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斯和喬姆斯基:語言研究的“傳承”與分野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homsky and Harr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Harris and Chomsky in language studi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tudy are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similar views and concepts, but also in the different epistemological basis of the two languages, the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attributes, th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objectives and methods of language research, and so on.
【作者單位】: 福建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應用語言系;
【基金】:福建省教育廳B類項目“澤利格·哈里斯的描寫語言學研究”(項目編號:JB0512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勃;索緒爾及其現(xiàn)代語言學思想試評[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2 王曰珠;漢英諺語中共存的女性歧視現(xiàn)象及其原因[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6期
3 張雪梅;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新探[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4 馮小釘;語言消亡與保護語言多樣性問題的研究評述[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5 仰鑫,歐陽俊林;喬姆斯基語言理論的演變及其認知科學背景[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6 朱瓊;;格語法主要解決的理論旨趣[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7 任佳思;;歧義之轉換生成語法和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對比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8 吳九茹;范榮廷;劉炳吉;;從韓禮德功能語言學看英語交際教學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9 馬亞娜;;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王靜;;“格”語法對TG標準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郭麗軍;;試論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及其指導策略[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2 宋晶;;論語言學流派對詞典編纂的影響[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汪永勤;;分歧中的互補:三種兒童第一語言習得學說及其比較[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裴振霞;;奧巴馬獲勝演講的功能文體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李予軍;;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城市化發(fā)展與語言的變遷[A];第二屆城市科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佟立;張虹;季文娜;;現(xiàn)代西方思想文化核心術語對我國語言文化的影響[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上)[C];2011年
7 張新民;;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商務英語寫作教學中之應用[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十輯)[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黃德先;文化途徑翻譯研究:爭議與回應[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龍翔;中國英語學習者言語交際中語用失誤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馮軍;論外宣翻譯中語義與風格的趨同及篩選機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陳明達;多樣性與有限性[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朱艷華;載瓦語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林新宇;漢語和韓國語話題句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劉潔璇;小學品德課程價值生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萍;英漢短語結構受限搭配的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項超婕;淺談在CBI理念下完善中國雙語教學模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蘇章海;進化與融合:中西語言學元語言關鍵詞系統(tǒng)對比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汪艷萍;高職高專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馬箐;邁克爾·克萊頓科幻文學作品的主位及主位推進模式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5 張多獻;任務型語言教學在初中英語口語課中的應用[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胡青青;語言變異視角下的流行語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劉毓容;《圍城》語言變異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李瑩;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索妮;政治與娛樂新聞主位推進模式對比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姚琴;英日人稱代詞比較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永剛;;轉換生成語言學的發(fā)展歷程與研究走向[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2 鈕西來;王晗;;轉換生成語言學的起源和發(fā)展[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毛紹磊;;淺議轉換生成語法及其普遍語法理論[J];經營管理者;2010年10期
4 周流溪;近五十年來語言學的發(fā)展囿(上)[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年03期
5 褚孝泉;談談語言學理論的解釋力[J];懷化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6 王松;;試論描寫語言學分布理論的缺陷[J];語文學刊;2011年03期
7 許亞明;馬佳盈;;語言研究的行為主義——布龍菲爾德語言學方法論研究[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8 張揚;;淺析轉換生成語言學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基本觀點之差異[J];海外英語;2011年10期
9 張法科,周長銀;結構主義與TG理論[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10 熊兵;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回顧與反思[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允清;;哈里斯的“發(fā)現(xiàn)程序”作為人類的“普遍語法”[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2 趙亮;;發(fā)現(xiàn)程序及其應用[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丁興華;童劍平;;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法與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之比較[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4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omskyan Transformal Linguistics and Hallidayean Functional Linguistics[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劉小濤;;學習理論論證與模塊性假定——喬姆斯基的二難[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6 石毓智;;構式語法的進步與局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朱志方;代天善;;普遍語法的幾個問題[A];第二屆分析哲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8 鄭定歐;;方法論的呼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9 汪永勤;;分歧中的互補:三種兒童第一語言習得學說及其比較[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廖光蓉;;詞族的框架屬性[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昊 實習生 廖靈艷;“最具影響力”大師喬姆斯基首度訪華[N];北京日報;2010年
2 記者 劉茜;美國學者解析“刺激匱乏”論[N];中國文化報;2010年
3 記者 沙巖;喬姆斯基北語探討生成語言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吳明華;認知語言學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5年
5 胡壯麟;力爭與世界同步的中國語言學[N];中華讀書報;2003年
6 記者 周舒 實習記者 王菲宇;橫跨語言學與國際政治的少數(shù)派[N];第一財經日報;2010年
7 吳福祥整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語言學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8 記者 潘治;人腦存在“普遍語法”[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9 趙世開;語言學研究在中國:回顧和展望[N];中華讀書報;2003年
10 周錦國 大理學院文學院暨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新意來自司空見慣的語言現(xiàn)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桂榮;蒙古文字結構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2 封一函;結構與解構:從喬姆斯基到韋努蒂[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3 彭家法;附加語的句法位置[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4 范連義;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視角下的語言學習[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駱傳偉;專名的涵義與指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丁石慶;雙語族群語言文化的調適與重構[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7 丁崇明;昆明方言語法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8 杜世洪;脈辨[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胡春華;學術講座中元話語的語用學研究:順應—關聯(lián)路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10 韋學純;水語描寫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龔凌虹;中英學術書評體裁對比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2 黃凌燕;喬姆斯基的語言觀與政治觀[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3 馬毛朋;陜西渭南方言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4 劉艷;普遍語法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可用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5 王丹;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心理現(xiàn)實性的實驗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桑洛;安多藏語尖扎話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7 吳雅萍;仡佬語構詞法淺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8 肖奇民;喬姆斯基的特征核查理論的困境及可能出路[D];湖南大學;2006年
9 范毅強;從普遍語法到語言模塊[D];中南大學;2009年
10 孫愛良;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與語言習得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4304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430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