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雙語教育模式與語用環(huán)境及語言轉(zhuǎn)移
[Abstract]:Singapore is the only country outside China dominated by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study of its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of language use has a strong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 However, no other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is issu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author sums up Singapore's bilingual model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and conducts a large-scale pragmatic survey in Singapore.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social pragmatic environment and code-inclusions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ection has been publishe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past 40 years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Chinese pragmatic tradition, which is dominated by Chinese dialects. At present, the most commonly spoken language of Chinese students turns to English, and the most frequently spoken dialects are less than 1%. The us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bilingualism in street langua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and the original dialect Pinyin is gradually being replaced. However, the Chinese language communicative ability is better maintained. Overall, Singapore has achieved its predefined goal of highlighting English, preserving its mother tongue and eliminating dialects.
【作者單位】: 集美大學外語學院英語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新加坡英漢雙語教育史:新加坡近三代華人使用漢語方言、‘華語’及英語的歷史演變”(11YJA740036)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0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黃明;朱賓忠;;新加坡雙語教育模式與華族家庭語言轉(zhuǎn)移趨勢調(diào)查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超;;中職英語教育與學生發(fā)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3期
2 任向民;;如何在高校開展計算機課程的雙語教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S2期
3 江紅;;有機化學課程中引入雙語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S2期
4 何陽;孫民治;;對高等體育院系本科籃球?qū)嵺`課運用雙語教學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12期
5 郭素艷;;對高校體育雙語教學的重新審視[J];搏擊(體育論壇);2010年04期
6 焦峪平;;涉外型院校體育“雙語教學”模式的實驗設計與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2年03期
7 葛大鳳;萬學紅;;我國高校雙語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J];才智;2009年01期
8 裴育;邱波;;關于雙語課件在外貿(mào)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才智;2011年01期
9 王英;李潔;;少數(shù)民族理科專用漢語教材的設計與編寫原則[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10 高迎春;;高校雙語教學中值得注意的問題與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呂麗輝;;論如何加深加大高校雙語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改革[A];高教科研2006(中冊:教學改革)[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芳;語言教育規(guī)劃視角中的大學外語教育政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志剛;語文教育文化傳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謝倩;外語教育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樸宣姝;學前對韓漢語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趙建梅;培養(yǎng)雙語雙文化人:新疆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育的人類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莉穎;雙語教育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謝登斌;當代美國課程話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靜;幼兒漢字多元化教育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黃崇嶺;雙語教學的理論和中國雙語教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10 劉全國;三語環(huán)境下外語教師課堂語碼轉(zhuǎn)換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佳佳;加拿大“沉浸式”雙語教育對我國朝鮮族小學雙語教育的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于洋;小學教師國際間交流培訓的實踐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健;小學雙語師資培訓調(diào)查分析及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劉培培;新疆喀什地區(qū)澤普縣雙語教師隊伍建設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5 閆彩虹;中美小學雙語教育比較及啟示[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胡盼;中外合作高中項目下的英語浸入式教學個案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付彬彬;高中英語浸入式教學個案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鵬鵬;在雙語教學中對中外非物理類大學物理教材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周瑤;當代美國語言政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可;左右搖擺的語言政策[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衍德;從特殊與普遍中演繹出的獨到見解——評劉宏新著《戰(zhàn)后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嬗變:本土情懷·區(qū)域網(wǎng)絡·全球視野》[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4年03期
