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脫口秀節(jié)目《壹周立波秀》的語碼轉換研究
本文關鍵詞:電視脫口秀節(jié)目《壹周立波秀》的語碼轉換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東北師范大學》 2013年
電視脫口秀節(jié)目《壹周立波秀》的語碼轉換研究
耿鑫培
【摘要】:語碼轉換作為最為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之一,迄今為止得到了語言學領域諸多學者的關注。而電視脫口秀節(jié)目作為一種新型的節(jié)目類型,從1954年開始獲得了巨大的進步和發(fā)展。語言學家曾對國內和國外諸多著名的電視脫口秀節(jié)目展開研究,研究成果也頗為豐富。 《壹周立波秀》是一個以單人表演為舞臺特色,存在大量幽默和諷刺語言的脫口秀節(jié)目,節(jié)目主持人周立波的語言中存在大量多種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引起了作者的重視。在研讀大量相關文獻之后,作者發(fā)現(xiàn)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關于英漢這一單一維度的語碼轉換的研究,而除此之外,語碼轉換還包括很多其他種類,比如地方方言轉換,語體風格轉換,體裁轉換等等,這些尚未得到足夠的關注。而語言學界對《壹周立波秀》的研究大多數(shù)限于對其幽默諷刺的語言風格的分析闡釋,對于節(jié)目中不時出現(xiàn)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并沒有予以重視。因此本研究將選取《壹周立波秀》從2010年春節(jié)到2012年五一長假之間陸續(xù)播出的47期節(jié)目中的語碼轉換部分為研究語料,采用質性分析為主,量化統(tǒng)計為輔的研究方法,從語言順應論的角度出發(fā),對節(jié)目中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進行分析研究,來填充語言學界對《壹周立波秀》中語碼轉換現(xiàn)象以及多種類語碼轉換現(xiàn)象研究的相對空白。 本研究分為六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意義,論文組織結構和研究問題;第二部分為文獻綜述部分,該部分對語碼轉換和脫口秀的定義進行了界定,回顧并總結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并歸納概括了海派清口藝術和《壹周立波秀》的研究歷史。第三部分為理論框架部分,該部分提及了言語順應理論和順應論在語碼轉換中的應用;第四部分對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了闡釋,包括數(shù)據(jù)收集過程以及分析方法;第五部分為本文的主體部分,該部分結合前人提出的理論對選取的語料進行質性分析和量化統(tǒng)計并得出結論;第六部分在對研究發(fā)現(xiàn)進行總結的基礎上,也提出了該研究的不足,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了一些建議。 研究發(fā)現(xiàn)第一,《壹周立波秀》中存在多種語碼轉換,包括英漢語碼轉換,普通話與上海方言轉換,正式與非正式語體風格轉換,不同體裁之間轉換等;第二,,在《壹周立波秀》中,主持人出于填補言語空白,順應社會規(guī)約和順應心理動機而采用不同種類的語碼轉換;最后,《壹周立波秀》中的語碼轉換起到了娛樂觀眾的作用,并且?guī)椭摴?jié)目從上海走向全國,增加了海派文化在全國范圍內的認同度。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030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貴武;鄧燕玲;;從《壹周立波秀》看中國電視“脫口秀”的拓展[J];電視研究;2010年06期
2 王瑾,黃國文;語碼轉換之結構研究述評[J];外國語言文學;2004年02期
3 張晶晶;;語碼轉換個案研究——以周立波《笑侃大上!窞槔齕J];理論界;2010年10期
4 蔡楚泓;;電視脫口秀節(jié)目的說話藝術——以《壹周立波秀》為例[J];新聞世界;2011年11期
5 劉正光;語碼轉換的語用學研究[J];外語教學;2000年04期
6 張廷國;話輪及話輪轉換的交際技巧[J];外語教學;2003年04期
7 李楚成;香港粵語與英語的語碼轉換[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01期
8 于國棟;語碼轉換的語用學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0年06期
9 高原;;淺談周立波海派清口的藝術創(chuàng)新[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10 趙振宇;熊茵;;周立波“海派清口”的評論特性及其啟示[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年1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永斌;;藏漢語言態(tài)度測驗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2 周明;稱呼語的語用特征及其語用翻譯[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3 周方珠;論社交指示的翻譯[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4 詹全旺;;新聞言語行為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袁周敏,金梅;英語稱贊語的表達方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6 徐宏亮;稱呼語的社交指示功能[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7 張艷;當代美國英語和漢語稱謂的比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8 張忠梅;社交中程式化語言的功能及變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9 王惠敏;;大學英語交際性聽力測試中的語用預設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10 陳宏;;文化導向型外語教學模式探索[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虹;;警察語言的詞匯特點研究[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2 蘇劍;;經濟學視角下的小語種語言的存亡研究[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賀君婷;;從語用學的角度談談幽默語篇[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4 欒育青;;邀請語及應答語的跨文化比較[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5 徐芳;;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English Humorous Utterance[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6 邱林林;;委婉語功能的語用學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7 郭旭東;;新詞定譯過程中對于邊際社會性因素的把握和考慮[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八輯)[C];2011年
8 游淑芬;;值得推薦的一本工具書——1995年新版《漢英詞典》[A];第二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1996年
9 向朝紅;;英漢詞典語用信息處理現(xiàn)狀的調查及分析[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10 于偉昌;;漢譯外來語言學術語標準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則[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文兵;漢英維護言語行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胡潔;建構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馬騰;民族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語際語語用能力及其培養(yǎng)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龍翔;中國英語學習者言語交際中語用失誤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楊石喬;基于語料庫的漢語醫(yī)患會話修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9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10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丹;語言學術語漢譯規(guī)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2 許榮花;美國影視作品中性別語言特征的變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3 王明亮;人稱指示映射現(xiàn)象的認知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許丹;英語廣告語中語用預設的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趙才華;會話含義及其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應用的實證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6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瑩;語用對等理論視角下漢語商標詞英譯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宋秋蓮;會話策略視角下的贊美語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潘紅英;時政深度報道的傳播符號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青;;當代新聞評論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路徑選擇[J];采寫編;2009年01期
