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方言兒媳稱謂考察
[Abstract]: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titles of daughter-in-law in more than 300 dialects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at: (1) the titles of daughter-in-law in most dialects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bride" and "wife", with the trend of coexistence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The border line runs from east to west through Jiangsu, Shanghai and Zhejiang. Anhui, Jiangxi, Hunan, Guangdong, Guangxi. (2) the modern dialect of "bride" almost all refer to daughter-in-law, semantic scope is smaller than the ancient. (3) "wife" refers to daughter-in-law, The area not used to refer to a wife is generally closer to the area where the term "bride" is used. (4) "wife" and "bride" appear in many dialects on the borderline between the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appellations. There is a tendency that the former gradually replaces the latter. (5) the consistency of the appellation of daughter-in-law in Northern dialect is higher than that in Southern dialect. (6) the status of daughter-in-law appellation in modern Chinese dialect is a good example of lexical development.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
【分類號】:H17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朱建頌 ,劉興策;武漢方言詞匯(二)[J];方言;1981年02期
2 黃雪貞;;永定(下洋)方言詞匯(一)[J];方言;1983年02期
3 崔榮昌;四川達縣“長沙話”記略[J];方言;1989年01期
4 王軍虎;《西安方言詞典》引論[J];方言;199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zhí)?《醒世姻緣傳》注釋商榷[J];蒲松齡研究;2000年02期
2 褚半農(nóng);;亦談《醒夢駢言》與吳方言——兼論蒲松齡不可能是該書作者[J];蒲松齡研究;2010年03期
3 劉漢文;;《生經(jīng)·舅甥經(jīng)》詞語補札[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4 周剛;連詞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要略[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5 王潔;;合肥話派生式“子”綴詞初探[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6 徐時儀;;漢語慣用語“掉槍花”與“混腔水”考探[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7 真大成;;異文選擇與詞義考釋——以中古史書為中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8 李慧敏;江淮官話的歸屬與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9 陸俠;;蒙城縣(立倉鎮(zhèn))婚俗方言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10 許海棠;;“妻子”稱謂考察[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羅漫;;布依族與夏文化:論布依族先民的一支屬夏禹后裔[A];布依學研究(之四)——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次年會暨第四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2 王群生;王彩豫;;略論普通話“輕重音”的“異化”現(xiàn)象[A];第三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肖九根;;從贛方言詞匯的形成與發(fā)展看其內(nèi)外運行機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楊秀明;;漳州方言形成探索[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5 林茂燦;;趙元任漢語語調(diào)思想與邊界調(diào)[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七輯)[C];2006年
6 焦立為;;遵化方言口語中上聲的變化——兼論漢語北方方言中“上+上”變“陰+上”的途徑[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7 周敏莉;;新邵湘語的語氣助詞“去哩”[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鳳杰;漢英對比韻律系學中的若干問題[D];南開大學;2010年
3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張芳;漢語核心詞“水”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黎金娥;英語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劉曉靜;東漢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肖紅艷;《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8 蘭靜;近代香港外來移民與香港城市社會發(fā)展(1841-1941)[D];暨南大學;2011年
9 蘆蘭花;湟水流域漢語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吳媛;陜西關(guān)中西府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滿蕾;東北方言數(shù)字詞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姚雅寧;漢語“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陳芳;《越策越開心》語言藝術(shù)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宋肖娜;《漢語大詞典》瑕疵補正[D];湘潭大學;2010年
5 程相晉;濮陽縣方言語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張雪麗;洪洞方言“X+人”式使感形容詞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王敏;對外漢語輕聲詞教學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邢國飛;《文選》詩歌詞語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仝欣;中古陽聲韻字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演變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仝秋紅;博愛方言的代詞系統(tǒng)[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榮昌;編地方志中有關(guān)方言志的幾個問題[J];文史雜志;1986年03期
2 阿爾斯蘭·阿不都拉;現(xiàn)代維吾爾語哈密方言初探[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3 黃尚軍;蜀方言、麻城話與成都話[J];文史雜志;1992年06期
4 陳淑靜;;平谷方言的兩種構(gòu)詞方式[J];方言;1992年04期
5 李梅;隆昌方言表示形容詞程度的幾種方法[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1993年01期
6 張玉來;;方言音韻學研究小史[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7 丁石慶;達斡爾語方言成因試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8 李云兵;貴州省望謨縣油邁瑤族所操語言的歸屬問題[J];語言研究;1997年02期
9 張仁波;榕江方言與普通話的差別及辨證[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10 秋谷裕幸,曹志耘;浙江慶元方言音系[J];方言;1998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建莉;;內(nèi)蒙古涼城方言中的古語詞選釋[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汪啟明;;中上古蜀語與相鄰方言的接觸[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王莉;崔效義;李敬陽;馮祖yN;;方言性偽裝語音的聲學特征研究[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4 張PrPr;;湘語祁陽方言中塞音聲學性質(zhì)的幾個觀察[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5 江道昒;;我縣方言與推廣普通話[A];福建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李榮寶;陳素梅;李光澤;王幼琨;;方言對兒童標準語語音意識發(fā)展的影響[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張程;曹文;;阜新方言單字調(diào)的實驗研究[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8 邱尚仁;;南城方言特殊語匯的兩大特征[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9 于輝;;平遙方言三字組連讀變調(diào)的優(yōu)選論分析[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10 金美;姜娟;;哈爾濱市方言中的選擇問句[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曾星翔;巴中方言與湖廣填川[N];巴中日報;2009年
2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中國語言文字網(wǎng) 中國教育報文化社會部;在我國方言還需要“保衛(wèi)”嗎?[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林 浩;魅力方言,你該“說”向何方[N];濟南日報;2004年
4 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 袁貴仁;關(guān)于如何處理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方言、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以及與外國語言文字的關(guān)系[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王樂;“海派清口”難引孩子共鳴[N];文匯報;2009年
6 肖克凡;消逝的方言[N];天津日報;2004年
7 ;方言時尚與地方色相[N];中國文化報;2003年
8 特約記者 邵全臻;普通話與方言能否和平共處[N];社會科學報;2005年
9 文靜;有多少方言正在消失[N];中華新聞報;2007年
10 記者 蘇雁;蘇州確定6位方言發(fā)音人[N];光明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文勝;處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2 崔淑慧;山西北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3 吳為民;漢語性別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Pawel Matulewicz(帕維爾·瑪突來維切);吳語甌江方言韻母演變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5 汪如東;漢語方言的語音差異對修辭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3年
6 彭澤潤;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邱尚仁;方言特殊語匯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D];廈門大學;2003年
8 馬彪;漢語狀態(tài)詞綴及其類型學特征[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郭風嵐;宣化方言變異與變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10 于建華;《集楙》及其詞匯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建偉;臨沂(相公)方言語法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2 周建國;唐洋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3 蕭九根;八都方言研究[D];廣西大學;2001年
4 王霜;大長山方言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5 陳昌霞;射陽方言語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姜莉芳;居都仡佬語調(diào)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7 王曉斌;阜寧方言調(diào)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8 黃碧云;雙峰方言“把”字句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9 王志勇;弋陽方言語音研究[D];南京大學;2005年
10 季春紅;如東方言的描寫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2356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235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