2 鄭國興;新加坡華人體育家——沈文炳[J];體育文化導刊;1993年01期
3 ;新加坡華人借中國電影尋根[J];電影文學;1995年08期
4 陳纖;;星洲紀事[J];廣東藝術;1995年02期
5 李勇;;族譜與新加坡“福建人”方言族群移民史研究[J];世界民族;2010年01期
6 陳克振;;中印復交的幕后人物——記著名新加坡華人、民間大使唐裕[J];僑園;1996年01期
7 林玲;“新加坡華人社會的現(xiàn)狀與研究思考”專題講座紀要[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1年04期
8 蔡葩;;內(nèi)地文化對新加坡瓊籍華僑的影響[J];新東方;2009年08期
9 陳碧;;新加坡華人廟宇探訪[J];尋根;2009年04期
10 李興;新加坡華語生存環(huán)境探微[J];八桂僑刊;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莊幸樂;;新加坡華人慶清明[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樣與保護——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寒食)論壇文集續(xù)編[C];2011年
2 李金生;;新加坡閩人的譜牒與族史:文獻資源的開發(fā)、管理與利用[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郭玉聰;王黎晨;;新加坡華人新移民與華族的沖突與融合[A];21世紀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李勇;;從族譜看新加坡福建人社群變遷[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李天錫;;閩籍新加坡華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窺探[A];閩臺歲時節(jié)日風俗——福建省民俗學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6 曾玲;;新加坡福德祠綠野亭文獻的學術價值與出版狀況[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陳松岑;;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tài)度及其對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的影響[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8 李天錫;;泉、臺與新加坡玉皇信仰比較研究[A];閩臺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9 張忠民;陳同;;“孫中山與海外華人”學術研討會綜述[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10 黃如欣;周娟娟;洪素云;;福建漢族人群D2S44、D10S28、D4S163VNTR多態(tài)性研究[A];中國輸血1999年年會暨紀念ABO血型發(fā)現(xiàn)100周年學術交流論文專輯[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黃懷;市領導會見新加坡駐廈總領事[N];廈門日報;2011年
2 通訊員 竺軒;新加坡華人關注我市可喜變化[N];駐馬店日報;2011年
3 呂元禮;新加坡研究的中國情懷[N];學習時報;2011年
4 實習記者 王爽 本報記者 王小玲;跨國大愛川流不息[N];四川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樊易宇 姜興華;新加坡的“長征”熱[N];解放軍報;2011年
6 記者 趙忠洪;新加坡愛心人士抵桂[N];桂林日報;2010年
7 記者;溝通資訊 加強合作[N];廈門日報;2007年
8 郭海方;史濟春會見新加坡客人[N];河南日報;2007年
9 張亞武 河南記者站 鄭寶亞;別讓“高門檻”擋住游客腳步[N];中國旅游報;2006年
10 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 呂元禮;學習新加坡建設廉政體系[N];深圳特區(qū)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明;新加坡雙語教育發(fā)展史[D];廈門大學;2008年
2 張鐘鑫;新加坡華人基督教研究(1819-194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永樂;構建超越種族與區(qū)域的政治共同體[D];復旦大學;2007年
4 嚴春寶;新加坡儒家文化傳承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孟慶梓;東南亞華人社群的建構與演化[D];廈門大學;2008年
6 汪鯨;新加坡華人族群的生活世界與認同體系(1819-1912)[D];暨南大學;2011年
7 潘家福;新加坡華社的多語現(xiàn)象與語言接觸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崔東紅;新加坡的社會語言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顏春龍;海外華文傳媒與華人文化認同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10 陳亞鳳;中港新三地的語言規(guī)劃與新加坡本位小學語文課程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孟瑞霞;儒家倫理與新加坡家庭價值觀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璇;雙語教育模式的對比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3 王黎晨;1990年以來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D];廈門大學;2008年
4 王瑋(韋華);新加坡華文報業(y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駱傳偉;言外行為、語用環(huán)境和語用結構——篇章語用與翻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6 駱秀紅;二戰(zhàn)后新加坡華文教育興衰及原因分析[D];暨南大學;2009年
7 劉春梅;舊體詩今用研究[D];廣西大學;2003年
8 白葉;社會變遷與新加坡華人宗鄉(xiāng)社團之演變[D];廈門大學;2007年
9 鄭飛;修辭范疇“風”:語用環(huán)境中的語義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10 劉培棟;戰(zhàn)后新加坡華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840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184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