2 吳東英;再論英語借詞對現(xiàn)代漢語詞法的影響[J];當代語言學;2001年02期
3 王楚安,徐美彥;淺析語碼轉換的社會及心理動因[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4 馬騰;;淺析周立波《壹周立波秀》的語言特色[J];華章;2011年15期
5 萬華林;胡光磊;;淺析《圍城》中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6 金光華;章丹;鄭波;;博采眾長 貴在創(chuàng)新——周立波的語言藝術對主持人的借鑒作用[J];視聽縱橫;2010年06期
7 張廷國;關于語言交際中反饋語支持的研究[J];外語教學;2002年06期
8 張正舉 ,李淑芬;西方語言學界關于語碼選擇及語碼轉換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0年04期
9 蔣冰冰;;雙語與語言和諧——來自上海市學生語言使用情況的調查[J];修辭學習;2006年06期
10 余惠邦;雙語、雙言交際中的語言選擇和語碼轉換[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鐔冬玲;語碼轉換的心理語言學分析[J];外語學刊;2000年02期
2 張秀芹;語碼轉換在二語習得者日常會話中的應用[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 陳立平;英語專業(yè)教師在課堂上語碼轉換調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4 廖桂蓉;;網絡交際中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10期
5 許之所;鄭曉曦;;手機短信中“語碼轉換”現(xiàn)象的社會語言學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年12期
6 嚴敏芬,戴雅麗;語碼轉換和跨文化語用學因素[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7 張麗;語碼轉換綜述[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S1期
8 余惠邦;雙語、雙言交際中的語言選擇和語碼轉換[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1年05期
9 王全瑞;《圍城》語碼轉換賞析[J];社科縱橫;1996年05期
10 蔣宗霞;語碼轉換的詞匯意義[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章恬;;試論當前中文會話中的語碼轉換與換用[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2 王曉輝;王曉東;;漢英諧音語碼轉換現(xiàn)象探析——以2009年新年祝福語“Happy 牛 year!”為例[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謝書書;張積家;程利國;;閩南語和普通話語碼轉換的情境分析[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謝書書;張積家;程利國;;閩南語和普通話語碼轉換的動機分析[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謝書書;程利國;張積家;;語言態(tài)度對閩南語和普通話的語碼轉換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王培元;;小說家周立波的開端[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7 進波;;萬馬軍中一秘書——周立波的一段秘書生涯[A];中國當代秘書群星文選[C];1999年
8 盧肖文;;從“周立波走紅”看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有效性的實現(xiàn)途徑[A];馬克思主義 中國探索與當代價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9年
9 劉玉彬;張樹安;宋敏;李曉梅;;民族高校多層次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A];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10 鄭偉;;顛覆傳統(tǒng)媒體的新媒體視頻主持類節(jié)目——網絡脫口秀節(jié)目《麻辣書生》帶來的啟示與思考[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陳熙涵;[N];文匯報;2009年
2 記者 孟黎;[N];金融時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張英;[N];南方周末;2009年
4 幾又;[N];工人日報;2009年
5 記者 端木復;[N];解放日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王臻青;[N];遼寧日報;2010年
7 文化學者 王曉漁;[N];東方早報;2010年
8 本報評論員 劉晶瑤;[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9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許曉青 吳霞;[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10 凌河;[N];解放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璐;中文小說和散文中/英語碼轉換的前景化特征[D];山東大學;2009年
2 王慧莉;中英雙語者語碼轉換的認知神經機制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3 潘家福;新加坡華社的多語現(xiàn)象與語言接觸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4 王召妍;對外漢語課堂教師互動調整有效性研究:語碼轉換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5 崔東紅;新加坡的社會語言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6 申慧淑;城市朝鮮族語言適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佘丹清;周立波新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董正宇;現(xiàn)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寫作”現(xiàn)象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9 李軍;解放區(qū)文藝轉折的歷史見證[D];河南大學;2006年
10 金英姬;千世峰的《石溪邑的新春》:朝鮮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及其敘事策略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云彩霞;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2》中的語碼轉換分析[D];內蒙古大學;2010年
2 遲小琳;電影《杜拉拉升職記》中英漢語碼轉換現(xiàn)象的順應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虹;中文流行歌曲中語碼轉換的順應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宋琦;電影《杜拉拉升職記》中語碼轉換現(xiàn)象的順應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5 徐麗霞;BBS會話中中英語碼轉換現(xiàn)象的順應性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6 張向麗;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分析[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7 胡經緯;雙言背景下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張利平;大學校園語碼轉換動機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張慧美;多語者奇偶數(shù)語碼轉換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10 周旗;話語與青年:從批評性語篇分析角度分析《校園王》中的語碼轉換[D];中山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電視脫口秀節(jié)目《壹周立波秀》的語碼轉換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14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4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