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會話中反問應答銜接語的話語標記功能研究
[Abstract]:In Chinese conversation, there are many generalizations of meaning that only play the role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cluding some rhetorical sentence structures solidified after subjective grammaticalization, which are mainly used to link up the turn of words and express a certain subjective attitude. These rhetorical structures can be regarded as discourse markers at the structural or clause level, and their pragmatic functions can be analyzed as turn-switching markers, response markers, attitude markers and topic markers.
【作者單位】: 中央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呂明臣;漢語“應對句”說略[J];漢語學習;1992年06期
2 呂明臣;現(xiàn)代漢語應對句的功能[J];漢語學習;2000年06期
3 邢欣;白水振;;語篇銜接語的關聯(lián)功能及語法化——以部分感觀動詞語法化構成的銜接語為例[J];漢語學習;2008年03期
4 邢福義;;論“不”字獨說[J];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3期
5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4期
6 冉永平;話語標記語well的語用功能[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7 邵敬敏;朱曉亞;;“好”的話語功能及其虛化軌跡[J];中國語文;2005年05期
8 周利芳;漢語口語中表肯定、否定的話段銜接成分[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于天昱;現(xiàn)代漢語反問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章韞瑾;漢語話語中的否定性應對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2 鄭雷;疑問代詞的否定用法考察[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小燕;普通話上聲變調與輕聲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2 高玲玲;;視覺動詞SEE語義演變的認知語用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朱小美;王翠霞;;話語標記語Well的元語用意識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4 李艷;;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級轉移規(guī)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高玲玲;張明;;語法化動因的再認識[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6 王有衛(wèi);;語素文字說質疑[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7 陳維友;蔡文娟;;韻律對英語詛咒插入語和漢語離合詞表達的制約作用[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8 熊仲儒;;致使的語音實現(xiàn)及其句法蘊含[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9 熊仲儒;;漢語中無定主語的允準條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10 賀學勤;;X-able形容詞的主客觀性及其語義分類[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赳赳;;現(xiàn)代漢語篇章中啟后性分析[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2 李影;付莉;;韓國中小學生“是”的錯序偏誤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3 蕭海薇;;淺談對外漢語語體知識教學[A];漢語口語與書面語教學——2002年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鄭述譜;;語言單位與詞典的類型及結構[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劉建梅;;關于編纂外向型漢外字典的設想[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張燕春;;泰國學生漢語語調偏誤分析與語調問題[A];第七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暨語音學前沿問題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梁磊;石鋒;;普通話兩字組輕重音的聲學表現(xiàn)[A];第八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暨慶賀吳宗濟先生百歲華誕語音科學前沿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田野;;北京話強調焦點句音量分析[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9 王娟;;從關聯(lián)理論角度探討話語標記語well的語用功能[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葉文曦;;語義對立和語義同一[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黃東晶;俄漢代詞指示語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8 王利眾;俄漢科學語言句法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9 吳云霞;萬榮方言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10 姜玲;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高健;與“半”相關格式的量范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宗政;2009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翻譯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韋寧杰;插入語的主觀性探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田潔;現(xiàn)代漢語回聲拷貝式“A就A”結構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陶勝妃;現(xiàn)代漢語謂詞修飾詞前后位置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張麗萍;“不要太”結構的語法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利英;試論現(xiàn)代漢語否定句[J];安慶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2 陶伏平;“誰”非疑問用法分析[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3 邱莉芹,鄧根芹,顧元華;淺談“哪里”的否定用法[J];常熟高專學報;2000年05期
4 呂明臣;現(xiàn)代漢語話語指示功能分析[J];東疆學刊;1999年03期
