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球的漢字學——關于漢字研究融入國際學術體系的思考
[Abstract]: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s made a lot of achievements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today, but it has not become a world independent subject for many reasons. First of all, the existing disciplinary classification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Because the west has no developed philology, the philology has become the dependence of linguistics,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have no Chinese characters. Second, Western scholars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on ideographic characters represented by Chinese characters, the uniqueness of ideographic characters is flouted,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isolated. Thirdl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d go to the world of Chinese character science, we must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deographic characters,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and language, and construct a practical academic system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artificial separation, interpretation of arbitrary and other deficiencies. In the hot world of Chinese, Chinese characters should be a pole of cultural diversity rather than an obstacle to communication.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文學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攻關項目(10&ZD091)
【分類號】:H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張朋朋;評索緒爾對語言和文字之間關系的論述[J];漢字文化;1994年04期
2 李守奎,李軼;表意字的表達功能與古文字考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2期
3 黃德寬;從轉型到建構:世紀之交的漢字研究與漢語文字學[J];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03期
4 唐蘭;娗娗文字學[J];文字改革;1961年10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何丹;人類文字第一成熟期述要[J];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和為;關于漢字學中的假借問題[J];六盤水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2期
2 ;北京國際漢字研究會召開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J];漢字文化;2000年03期
3 呂允康,郝淑敏;WTO背景下我國外語教學思考[J];陜西省行政學院.陜西省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4 李人凡;;漢字研究社會化的新思考[J];出版廣角;1999年12期
5 明明;論全球化對翻譯理論與實踐的影響[J];棗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06期
6 張曉明;;漢字研究的拓展與深入——漢字字體學建立的學術背景[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7 之其;咬文嚼字的新視野——《漢字研究新視野叢書》讀后[J];咬文嚼字;1997年06期
8 張克;;王鳳陽的《漢字學》及其漢字學思想[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9 劉慶俄;《漢字學綱要》前言[J];漢字文化;1994年04期
10 王開揚;論研究漢字的立場、方法與學風(一)[J];語文建設;1992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健;;我國雙語教學的跨文化沖突背景[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2 錢乃榮;;新世紀的語言環(huán)境和上海話的變化[A];都市文化與都市生活——上海、紐約都市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周有光;;關于現(xiàn)代漢字學[A];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85年
4 郭龍生;;漢字的現(xiàn)狀和未來[A];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2003年年度會議論文集[C];2003年
5 何茂活;;妄說不是文化,臆斷豈成科學[A];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2003年年度會議論文集[C];2003年
6 許余龍;;對比語言學研究的新趨勢、新思考——第五屆國際對比語言學大會述評[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7 朱文旭;馬娟;;彝文中的借漢字研究[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七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連登崗;;漢字基礎理論研究亟待加強[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王敏;;釋孝 釋壽[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10 樊明亞;;漢字符的語用“六書”[A];第一屆、第二屆東亞符號學國際會議論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登峰;何謂中國追求的全球化?[N];音樂生活報;2010年
2 記者 杲文川;北京國際漢字研究會召開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3 張巨齡;關于漢字研究答《朝日新聞》記者問[N];光明日報;2002年
4 江美萱;《外國人巧學漢字》中英法三版本同出[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5 李培禹;李土生:為漢字寫“傳記”[N];光明日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豐捷 通訊員 張程;重拾溫暖的手寫體[N];光明日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豐捷 通訊員 張程;重拾溫暖的手寫體[N];光明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豐捷 通訊員 張程;重拾溫暖的手寫體[N];光明日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豐捷 通訊員 張程;重拾溫暖的手寫體[N];光明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豐捷 通訊員 張程;重拾溫暖的手寫體[N];光明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國英;小篆形聲字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1989年
2 張素格;海峽兩岸CJK字符集差異字形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3 張曉明;春秋戰(zhàn)國金文字體演變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4 劉靖年;漢字結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朱葆華;原本玉篇文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陳永生;古漢字與古埃及圣書字表詞方式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彭_g;魏斯格貝爾的“母語和母語教育”理論及其對漢語漢字研究與教學的啟示[D];復旦大學;2010年
8 胡志明;戰(zhàn)國文字異體現(xiàn)象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智慧;基于對外漢字教學的漢字構形理論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胡文華;納西東巴文形聲字研究及其文字學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艷;漢字的文化構成及其教學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崔倩;從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看口譯中文化因素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3 焦英杰;漢字理據(jù)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11年
4 盧珊;漢語商務語篇中英漢語碼轉換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郝偉凡;以“口譯、譯員能力”評估模式淺議體育口譯應具備之能力[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邱志玲;試論漢字學與漢字文化學框架內(nèi)的漢字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7 何立均;符號學視野下的漢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關燕芳;《蒙古秘史》標音漢字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9 韓棟;《說文》會意字管窺[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10 李曉;漢字功能論[D];吉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2659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265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