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話”到“延異—播撒”——伽達默爾和德里達翻譯文本意義產生機制理論之比較
本文選題:伽達默爾 + 德里達 ; 參考:《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摘要】:伽達默爾認為,翻譯文本的意義是譯者與文本之間對話的結果,而德里達則認為,翻譯文本的意義是不確定的,只是外化為文字符號,并僅僅以蹤印的蹤印呈現(xiàn)出來,是無限"延異-播撒"的符號游戲。兩種觀點都反對結構主義翻譯觀,認同文本的意義具有開放性。它們的本質區(qū)別在于:伽達默爾認為文本的意義具有同一性,而德里達只強調永恒的意義的變動和中心的流散。同時,兩種觀點又各自存在著內部的沖突與張力以及外部的碰撞。
[Abstract]:Gadamer believes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translated text is the result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text, while Derrida believes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translated text is uncertain, it is only externalized as a literal symbol and presented only as a trace print. Is the infinite "extension-broadcast" symbol game. Both views object to structuralism and agree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is open.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at Gadamer thinks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is identical, while Derrida emphasizes only the change of the eternal meaning and the dispersion of the center.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internal conflicts and tension, as well as external collisions.
【作者單位】: 天津外國語大學基礎課部;
【基金】: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資助項目(TJZX10-063)
【分類號】:H05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其瑞;法律與文化:法學研究的雙向視角[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2 仝亞輝;接受美學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福建外語;2002年03期
3 徐英;學術研究:功利性抑或超功利性?[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4 劉介民;翻譯與解構翻譯的認知——讀《德里達的解構翻譯理論初探》[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唐培;從闡釋學視角探討譯者的主體性——兼談《魔戒》譯者主體性發(fā)揮[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6 司顯柱;;論文學翻譯批評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7 汪璞卿;;言語與閱讀——關于三個建筑思潮的哲學背景的研究[J];建筑師;2007年01期
8 熊兵;文化交流翻譯的歸化與異化[J];中國科技翻譯;2003年03期
9 祝朝偉,林萍;詩歌:翻譯與改寫[J];外語研究;2002年04期
10 伍凌;思考與啟示——伽達默爾的哲學思想與翻譯研究[J];外語學刊;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文兵;;當代西方哲學的一種價值觀:多元中的追求[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健平;翻譯的跨文化解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莫運平;詩學形而上學的建構與解構[D];浙江大學;2005年
3 羅堯成;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胡德香;中西比較語境下的文化翻譯批評理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燕良軾;教學的生命視野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于連江;多維視角下的文學翻譯批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7 袁先來;德里達詩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陳全黎;現(xiàn)代性的美學話語:批判理論與實踐美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喬穎;趨向“他者的翻譯”[D];河南大學;2007年
10 劉麗群;論知識準入課程中的國家介入[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小倩;文學翻譯的闡釋學視角[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2 曾鳴;走出陰影的譯者[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3 肖水來;試論文學翻譯批評模式[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4 劉偉;從哲學闡釋學角度看翻譯中的文本解讀[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戴穎;翻譯過程中意義的哲學闡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劉霽;哲學闡釋學與接受美學觀照下的文化誤譯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7 畢海英;文學翻譯中譯文讀者的角色[D];中國海洋大學;2004年
8 王蓉;譯者主體性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9 朱芫;從闡釋學視角探討文學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D];揚州大學;2005年
10 賀銀花;譯者的雙重性[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東琦;;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對文學翻譯標準的影響[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朱耀平;世界的詮釋——伽達默爾的語言本體論思想辨正[J];求是學刊;2002年02期
3 周亞祥;;翻譯理解的哲學解釋學闡釋[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何芳;劉祥清;;從哲學闡釋學角度論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以《道德經(jīng)》兩英譯本為例[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5 孫洪彥;;語言獨立性理論在詮釋學上的理論困難[J];現(xiàn)代交際;2010年06期
6 王志強;;從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原理看閱讀的本質[J];語文學刊;2008年04期
7 紀光欣;伽達默爾解釋學的語言觀[J];洛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年03期
8 高常營,金延;工具還是存在——伽達默爾語言觀探析[J];唐都學刊;2003年04期
9 鄭漢華;理解和解釋如何可能──伽達默爾釋義學的根本任務[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6期
10 劉亞猛;;詮釋與修辭[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王淑花;;伽達默爾的詮釋學與古典著作解讀的批判[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2 何華;;解讀伽達默爾解釋學中的語言轉向[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3 宗廷虎;;錢鐘書的理解修辭理論[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4 譚倩倩;;哲學解釋學觀下的闡釋學翻譯理論——論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與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的關系[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萬書元;;論隱喻與象征[A];探尋美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6 張麗芳;;論譯者的主體性-從闡釋學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張琳;;主體間性視角中的翻譯主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曹海東;朱熹經(jīng)典解釋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帆;翻譯研究中的哲學詮釋[D];廣西大學;2007年
2 張斯笛;從伽達默爾的前見理論看文學翻譯中的誤讀[D];中南大學;2008年
3 許濟濤;翻譯研究的哲學詮釋學考察及其結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4 鄧璐璐;德里達解構主義翻譯理論探析[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5 李磊;從伽達默爾哲學闡釋學看Uncle Tom's Cabin的兩個中譯本[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李雪嬌;從描寫到解釋[D];黑龍江大學;2009年
7 張廣蘭;論伽達默爾主體間性語言觀[D];華僑大學;2011年
8 周榮;《三字經(jīng)》譯本的闡釋學對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麗萍;伽達默爾語言觀的多維度探索[D];黑龍江大學;2011年
10 李金國;走在“對話”之途的閱讀教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065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10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