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橫山話的話題標記“是”
[Abstract]:Yis is a widely used and prominent topic mark in Hengshan dialect of Northern Shaanxi. It is generally used in declarative sentences in conversational communication, which appears after different types of topics. Its main function is to emphasize the presupposition and contrast of the topic. On the one hand, "yes" sets the known or easily inferred information objects in the conversation / context as the topic, making the current speech immediately abov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bject is highlighted in the background and contrasted with other objects, so that the topic sentence and the subsequent clause form a turning point or opposition in meaning, or imply a negative and exclusive meaning. From the comparison of dialects, the "is" of Hengshan dialect can be regarded as a typical marker of contrastive topic.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廣義類型學視野中的判斷句研究”(項目編號:09CYY002)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社科院青年科研啟動基金資助
【分類號】:H1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邢向東;陜北晉語沿河方言愿望類虛擬語氣的表達手段[J];語文研究;2005年02期
2 方梅;;篇章語法與漢語篇章語法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林素娥;湘語與吳語語序類型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對象的數(shù)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2 熊仲儒;;致使的語音實現(xiàn)及其句法蘊含[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3 方小中;定中結構研究綜述[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 楊崢琳;劉倩;;離合詞中時量補語位置探析——從“結了十年婚”說起[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5 王立;漢語方位詞身份的確認與N+L結構的收詞策略[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S1期
6 徐晶凝;語氣助詞“吧”的情態(tài)解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張穎;對復謂結構中“引陪式”的再認識[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8 張云秋,柴興東;漢語主動式的表達形式及強化等級[J];北方論叢;2002年04期
9 倪蘭;現(xiàn)代漢語疑問代詞的基本語義分析[J];北方論叢;2005年04期
10 秦華鎮(zhèn);“X化”結構構成限制及條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述譜;;語言單位與詞典的類型及結構[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劉建梅;;關于編纂外向型漢外字典的設想[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俞士汶;朱學鋒;段慧明;張化瑞;;以詞義為主軸的綜合型語言知識庫[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陳肖霞;;對連續(xù)話語中一些結構輕音音節(jié)的聲學特性分析[A];第38屆國際漢藏語會議論文提要[C];2005年
5 林建平;;輕重與“方言語調(diào)”[A];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靳光瑾;;計算機理解漢語需要語法理論支撐[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7 毛世楨;曾玉萍;沈倍蕾;;普通話語調(diào)研究綜述[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韓杰;;諺語中的數(shù)詞對舉現(xiàn)象[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郭中;;從類型學的角度看漢語的基本語序問題[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趙曉偉;韓群;;單用“X是X”的語義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溫振興;《祖堂集》助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2 黃東晶;俄漢代詞指示語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3 梁敬美;“這-”、“那-”的語用與話語功能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王利眾;俄漢科學語言句法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5 吳云霞;萬榮方言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6 王志軍;英漢被動句認知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7 姜玲;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8 張小峰;現(xiàn)代漢語語氣詞“吧”、“呢”、“啊”的話語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9 王道英;“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10 聶仁發(fā);現(xiàn)代漢語語篇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賢景;三種否定比較句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不如”、“不比”、“沒有”型比較句考察[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2 胡玉華;《世說新語》助動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陳爍;《兒女英雄傳》狀態(tài)詞研究——從《兒女英雄傳》與《紅樓夢》的比較看《兒女英雄傳》中狀態(tài)詞的若干特點[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4 張雪蓮;《水滸全傳》的數(shù)量表達方式[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5 王天佑;關于VA了動補結構[D];延邊大學;2001年
6 Zheng Yanmei;[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1年
7 洪琳;漢英被動句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8 柳京春;漢語表達過程中的復用現(xiàn)象考察[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年
9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觀性差異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10 胡勇;從漢語被動結構的演變看漢語注重話題的語言類型特征[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丹;北京話中的語法標記詞“給”[J];方言;1992年01期
2 邢福義;從海南黃流話的“一、二、三”看現(xiàn)代漢語數(shù)詞系統(tǒng)[J];方言;1995年03期
3 張光宇;東南方言關系綜論[J];方言;1999年01期
4 劉丹青;吳語的句法類型特點[J];方言;2001年04期
5 張振興;現(xiàn)代漢語方言語序問題的考察[J];方言;2003年02期
6 吳福祥;南方方言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C”帶賓語的語序類型[J];方言;2003年03期
7 張延成;梅祖麟教授語法史論文點評[J];古漢語研究;2004年01期
8 彭蘭玉;從“在、到、噠”說起[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9 游汝杰;;論臺語量詞在漢語南方方言中的底層遺存[J];民族語文;1982年02期
10 王寅;標記象似性[J];外語學刊;1998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丁加勇;隆回湘語動詞句式及其配價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文澤;;“處所詞+是+名詞”功能特性及其對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啟示[J];語言科學;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喻禾;;論比喻句中的焦點標記詞“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李影;付莉;;韓國中小學生“是”的錯序偏誤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龍海平;已然義“是……的”類句式的多角度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玄s,
本文編號:23807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380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