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玉篇》殘卷版本、傳抄和失傳年代與語音研究綜述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Liang and Chen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Gu Ye Wang's Jade is another important character book after Shuo Wen, and it is also the first regular script dictionary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In this paper, the previous research materials on the original < Jade > residual volume are collected in detail, and then the classification is discussed, 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original < Jade > residual volume research.
【作者單位】: 河南教育學院;
【分類號】:H12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周祖庠;從原本《玉篇》音看吳音、雅音──《玉篇》音論之一[J];四川三峽學院學報(社科版);1998年03期
2 陳燕;從《玉篇》反切比較論中古時期的標準音[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嶸;;原本《玉篇》音韻研究綜述[J];甘肅高師學報;2008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魏現(xiàn)軍;《玉篇》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王艷芬;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所引《玉篇》輯考[D];溫州大學;2011年
2 李英;原本《玉篇》與宋本《玉篇》反切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3 李霞;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所引《玉篇》考[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4 周若虹;原本《玉篇》殘卷野王案語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5 閔敏;原本《玉篇》聲母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 昂六壽;漢魏晉南北朝語音規(guī)范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
7 段玉;《原本玉篇》殘卷異寫字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8 田膂;《玉篇》方言詞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9 劉新華;原本《玉篇》殘卷、《篆隸萬象名義》、《大廣益會玉篇》異讀字比較研究[D];北京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尋仲臣,張文敏;《經(jīng)典釋文》的反切應(yīng)是從邪分立[J];古漢語研究;199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文德;譚代龍;;中國漢語言文字學學科發(fā)展態(tài)勢[J];重慶社會科學;2008年01期
2 孫燕紅;;近十年來影響二語學習者聽力效果研究綜述[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年01期
3 謝春輝;;國外工作記憶在語言教學領(lǐng)域內(nèi)的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8年03期
4 魏行;;隱喻的認知研究綜述(英文)[J];語文學刊;2006年07期
5 李素娟;;漢語同義連用研究綜述[J];中州學刊;2009年04期
6 沈騎;馮增俊;;建國60年以來我國外語教育政策研究綜述[J];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S1期
7 郭燕妮;并列短語研究綜述[J];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3期
8 王德周;;近十年對《說文》體現(xiàn)的文化現(xiàn)象的研究[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9 吳碧宇;;基于渾沌學理論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綜述[J];集寧師專學報;2009年01期
10 周明霞;;國外二語習得領(lǐng)域內(nèi)語言學習關(guān)鍵期研究綜述[J];考試周刊;2011年2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肖霞;;頻譜平衡在語音中作用的研究[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2 朱春躍;;北京話的語音脫落[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3 王莉;崔效義;李敬陽;馮祖yN;;方言性偽裝語音的聲學特征研究[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4 李熹明;;借代辭格研究綜述[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5 孟威;;“等”的研究綜述[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徐海;;國內(nèi)外詞例研究綜述[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蔡麗華;;中古四等韻介音研究綜述[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8 俞小娟;;口譯方向性研究綜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王玉婷;;現(xiàn)代漢語受事主語句研究綜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張翠玲;崔景旭;譚鐵君;;話者語音自身變異和話者之間差異的實驗研究[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雙語學習語音讀本》首發(fā)[N];新疆日報(漢);2009年
2 彭澤潤;“做”和“作”是多余的文字區(qū)分[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3 戴勇 記者 王春;人類語音高低由后天習得[N];科技日報;2009年
4 雷抒雁;語音的活化石[N];各界導(dǎo)報;2010年
5 楊駿;計算機真能取代人工翻譯?[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6 記者 吳曉紅;蘇州話語音資源通過驗收[N];蘇州日報;2009年
7 王志方;巧用表格教語音[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8 記者 董少校;采集真實語音長期保存[N];中國教育報;2011年
9 楊錫彭;方言口音與用字[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10 王暉;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幾個基本概念[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秀花;卡爾梅克語與蒙古語比較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2 崔淑慧;山西北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3 張燕來;蘭銀官話語音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4 李旭;河北省中部南部方言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汪如東;漢語方言的語音差異對修辭的影響[D];復(fù)旦大學;2003年
6 劉新中;海南閩語的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7 李星輝;湘南土話與湘南瑤語的接觸和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建校;陜北晉語語音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9 鄧享璋;閩北、閩中方言語音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10 唐伶;永州南部土話語音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yN缺;桂南平話語音歷史層次研究[D];廣西大學;2004年
2 林瓊;臨澧方言語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3 董青;威海方言初探[D];蘇州大學;2008年
4 余璐;《說文解字》楚方言詞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5 何彥杰;武安人普通話學習過程中語音進階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黃磊;邵東湘語語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周仁平;試論漢語菜肴命名中的修辭運籌與修辭造詞[D];四川大學;2005年
8 賈全紅;膠南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9 劉孝利;自貢方言詞語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10 穆罕默德;漢語與阿拉伯語語音對比[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4779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477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