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賓搭配內(nèi)部差異性及分析
[Abstract]:The collocation of verb-object VN1, which is composed of common verbs in Chinese, is investigated from a large-scale corpu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collocation of verb-object,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number of verb-object V _ N of verb composition is different;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nouns in VN are unbalanced, and there are high frequency collocation and high frequency nouns. The author uses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mental lexicon theory to explain this linguistic phenomenon and holds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include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language.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大連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青年項目(11YJCZH101) 遼寧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WJQ2011031)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武成;;跨文化交際中話語適切度的認知理據(jù)[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李葆嘉;漢語的詞語搭配和義征的提取辨析[J];蘭州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3 張國憲;;單雙音節(jié)動作動詞搭配功能差異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先華;;唐詩詞語隱含義個案考察及相關問題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2 楊運庚;;牛蹄贛語方言中ABB式狀貌詞的特點初探[J];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3 邱慶山;;現(xiàn)代漢語詞匯體系研究綜述[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0期
4 錢旭菁;;漢語語塊研究初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杜煥君;;留學生學習漢語名詞的偏誤分析及其原因探析[J];濱州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6 顏紅菊;;復合詞語義成分的符號實現(xiàn)[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李紅印;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對語素、詞的結合能力的說明[J];辭書研究;1999年05期
8 楊子菁;評三部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及對提高釋義水平的思考[J];辭書研究;2001年04期
9 黃理兵;《現(xiàn)漢》詞性顯性標注的失誤[J];辭書研究;2001年06期
10 蘇寶榮;漢語語文辭書的詞性標注及其對釋義的影響[J];辭書研究;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思明;;詞典使用技能教學的認知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3 王仁強;;漢英詞典標注詞類的六大好處[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蔣雪;;現(xiàn)代漢語連動式復合詞釋義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鄭麗;;《新華字典》新舊版本“扌”部動詞釋義對比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蘇新春;王惠;盧偉清;秦少康;;語言知識庫的內(nèi)化與細化——完善詞義知識庫之設想[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袁明軍;;《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擬聲詞[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原新梅;;《現(xiàn)代漢語詞典》3—5版對字母詞語的語義類別和釋義變化[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王曉東;;“交費”與“繳費”[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舒雅麗;阮福祿;;略論雙音節(jié)漢越詞與漢語雙音節(jié)詞的異同[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濤;詞匯函數(shù)的理論與應用[D];黑龍江大學;2011年
2 肖珊;基于概念語義的言說動詞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3 郭曉妮;古漢語物氃位移概念場詞_Y系統(tǒng)及其發(fā)展演變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4 張德歲;謂詞性主語與謂詞性賓語不對稱現(xiàn)象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5 祁世明;當代漢語變異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任敏;現(xiàn)代漢語非受事動賓式雙音復合詞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阮氏黎心;漢越人體名詞隱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胡氏貞英;漢語非文學文本越譯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方清明;現(xiàn)代漢語名名復合形式的認知語義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10 孟德騰;現(xiàn)代漢語嵌入式預制語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微微;快樂類詞語和痛苦類詞語的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2 李曉晶;《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的名詞教學策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3 宮永利;《論語》心理形容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4 曹文明;俄語同義詞的性質(zhì)、功能與分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文峰;漢英飲食動詞對比研究[D];青島大學;2011年
6 周娟;《現(xiàn)代漢語詞典》新舊版本多義詞義項變化計量研究[D];廣西大學;2011年
7 涂舟;《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甲、乙級詞匯網(wǎng)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李鵬飛;概念整合理論對漢語名名復合詞的語義分析[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2年
9 鐘鳴;漢英事件名詞比較[D];南昌大學;2010年
10 葛婷婷;英漢學習詞典中多義詞的義項劃分[D];中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魏本力;武成;;句法自為與認知語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2 李葆嘉;漢語元語言系統(tǒng)研究的理論建構及應用價值[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3 李葆嘉;論20世紀中國漢語轉型語法學[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冉藝姣;;港臺流行歌曲歌詞中詞語超常規(guī)修辭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1年09期
2 趙建凱;;從動詞后是否可以接賓語看漢語英語日語的相通之處[J];經(jīng)營管理者;2011年13期
3 趙艷萍;;認知語言學建構下的語用研究新視野[J];大家;2011年16期
4 張艷玲;;心理空間理論關照下的語篇回指[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5 梁丹;;探析言語藝術的奇葩——隱喻及其應用[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6 王龍貴;;語篇連貫性的認知識解[J];德州學院學報;2011年S1期
7 俞炎q,
本文編號:21931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19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