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糧食容量制度單位量詞考
[Abstract]:Grain capacity system measur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especially in the measurement system. Comprehensive unearthed and handed down literature material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capacity unit system, the stone, Dou, Dendrobium, ascending system, the reference, and so on, such as the system of detailed research, can revise the lexicon interpretation,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interpretation. Add documentary evidence and clarify the use of capacity quantifiers in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作者單位】: 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先秦兩漢量詞發(fā)展史研究:基于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綜合研究”(項目編號:12YJC740045) 江蘇省哲社基金項目“先秦兩漢量詞發(fā)展史研究”(項目編號:11YYC010) 第52批博士后基金資助項目“隋唐五代量詞研究:基于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的綜合研究”(項目編號:2012M521370)
【分類號】:H1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建平;;秦漢簡帛中的度量衡單位“參”——兼與肖從禮先生商榷[J];敦煌研究;2011年01期
2 李建平;;漢代“^#”之制度補正[J];農(nóng)業(yè)考古;2010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崇{|;;硬租與實租:晚清民國徽州地租研究——以《金長千公會租簿》數(shù)據(jù)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賈兵強;;楚國糧食產(chǎn)量測算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年12期
3 張偉;;從敦煌漢簡看漢代河西地區(qū)的職官體系[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4 劉輝;;西漢西北屯田與邊塞守御之聯(lián)系及其演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5 蘇衛(wèi)國;;中國古代文書接力傳遞問題試探[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6 井上和人;吳麗丹;;渤海上京龍泉府形制新考[J];邊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7 王智遠;;旅順博物館藏青銅器概述[J];邊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8 李孝林;;周、漢審計史新議——兼評《中國審計史》第一卷[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9 傅榮賢;;《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簡帛部分辨析[J];圖書與情報;2009年02期
10 毛敏;;南宋建康城護城壕及城垣初探[J];長江文化論叢;2012年0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郭洪伯;;秦漢“稗官”考 秦漢基層機構的組織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陳松長;;連云港海州雙龍漢墓出土漢代漆尺彩繪圖像解讀[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重慶理工大學財會研究與開發(fā)中心內(nèi)部控制課題組;李孝林;陳麗蓉;;漢簡中的內(nèi)部控制方法探索——漢代內(nèi)部控制初步發(fā)展論[A];首屆內(nèi)部控制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樸玉順;;沈陽故宮建筑大木構件的權衡[A];文物建筑論文集(第2輯)[C];2009年
5 何世民;;方寸匕容量探析[A];全國第3屆臨床中藥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楊堅;;《齊民要術》中的魚類加工技術研析[A];飲食文化研究(2008年第2期)[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崔存明;荀子與儒家六藝經(jīng)典化[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賈文麗;漢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苗霖霖;北魏后宮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馬瑞;西北屯戍漢簡文字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韓美仙;基于藥物重量實測的經(jīng)方本原劑量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8 宋佳;經(jīng)方50味藥物在明代13位醫(yī)家中的用量規(guī)律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9 宋延強;金元四大家對經(jīng)方50味常用藥物的臨床用量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10 郭海燕;漢代平民教育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濤;清代山東小清河沿岸的河患與水利建設[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薛芳芳;秦漢服飾制度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牟雪松;漢代西北屯田問題探析[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相燕;民國時期山東教育經(jīng)費研究(1912-1937年)[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龐建衛(wèi);論秦漢時代的鄉(xiāng)官[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明麗;漢代“私書”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常舒揚;居延漢簡所見漢代邊塞檔案管理制度探討[D];吉林大學;2011年
8 張晶晶;漢代官印制度考述[D];吉林大學;2011年
9 段曉先;《黃帝內(nèi)經(jīng)》單音節(jié)形容詞同義關系辨析[D];西南大學;2011年
10 何琴;英藏敦煌文獻(S10-S522)量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肖從禮;;從漢簡看兩漢時期量詞的發(fā)展[J];敦煌研究;2008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沛;;論先秦到兩漢宗族形態(tài)的變遷[J];學習與探索;2006年04期
