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的認知維度看“手”的意義建構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olysemous network theory of TylerEvans (2003), the meaning system of "hand" is constructed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experience processing, and the experience style and cognitive dimension are the original motive force for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system of "hand" and the motivation for meaning construction. Human understanding of the hand can be analyzed from five dimensions: the physical hand, the tool hand, the container hand, the directional hand and the moving hand. In this paper, the expression of "han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taken as the corpus to reveal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 and strategies used in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 of "hand".
【作者單位】: 四川外語學院英語學院;
【分類號】:H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高明樂,朱文俊;漢語“手”和英語“hand”的領域轉移比較[J];外語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朱寧;陳潔;;“Head”語義擴展分析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3期
2 劉澤華;春秋戰(zhàn)國的“立公滅私”觀念與社會整合(上)[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3 田桂民;早期中國神仙信仰的形成與演化[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4 肖鷹;人類語境中的“美”——“美”的概念再闡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陳斌,何世英;新編中學語文若干注釋商兌[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6 張飛龍;中國漆文化起源問題研究[J];中國生漆;2005年01期
7 張世君;中西文學敘事概念比較[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吳曉亮;對南詔大理國都的幾點考釋[J];云南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姜玉梅;;秦簡文字與小篆之比較[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姜玉梅;;略述青川郝家坪木牘之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吳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龍江大學;2003年
2 秦麗娜;電針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消化功能的機制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3 吳克峰;世界政黨政治發(fā)展中的反對黨理論與實踐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4 付巖志;《聊齋志異》詮釋史論[D];山東大學;2007年
5 陳志勇;唐宋家訓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紅運;唐代詩序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汪田明;中國龍的圖像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8 劉曉根;黨在中國公民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浩斌;淺析“思想現(xiàn)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2 劉玉昌;探討漢字文化蘊涵 改進中學漢字教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彭燕;《詩經》女性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4 曹強;宋代江南圩田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5 吳芳;上古—中古“寒”、“冷”、“涼”詞群的認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楊丹;論計算機技術對文學接受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王茜;漢字完形解構的辨識效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史超;曹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索春艷;公共健康倫理探析[D];黑龍江大學;2007年
10 高海英;《說文解字》女部的文化闡釋[D];揚州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寅;狹義與廣義語法化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2 錢冠連;有理據(jù)的范疇化過程——語言理論研究中的原創(chuàng)性[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年10期
3 王寅;事件域認知模型及其解釋力[J];現(xiàn)代外語;2005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競賢;;多模態(tài)視角下的隱喻——兼評Charles Forceville的隱喻研究[J];外語學刊;2011年05期
2 張巨武;;基于體驗哲學的人體隱喻認知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王寅;;體驗人本觀視野下的認知符號學[J];外語研究;2011年03期
4 王龍貴;;語篇連貫性的認知識解[J];德州學院學報;2011年S1期
5 王寅;;后現(xiàn)代哲學視野下的當代隱喻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1年04期
6 王晶;;從體驗論看英漢語中“吞”的概念隱喻[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7期
7 舒麗娜;;英漢消極情感隱喻體驗基礎認知對比[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8 王國萍;危鳴輝;;漢語網(wǎng)語的認知理據(jù)與其范疇化——以“黑客”為例[J];作家;2011年1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加宏;通感隱喻的認知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2 欒鷗;通感的認知闡釋[D];黑龍江大學;2008年
3 何小燕;從認知角度看翻譯的主體間性[D];長沙理工大學;2007年
4 萬正發(fā);論體驗哲學觀對翻譯認知能力的闡釋[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羅植琳;探析理想化認知模型的矛盾性[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6 周曉輝;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漢語歇后語探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春伶;試論認知詩學的哲學基礎[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8 劉敬;漢字構型與意義構建的認知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9 柳超健;中美首腦政治演講中概念隱喻對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10 宗小飛;《詩經》的隱喻語言模式[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3837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383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