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共時語法化看“V上”與“V下”不對稱的實質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grammaticalization degre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symmetric phenomena in the three stages of "V" and "V" in the three stages of tendency, resultant meaning and stylistic meaning, and uses the "prototype effect" and "Convexity principle" to explain them. Finally, the dynamic evolution from symmetry to asymmetry in "V" and "under V" is investigated from synchronic grammaticalization.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中文系;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古川 裕;<起點>指向和<終點>指向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解釋[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3期
2 周統權;;“上”與“下”不對稱的認知研究[J];語言科學;2003年01期
3 白麗芳;;“名詞+上/下”語義結構的對稱與不對稱性[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俊莉;;認知模式的差異對“上”“下”二詞使用的影響[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2 付琨;標記理論的介紹與應用[J];漢語學習;2005年03期
3 劉俊莉;;“上/下+館子/廚房”差異辨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4 李文莉;“上”、“下”隱喻映射的對稱與不對稱現象分析[J];零陵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5 孫斐,定遠;九十年代以來的趨向動詞研究述評[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 劉俊莉;;試論主導“上”“下”二詞使用發(fā)展的認知原型特征[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7 趙英玲;英語空間性隱喻的特性分析[J];外語學刊;1999年03期
8 古川 裕;<起點>指向和<終點>指向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解釋[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3期
9 朱耕;英語空間性隱喻探微[J];天中學刊;2001年01期
10 古川裕;現代漢語感受謂語句的句法特點——“叫/讓/使/令”字句和“為”字句之間的語態(tài)變換[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古川裕;;現代漢語感受謂語句的句法特點——“叫/讓/使/令”字句和“為”字句[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楊崢琳;現代漢語述結式的不對稱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2 鞠彩萍;《祖堂集》謂語動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3 趙紅梅;漢語方言詞匯語義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邱斌;古今漢語方位詞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李霞;《金瓶梅詞話》動詞語法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6 周新玲;詞語搭配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趙亮;空間詞匯系統的認知語義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8 陳賢;現代漢語動詞“來、去”的語義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敏;《醒世姻緣傳》中的趨向動詞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明宏;從認知角度對空間方位詞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2年
3 王曉艷;從認知角度看“時間是空間”隱喻[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宋暉;單音節(jié)反義形容詞不對稱現象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5 張華;“上/下”語義演化的認知考察[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6 李琳;趨向詞“起來”的相關格式及其語法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7 潘海峰;動后“上”的語法化過程和“V上”結構的句法語義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8 孫斐;“來”和“去”的語法化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斌;含“進、出”類趨向詞的動趨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10 徐蓮;方位隱喻的認知考察[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祥榮;兒童語言中的“上”、“下”類方位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顯著性”與句中名詞的“有標性”——“出現、存在、消失”與“有界、無界”[J];當代語言學;2001年04期
3 劉俊莉;;認知模式的差異對“上”“下”二詞使用的影響[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4 徐丹;北京話中的語法標記詞“給”[J];方言;1992年01期
5 蔣紹愚;抽象原則和臨摹原則在漢語語法史中的體現[J];古漢語研究;1999年04期
6 古川裕;談現象句與雙賓語句的認知特點[J];漢語學習;1997年01期
7 劉俊莉;;“上/下+館子/廚房”差異辨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8 李文莉;“上”、“下”隱喻映射的對稱與不對稱現象分析[J];零陵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9 沈陽;數量詞在名詞短語移位結構中的作用與特點[J];世界漢語教學;1995年01期
10 周榕!400715重慶北碚;隱喻認知基礎的心理現實性——時間的空間隱喻表征的實驗證據[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瓊;;“必須”與“不得不”的不對稱辨析——基于《毛澤東選集》中“必須”與“不得不”的用例[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2 燕立乾;;再探“好不AP”——肯定和否定的不對稱現象[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年08期
3 劉鵬;;英漢人體“部分——整體”轉喻[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4 賈芹;;漢語反義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1年14期
5 張慶文;鄧思穎;;論現代漢語的兩種不同保留賓語句[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年0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李長麗;;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起”不對稱的原因[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2 尚新;;從英漢語對比角度談體的中立化理論構建[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達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評鄒韶華先生的《語用頻率效應研究》[A];黑龍江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緱瑞隆;;方位詞“上”“下”的語義認知基礎與對外漢語教學[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尚新;語法體的內部對立與中立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楊崢琳;現代漢語述結式的不對稱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3 陳賢;現代漢語動詞“來、去”的語義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4 周清艷;現代漢語中“V個N/VP”結構與隱性量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5 童小娥;四類述補短語與位移事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6 王晶;現代漢語實詞句法功能的不對稱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7 金美順;空間形容詞“深”的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8 杜道流;現代漢語感嘆句研究[D];安徽大學;2003年
9 王曉慶;現代漢語單音節(jié)制作義動詞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10 梁敬美;“這-”、“那-”的語用與話語功能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彥晶;從“上”和“下”的不對稱窺視反義詞的不平衡發(fā)展[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瀅;“去+VP”與“VP+去”的對比分析——兼論語序、位置和不對稱現象[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3 彭吉軍;“X不X”結構的語法化考察[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4 唐明志;順應OT模式[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美玲;動結式和可能式不對稱現象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6 宋曉娟;時間副詞用于肯定與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現象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淑康;語義層面上標記性的原型范疇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8 段o踥,
本文編號:21352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13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