5 盧素琴;疑問代詞“什么”的特殊用法分析[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戴耀晶;漢語疑問句的預設及其語義分析[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7 葉建軍;表祈使義的反問句“VP不是?”[J];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8 劉欽榮 ,金昌吉;有“難道”出現(xiàn)的問句都是反問句嗎?[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9 康天峰,牛保義;疑問句語用因素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10 李一平;“什么”表否定和貶斥的用法[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小峰;現(xiàn)代漢語語氣詞“吧”、“呢”、“啊”的話語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2 張尹瓊;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來德強;“哪兒”的非疑問用法[D];河南大學;2001年
2 葉建軍;《金瓶梅詞話》反問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朱姝;反問句的句法結構及語義、語用分析[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4 肖治野;“怎么”反問句的研究及其教學思考[D];暨南大學;2004年
5 鹿欽佞;疑問代詞“什么”非疑問用法的歷時考察[D];延邊大學;2005年
6 肖任飛;非疑問用法的“什么”及其相關格式[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劉睿研;“什么”的否定用法及其使用條件[D];吉林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付蘭;談反問句及其教學[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S3期
2 朱文獻;反問句末尾也可用“!”[J];語文天地;2005年16期
3 蘇培成;談一種特殊的反問句[J];漢語學習;1984年04期
4 冉永平;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學研究綜述[J];外語研究;2000年04期
5 于國棟,吳亞欣;話語標記語的順應性解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6 李秉日,宋永桂;略述“能”字反問句的修辭功能[J];修辭學習;2003年05期
7 晏宗杰;從“V+什么+V”看漢語表達的禮貌級別[J];漢語學習;2004年05期
8 劉欽榮 ,金昌吉;有“難道”出現(xiàn)的問句都是反問句嗎?[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9 王紅,葛云鋒;談話者角色及相互關系對話語標記語使用影響的語用分析[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10 李宇明;反問句的構成及其理解[J];殷都學刊;199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反問句的功能和語用分析[A];黑龍江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王景丹;;現(xiàn)代漢語反問范疇的語義分析[A];第38屆國際漢藏語會議論文提要[C];2005年
3 朱琳;;泰興話疑問句語氣詞及其修辭功能[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錢明鏘;;《詩經》中設疑修辭藝術的運用[A];第七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5 魯曉琨;;助動詞“會”的語義探索及與“能”的對比[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6 孫淑娟;黃國華;;“可”是不成詞語素嗎?——兼談“可”的意義與用法[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丁雪歡;;高級階段留學生疑問句的習得特點及教學重點[A];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C];2008年
8 溫昌衍;;《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釋義問題的修訂[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宋春陽;李琳;;日本學生習得漢語“明明”和“分明”的偏誤考察[A];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C];2008年
10 伍艷紅;陶建華;路繼倫;;漢語疑問語調的韻律分析[A];第七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暨語音學前沿問題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徐家永;要注意三種特殊否定句的使用[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婭瓊;漢語會話中的否定反問句和特指反問句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2 李美妍;先秦兩漢特指式反問句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3 于海飛;話輪轉換中的話語標記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宋永圭;現(xiàn)代漢語情態(tài)動詞“能”的否定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5 陳靜;《史記》問句系統(tǒng)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6 楊一飛;語篇中的連接手段[D];復旦大學;2011年
7 李宇鳳;漢語語用偏向問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8 張龍;現(xiàn)代漢語習用語法構式句法分析及演變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錢兢;面向對韓漢語教學的“還”類副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10 馬國彥;篇章的組塊:標記與管界[D];復旦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青;奧巴馬演講中話語標記語的功能分析[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家晃;話語標記語的語境提示及其在聽力理解中的應用[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3 易新;話語標記語WELL的語用功能及翻譯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4 胡玉靜;承接連詞的話語標記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5 劉秋成;從視點的角度分析時空話語標記語和情態(tài)話語標記語的語篇連貫功能[D];四川外語學院;2008年
6 張爽;話語標記語的語用特征分析[D];黑龍江大學;2009年
7 李小玲;話語標記“X說”的詞匯化研究[D];汕頭大學;2008年
8 李曉敏;《兒女英雄傳》反問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芳;現(xiàn)代漢語反問句的標記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尹楠;中高級留學生漢語反問句習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907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190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