2 杜小鈺;;考古所見先秦兩漢的床及其禮俗初探[J];東南文化;2008年02期
3 吳愛紅;;和諧美——先秦兩漢與古希臘羅馬美學的會合點[J];語文學刊;2009年01期
4 王毓紅;從批評客體的接受看先秦兩漢時期的文學批評[J];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5 何世劍;;先秦兩漢時期詩學人格批評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6 馬銀琴;;讀《從文學到經(jīng)學——先秦兩漢詩經(jīng)學史論》[J];文學評論;2011年02期
7 袁文春;;先秦兩漢小說概念辨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8 李華年;;先秦兩漢文論的“形而下”特征——中西文論比較叢談之一(續(xù))[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9 李劍國;癡人說夢夢方幽──讀《中國夢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J];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05期
10 林怡;先秦兩漢國人征兆觀考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宗慶;;在已動之性與未動之情間問學——評魏家川《先秦兩漢的詩學嬗變——從“〈詩〉云”“子曰”到“子曰詩云”》[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四輯)[C];2008年
2 薛瑞澤;;論先秦兩漢黃河文明對南越地區(qū)的影響[A];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3 趙敏俐;;音樂對先秦兩漢詩歌形式的影響[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王愿;;先秦兩漢時期導引內(nèi)涵與地位探討[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藥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研討會專輯[C];2007年
5 王關成;;先秦兩漢婦女婚戀生活狀況發(fā)覆[A];秦文化論叢(第十輯)[C];2003年
6 王紀潮;;中國古代巫、毒關系之演變——戰(zhàn)國秦漢簡帛材料中有關毒的人類學觀察[A];第一屆中國古代毒物學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劉剛;;關于先秦兩漢文學與語言文字關系的幾點思考[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8 劉剛;;關于先秦兩漢文學與語言文字關系的幾點思考[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全國首屆東周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劉敏;;先秦兩漢自然觀發(fā)展軌跡描述[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10 中島敏夫;;關于中國古代歷史文獻信賴性問題的二三事[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華文明”國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慶柱;我國古代鐵器考古學研究的力作[N];中國文物報;2005年
2 ;三峽驚現(xiàn)“中國通史”文化堆積層[N];深圳商報;2002年
3 鄭第騰飛;科技思想語境下的道家[N];社會科學報;2008年
4 李廷華;清代書法變異的學術背景(下)[N];美術報;2005年
5 劉鵬;哲學與醫(yī)學概念不可混淆[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6 馮天瑜;返本開新 追尋大美[N];文藝報;2006年
7 萍庵;何謂“賣重”?[N];中華讀書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陳宏;為了記憶我們搶救年畫[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9 汪學群;乾嘉漢學家對理的新詮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10 寒青;濃縮的畫 凝固的詩[N];中華讀書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武金勇;先秦兩漢繪畫顏料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2 孫玲;先秦兩漢題材通俗小說及其傳播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3 王鳳霞;先秦兩漢詩歌的生命意識及其藝術顯現(xiàn)[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姚圣良;先秦兩漢神仙思想與文學[D];山東大學;2006年
5 李建平;先秦兩漢量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6 李琨;先秦兩漢詩歌的狂歡化色彩[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鄭永樂;先秦兩漢魏晉六朝舞蹈文學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年
8 段立超;上古“頌類”文學精神及其體類特征[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尹雪華;先秦兩漢史傳作品敘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10 任樹民;先秦兩漢抒情文學的詩性特質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暢;先秦兩漢婦女的經(jīng)濟、政治、宗教行為對構建女性文學形象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孟姣姣;先秦兩漢相人文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3 盧星;先秦兩漢齊地方仙文化對中醫(yī)的影響[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4 汶瑩瑩;先秦兩漢棄婦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5 郭海波;先秦兩漢商業(yè)思想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6 韓娟;先秦兩漢惠農(nóng)思想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4年
7 劉艷;先秦兩漢占夢現(xiàn)象的文化考察[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8 張立兵;論先秦兩漢的頌、贊、箴、銘[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張維振;先秦兩漢隱語類詩文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10 張靜;先秦兩漢家訓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4382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438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