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學論文 >

粵方言變調完成體問題的探討

發(fā)布時間:2019-05-19 21:17
【摘要】:廣州話的動詞可以通過變調表示完成。根據對粵語其他次方言的調查發(fā)現,除了動詞本身變調表示完成外,一些體標記虛詞也可以變調,模式是"動詞+體標記詞(變調)"。這種變調有兩類,一是經歷體標記通過變調,表示完成體;二是表完成體的標記詞通過變調,表達強調意。這種體變調可以看作是內部屈折。不過,粵語中這類曲折變調已經萎縮退化。
[Abstract]:The verbs in Guangzhou can be completed by changing the tone.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other Cantonese subdialects, it is foun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verb itself, some aspect marked function words can also be changed, and the pattern is "verb aspect marker words (tone variation)". There are two types of tone variation, one is to express the perfect body through the change of tone, and the other is to express the emphasis on the meaning by changing the tone of the marker words of the perfect aspect. This change of tone can be seen as an internal bend. However, such tortuous tone changes in Cantonese have shrunk and degraded.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粵方言地圖集》(批準號:04BYY032) 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粵方言比較研究》(批準號:07JDXM74003)
【分類號】:H1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若云;趙新;;漢語方言聲調屈折的功能[J];方言;2007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慧敏;江淮官話的歸屬與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2 楊紹林;四川彭州方言副詞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孫銳欣;廿八都話的中塞調的實驗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01期

4 侍建國;漢語聲調與當代音系理論[J];當代語言學;1997年01期

5 謝遠章;泰—傣古文化的華夏影響及其意義[J];東南亞;1989年01期

6 謝遠章;再論泰——傣古文化的華夏影響及其意義[J];東南亞;1990年03期

7 曾曉渝;略談語音的演變[J];達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8 楊文全,劉靜;試論黑山方言“很”類程度副詞的用法[J];西華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9 胡萍;從方言視角看湖南地域文化[J];湖南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10 周日安;體詞謂語句的生成條件[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謝旭慧;程肇基;;分類教學 分層達標——構建方言復雜地區(qū)高師普通話教學新模式[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甘于恩;廣東四邑方言語法研究[D];暨南大學;2002年

2 曹廷玉;贛方言特征詞研究[D];暨南大學;2001年

3 謝建猷;廣西平話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徐紅梅;皖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5 文貞惠;現代漢語否定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6 羅自群;現代漢語方言持續(xù)標記的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張平;“A點兒+V”與“V+A點兒”[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崔淑慧;山西北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9 周賽紅;湘方言音韻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王進安;《韻學集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桂梅;《紅樓夢》前八十回“這”、“那”兩系指示代詞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2 周建國;唐洋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3 田義貴;川渝方言影視劇發(fā)展論[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章黎平;《廣韻》止攝字在膠遼官話中的演變[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王衍軍;泗水方言語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葉太青;屏南代溪話音系[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7 李虹;富平方言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8 謝元春;雙牌江村鎮(zhèn)土話音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英;原本《玉篇》與宋本《玉篇》反切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10 雷紅波;上海青年工作移民的語碼選擇[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曉農;親密與高調——對小稱調、女國音、美眉等語言現象的生物學解釋[J];當代語言學;2004年03期

2 趙日新;徽語的小稱音變和兒化音變[J];方言;1999年02期

3 孫立新;關中方言代詞概要[J];方言;2002年03期

4 沈明;山西方言的小稱[J];方言;2003年04期

5 李小凡;漢語方言連讀變調的層級和類型[J];方言;2004年01期

6 唐愛華;安徽宿松方言的變調[J];方言;2005年02期

7 邵慧君;;廣東茂名粵語小稱綜論[J];方言;2005年04期

8 邵宜;;贛語宜豐話詞匯變調的類型及其表義功能[J];方言;2006年01期

9 邵慧君;萬小梅;;江西樂安縣萬崇話的小稱變調[J];方言;2006年04期

10 陳小燕;;廣西賀州本地話的“-兒”尾——兼論粵語小稱形式的發(fā)展和演變[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甘于恩;廣東四邑方言語法研究[D];暨南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趙冬梅;粵北土話小稱研究[D];暨南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饒宏泉;;漢語方言三種體標記的共用分布與特征互動[J];語言研究;2011年03期

2 楊帆;;“有+VP”產生機制初探[J];語文知識;2011年02期

3 武玉芳;范曉林;;山西山陰方言的[z沆■]尾及其來源探析——兼與北方官話“兒”尾的來源比較[J];語文研究;2011年03期

4 廖廷田;劉立鳳;張文光;;唐山方言中的有序助詞“著”[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2期

5 董蓓;;論普通話測試中的短文朗讀[J];林區(qū)教學;2011年07期

6 王燦龍;;試論“不”與“沒(有)”語法表現的相對同一性[J];中國語文;2011年04期

7 張炫;;客贛方言語體標記比較研究[J];大舞臺;2011年08期

8 顏力濤;殷樹林;趙春利;姚海萍;;漢語有“被”字標志的被動小句中各類副詞使用頻率的計量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趙惠;;形容詞生動形式的外部表現[J];職大學報;2011年03期

10 蘇莉莉;;“把”字句的體態(tài)選擇限制條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賀俊杰;;基于音系理論的變調自動處理模型[A];第五屆全國青年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賀俊杰;;跨方言聲調生成及變調處理[A];第十一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二)[C];2011年

3 賀俊杰;;跨方言聲調生成系統(tǒng)及變調處理系統(tǒng)的設計[A];第十一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一)[C];2011年

4 尹紹華;;對動態(tài)助詞“了”的再認識與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羅建邦;;從三個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吳華英;;仙游話動詞的體和貌淺探[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7 阿孜古麗·夏力甫;;基于復雜特征的維吾爾語VN結構[A];內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8 江海燕;;語速對語句內部音高變化的影響[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郎錦華;PSC與文化修養(yǎng)[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2 《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杜永道;一蹴而就、一氣呵成如何區(qū)分[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孫肇春;漢語事體結構[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7年

2 楊作玲;上古漢語非賓格動詞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3 徐先玉;世界的語言概念化[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郭明;篇章范疇與小說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5 陳前瑞;漢語體貌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6 曹凱;壯語方言體標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琦;形式主義框架下英漢完成體語法化研究[D];寧波大學;2011年

2 孫珊珊;湖南洞口贛方言完成體的表示法[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3 裴瑞玲;《搜神記》完成體研究[D];山西大學;2004年

4 唐娟華;山東方言動詞的完成體[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5 徐奇;江西境內贛方言動詞完成體考察[D];南昌大學;2010年

6 劉倩;東北官話形容詞生動式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7 馮愛軍;確山方言動態(tài)助詞“了”及相關問題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8 魯曼俐;漢語益陽方言的連讀變調[D];湖南大學;2006年

9 吉英;對語境中“完成體”標記形式和表達細則的考察[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10 楊晨;英漢完成體的對比分析[D];蘇州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248107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48107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79b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