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依存句法標注樹庫的漢語語體差異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ependency grammar, and aims at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real corpus. The two dependent tree banks are used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written language and the oral language, and two small dependent tree libraries are used as the supplement, and the composition difference of the different syntactic components is counted on the basis of the material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specific gravity of the word classes that serve as the same syntactic component in different languages, mainly in the written language, the subject most of which is served by the noun, most of the subjects in the oral language act as the pronoun,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the attributive and the word class is more dispersed, In the form of the written language, the noun is the absolute advantage, etc.
【作者單位】: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浙江大學外語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現代漢語計量語言學研究”(批準號:11&ZD188)的資助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劉海濤;;基于依存樹庫的漢語句法計量研究[J];長江學術;2008年03期
2 劉海濤;;漢語句法網絡的復雜性研究[J];復雜系統(tǒng)與復雜性科學;2007年04期
3 吳春相;金基石;;略論心理距離與書面語、口語的關系[J];漢語學習;2008年04期
4 劉寧生;讀《漢語功能語法研究》[J];漢語學習;1997年06期
5 戚曉杰;;漢語口語、書面語分裂性研究[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6 李佐豐;;屏幕語體——與口語體、書面語體并立的第三種語體[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戴艷琪;漢語口語與書面語的差異及其教學[D];廈門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小燕;普通話上聲變調與輕聲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2 姜紅;;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的不對稱現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3 楊曉黎;;傳承語素:漢語語素分析的新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4 黃育才;正確看待當前的漢英混用現象[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5 晁瑞;;ABB狀態(tài)詞構式的結構整合與意義發(fā)展[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6 徐江勝;;試論古漢語句子的焦點和焦點的凸顯方式[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7 王有衛(wèi);;語素文字說質疑[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8 陳維友;蔡文娟;;韻律對英語詛咒插入語和漢語離合詞表達的制約作用[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9 劉向東;;漢語詞類劃分的分歧與和解——來自生成語言學的啟示[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熊仲儒;;致使的語音實現及其句法蘊含[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呂喬;;日語“人(ひ と)”和漢語“人家”的自稱用法對比[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徐赳赳;;現代漢語篇章中啟后性分析[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3 李影;付莉;;韓國中小學生“是”的錯序偏誤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4 鄭述譜;;語言單位與詞典的類型及結構[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劉建梅;;關于編纂外向型漢外字典的設想[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7 田野;;北京話強調焦點句音量分析[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8 林達真;李紹滋;;基于模式分類的漢語時態(tài)確定方法研究[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王惠;蘇新春;;XHK基于語法知識的漢語詞義描述[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俞士汶;朱學鋒;段慧明;張化瑞;;以詞義為主軸的綜合型語言知識庫[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喜榮;英漢敘述語篇參與者標識手段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李淑敏;翻譯的歷史觀—《獨立宣言》中譯本的歷時共時比較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丹;英漢遠近指示語的對比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高健;與“半”相關格式的量范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桂陽;現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顧倩;現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宗政;2009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翻譯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陶勝妃;現代漢語謂詞修飾詞前后位置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丁熠;“契合”類語氣副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姜丹丹;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插入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馮志偉;;特思尼耶爾的從屬關系語法[J];國外語言學;1983年01期
2 王麗平;積累豐富學生書面語言之我見[J];山西科技;2005年01期
3 姚錫遠;論口語交際的社會功能及其特征[J];天中學刊(駐馬店師專學報);1995年01期
4 張志公;漢語語法的再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年03期
5 劉智偉;;含同一語素的同義單雙音節(jié)動詞語體色彩對比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7年02期
6 王桐生;語文教學的基本原理[J];中學語文教學;2002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紹林;論書面語和口語[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2 高有祥,,牟治媛;“規(guī)范口語”特色新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3 齊燕;;口語中“然后”正在向書面語擴散[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濮擎紅;;認知因素對語言形成的影響[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齊金花;;網絡語言與傳統(tǒng)語言的要素差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9年04期
6 唐松波,林文金;現代漢語語體簡論[J];東疆學刊;1984年00期
7 王維成;現代漢語語體的分類問題[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8 蘇承志;簡論現代錫伯語口語和書面語的相異性[J];語言與翻譯;1995年03期
9 胡明揚;語體和語法[J];漢語學習;1993年02期
10 陶紅印;試論語體分類的語法學意義[J];當代語言學;199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曉東;;“交費”與“繳費”[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陳桂成;;成語界說與成語詞典立目[A];福建省辭書學會2003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湯亞平;;第二語言習得與教材語料的關系[A];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李華;;得體性·語體·真善美[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5 李名方;;語體淺釋[A];跨世紀的中國修辭學[C];1999年
6 關潤池;趙懌怡;;漢語口語依存樹庫中特殊結構處理[A];內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7 李明;;語料庫與雙語詞典[A];第二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1996年
8 謝朝群;;什么是互動語言學?[A];福建省辭書學會2003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張秋娥;;人際修辭學與口語修辭學[A];跨世紀的中國修辭學[C];1999年
10 王慧玲;宋柔;戴偉長;;漢語文本按語體分類的研究[A];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全國第六屆計算語言學聯合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慧英;口語語病的兩個語法成因[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2 董洪亮;“漢語托!泵髂甏笳{整[N];人民日報;2006年
3 張莉;網絡帶來語體變化[N];北京科技報;2001年
4 盧文雯;時尚口語之我見[N];西藏日報;2004年
5 ;報刊語言的規(guī)范化[N];中國文化報;2003年
6 吳定求;“酷”字口語流行之我見[N];光明日報;2000年
7 本報記者 李紅艷;網絡泛濫“蜜糖體” 甜到膩人[N];北京日報;2010年
8 潘文國邋口述 本報記者 張英 記錄;潘文國:100年來,我們用教外語的方式教母語[N];南方周末;2007年
9 《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杜永道;“和”、“與”、“及”用法有何不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10 呂永海;書面語、口頭語中多音異讀字三十例[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娟廷;漢韓公文語體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郭圣林;現代漢語若干句式的語篇考察[D];復旦大學;2004年
3 潘世松;不同年齡段語用主體語體特征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田良臣;語文科口語課程的多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戴光宇;三家子滿語輔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翁玉蓮;報刊新聞評論話語的功能語法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7 馮文賀;漢語連詞及其相關結構的依存分析[D];武漢大學;2011年
8 包滿亮;蒙古語構形詞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祝曉宏;新加坡華語語法變異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10 盧智f
本文編號:24839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48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