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姚小鵬;漢語副詞連接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一飛;語篇中的連接手段[D];復旦大學;2011年
10 皇甫素飛;現(xiàn)代漢語緊縮構(gòu)式的多維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jié)構(gòu)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guān)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孟丹;高等HSK作文中復句使用研究及教學對策[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4 梁偉;“V就V在P”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暨南大學;2011年
5 張磊;“為了”目的句句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君;現(xiàn)代漢語解注關(guān)系并列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任惠慧;Because引導的原因句的主觀性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8 頓婷;現(xiàn)代漢語“何X”類副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陳維芳;論非典型助動詞“堪”及其語法化[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潘麗娟;現(xiàn)代漢語話語形容詞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曾艷青,吳懷智;“扌”(手)部動作動詞的意義伸展與轉(zhuǎn)用[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2 劉正光;隱喻映射的本質(zhì)特征[J];外語學刊;2003年03期
3 魏紅;;從肢體行為到言說行為——試析明清山東方言里一類詞義的演變[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6年03期
4 王云路;張凡;;釋“踴躍”及其他——兼談詞義演變的相關(guān)問題[J];中國語文;2008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力游,熊永紅;科技翻譯中的邏輯推理[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胡梅紅;也談弗羅斯特的《雪夜林邊駐馬》[J];常熟高專學報;2000年05期
3 賀昌;從符號到隱喻──以《棄婦》為例對現(xiàn)代詩作結(jié)構(gòu)分析[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4 姜玲;語言的隱喻性[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5 李庶琦;英漢隱喻互譯中的對應問題[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S1期
6 劉耘華;“游戲”與“對話”:隱喻的詮釋學[J];國外文學;2001年01期
7 賈志高;隱喻語言理解的語用和心理語言學闡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8 黃祖江;作為概念和語言形式的“隱喻”[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9 蔣國學;隱喻與語言符號的任意性[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10 耿艷梅,阮紅梅;也談隱喻翻譯的合成理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S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英敏;高峰強;;隱喻及其在心理治療中的意義[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田浩;;心理學概念的界定:從抽象化到語境化[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宋紅嶺;;“身體”何謂——身體美學理論探討之一[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孟維杰;;論心理學隱喻[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藍越群;;隱喻視角下的習語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高航;;溫度的概念隱喻:漢語語料考察[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趙宗金;;從“靈魂”到“心理”——心理學方法論與心理學研究對象的關(guān)系[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徐玲;;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看英漢隱喻差異引起的交際失誤[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9 劉揚錦;;語言的共性研究——英漢語“上”、“下”方位隱喻所反映的語言共性[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張迪;李福印;;體驗性假說:來自漢語顏色詞語的驗證[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沛;隱喻:比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華讀書報;2000年
2 王東聲;動蕩的想象與浪漫的隱喻[N];美術(shù)報;2002年
3 采訪者:楊心一(美國康奈爾大學藝術(shù)史博士) 受訪者:邱志杰(長征計劃策劃人);走在長征的隱喻里[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4 邵敬敏;小孩子是怎么學說話的?[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5 田北(記者);一段走完的旅行中的兩個隱喻[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6 汪維輝;古人如何“吃飯”[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7 李森;尋找失去的生活[N];黑龍江日報;2000年
8 毛亞慶(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基礎(chǔ)教育應給孩子奠定什么基礎(chǔ)[N];中國教育報;2000年
9 葛紅兵;2002年的文革敘事[N];中國文化報;2002年
10 董強;《昨日之島》:蕩向文學之極[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刁世蘭;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南潮;受事賓語提升的最簡主義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3 王洪剛;外語教學中引入隱喻對學習者詞匯學習策略與思維模式影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范愛賢;漢語言隱喻特質(zhì)[D];山東大學;2005年
5 張小玲;夏目漱石與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構(gòu)[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6 賀天平;量子力學模態(tài)解釋及其方法論研究[D];山西大學;2006年
7 程亞麗;從晚清到五四:女性身體的現(xiàn)代想象、建構(gòu)與敘事[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鄭敏惠;古代書畫審美語素“氣”的多維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9 王媛;現(xiàn)代漢語單音節(jié)動作動詞的方向性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10 宗守云;集合量詞的認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娟;《國風》中的隱喻運用和《詩集傳》中的隱喻解釋[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孟慶亮;隱喻:通向未知域的橋梁[D];東華大學;2005年
3 許們;《莊子》隱喻、轉(zhuǎn)喻造詞的認知分析[D];山東大學;2005年
4 彭玉康;現(xiàn)代漢語通感的句法、語義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龍帥;英語隱喻的語言學探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6 周琳;英漢名動轉(zhuǎn)用的認知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6年
7 李素峰;英漢報紙新聞標題中的隱喻對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8 丁薇;現(xiàn)代漢語心理動詞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鵬;奧基弗繪畫藝術(shù)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10 田旭;英漢人體隱喻化對比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5605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560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