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言變異對中越邊境壯岱族群跨界交往心理距離的影響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main variable to meas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groups. The variation of language structure of Zhuangdai ethnic group on the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leads to the variation of language function, and the variation of characters leads to the heterosexu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identity consciousness, which shows that language variation is the main factor of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change of cross-border communication of Zhuangdai ethnic group. This is determined by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from the monistic identity of the border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 to the dual or pluralistic identity of the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two-way movement constructed by the nation-state. Compared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 the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will for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vast number of nation-states established in the colonies after the war. Be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different political value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culture is full of vitality and motivation.
【作者單位】: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基金】: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邊疆問題研究專項(XWSKZD2010002)
【分類號】:H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藍利國;方塊壯字探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S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寧;錢永平;;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釋比”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2 黃蘊蘭;當代精神生態(tài)與審美光譜[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S1期
3 孫松濱;經(jīng)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01期
4 晏輝;;守望家園——家庭倫理的當代境遇[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5 林建華;杜德全;;論文化傳統(tǒng)對我國全民健身進程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11期
6 周曉東;哈貝馬斯的“認識論”與“文化滯差”中的圖書館學[J];圖書與情報;2004年01期
7 傅金祥;文學的全息思維視域——對文學存在意義的一種解證[J];濱州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8 王奎清;文化博弈與文化整合[J];長白學刊;2005年05期
9 曠新年;;20世紀中國文學與個人、家、國關系的重建[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10 吳偉進;杭州市運河地帶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城市規(guī)劃匯刊;199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耿云志;;關于近代思想史的幾個問題[A];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第一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小奕;跨境壯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2 桂翔;文化交往規(guī)律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3 何玉興;社會群體溝通平衡問題學理資源探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zhì)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5 郭艷君;歷史與人的生成[D];黑龍江大學;2002年
6 雋鴻飛;發(fā)展:人之生存方式的變遷[D];黑龍江大學;2002年
7 汪麗君;廣義建筑類型學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8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zhì):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10 陳曉暉;當代美國華人文學中的“她”寫作:對湯亭亭、譚恩美、嚴歌苓等華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文革;中國文化局限詞及其翻譯問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王珍喜;人、文化、社會的互動[D];云南師范大學;2000年
3 陳延兵;譯者在處理文化類敏感文本中的作用[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0年
4 雍琳;影響藏族大學生藏、漢族文化認同因素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5 方遠平;多元文化空間沖突與融合的理論分析與區(qū)域?qū)嵶C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游春嫦;中國漢語文教材文化的視角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7 鄧紅英;二十世紀前半期印度孟加拉地區(qū)穆斯林教派政治的興起[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8 劉藝林;論“新移民文學”中的女性寫作[D];汕頭大學;2002年
9 楊賓;現(xiàn)代大型體育慶典活動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探析[D];河南大學;2002年
10 宋學紅;普世倫理及其道德教育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鄭貽青;;靖西方塊壯字試析[J];民族語文;1988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雪梅;淺談廣告中語言變異的分布[J];語文學刊;1999年05期
2 羅蘭京子;;現(xiàn)代漢語類語碼轉(zhuǎn)換現(xiàn)象初探[J];文教資料;2008年01期
3 徐濤;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表述[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年05期
4 丁崇明;語言變異與規(guī)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5 林小平;語言變異的審美信息及其語境解讀[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王培基;論語言變異與言語修辭變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7 蔡少蓮;;語言變異的元語用分析[J];外語學刊;2006年04期
8 張仰奮;;語言變異在廣告語言中的效用[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9 朱麗艷;譚婷;;語言變異在廣告中的運用[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1期
10 陳章太;;語言變異與社會及社會心理[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王德福;;關于零度與偏離理論的幾點思考[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2 陳建民;陳章太;;從我國語言實際出發(fā)研究社會語言學[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3 施春宏;;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化的規(guī)則本位和語用本位[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4 李經(jīng)偉;;語體轉(zhuǎn)換與角色定位[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5 王勇;;論語言類型學研究中的解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6 李予軍;;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城市化發(fā)展與語言的變遷[A];第二屆城市科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朱慶之;;語言接觸和語言變異——佛教漢語研究的新視角[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瞿靄堂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突破與發(fā)展:歷史語言學研究在中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郄遠春;成都客家話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2 周晨萌;北京話輕聲、兒化、清入字的變異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3 曹起;新時期現(xiàn)代漢語變異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4 申慧淑;城市朝鮮族語言適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陳建偉;臨沂方言和普通話的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6 張衛(wèi)國;語言的經(jīng)濟學分析:一個初步框架[D];山東大學;2008年
7 曲辰;語言類型學視角下的漢語和法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8 王淑艷;外來人口與廣州市語言狀況關系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9 俞理明;漢語縮略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10 郭風嵐;宣化方言變異與變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巍;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農(nóng)八師一四七團語言變異的分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毓容;《圍城》語言變異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蘇宇炫;泰國中學生漢語使用中的語言變異現(xiàn)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李潔;城市化進程中的農(nóng)村語言變異研究[D];汕頭大學;2003年
5 張萌;語言變異視角下的大學校園流行語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年
6 楊希;中越邊境(廣西部分)邊民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語言態(tài)度調(diào)查研究[D];廣西大學;2011年
7 呂峽;現(xiàn)代漢語中體育詞語泛化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3年
8 譚玉蘭;網(wǎng)絡語言變異及其規(guī)范[D];吉林大學;2010年
9 張云濤;語言變異的模因觀[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8年
10 安曉茜;貴州民族雜居村落語言兼用現(xiàn)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4929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49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