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音化的名詞性效應
本文選題:雙音詞 + 轉指�。� 參考:《中國語文》2012年04期
【摘要】:漢語詞類的"名動包含"說和"新動單名雙"說對現(xiàn)代漢語的詞類面貌有很強的解釋力�,F(xiàn)代漢語有一大批雙音節(jié)的動詞通過語義的"轉指"形成了同形的雙音節(jié)名詞,其中有一些還發(fā)生了內(nèi)部結構的"重新分析"。本文分別描寫和討論了這些現(xiàn)象,認為這都是現(xiàn)代漢語共時系統(tǒng)里"名動包含"和"動單名雙"這兩個基本事實導致的語法效應,尤其是一些原來為"狀中"結構的動詞變成"定中"結構的名詞,難以用語法關系來解釋,雙音詞名詞性的吸引力才是根本解釋。最后,附帶討論了古人的"詞類意識"問題。
[Abstract]:The theory of "Nomenclature" and "New activity, single name and double name" in Chinese parts of speech have a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on the appearance of modern Chinese. In modern Chinese, a large number of dicyllabic verbs form homosyllabic nouns through semantic "transfer", and some of them have "reanalysis" of internal structures.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these phenomena, which are the grammatical effects of the two basic facts of "Noun and verb inclusion" and "verb, single name and double verb" in modern Chinese synchronic system. In particular, some nouns which were originally used as "middle" structures are difficult to explain by grammatical relations, and the noun attraction of double syllable words is the fundamental explanation. Finally,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the ancient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part of speech.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2 朱德熙;;自指和轉指——漢語名詞化標記“的、者、所、之”的語法功能和語義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3 姚振武;關于自指和轉指[J];古漢語研究;1994年03期
4 沈家煊;;從韻律結構看形容詞[J];漢語學習;2011年03期
5 沈家煊;;“名動詞”的反思:問題和對策[J];世界漢語教學;2012年01期
6 姚振武;;漢語謂詞性成分名詞化的原因及規(guī)律[J];中國語文;1996年01期
7 沈家煊;;我看漢語的詞類[J];語言科學;2009年01期
8 吳長安;;漢語名詞、動詞交融模式的歷史形成[J];中國語文;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小枚;“核心”的流行與邊緣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2 杜道流;指稱、陳述理論及其對上古語法研究的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3 戴媛媛;;《說文解字》“心”部字與常用簡化漢字對應分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徐曉宇;;關于“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幾個問題[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曹佳蕾;;統(tǒng)籌區(qū)域土地利用相關概念界定[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10期
6 張睿海;孟娟;;生態(tài)農(nóng)業(yè)開發(fā)的保障機制構建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27期
7 王祥榮;兒童語言中的“上”、“下”類方位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8 熊仲儒;動結式的致事選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9 熊仲儒;;外圍格的論元地位[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左慧芳;;建構主義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大建;;社會公平、和諧與經(jīng)濟效率[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2 安衛(wèi)華;;積極應對入世,建設信用政府[A];入世與政府先行[C];2002年
3 吳丕;;“引咎辭職”與政治文明[A];政治改革與政府轉型[C];2003年
4 井敏;;服務型政府概念辨析[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5 王立志;;企業(yè)培訓體系建設[A];區(qū)域人才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港澳臺大陸人才論壇暨2008年中華人力資源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鄭伯承;;世界語與術語工作[A];2008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下卷)[C];2008年
7 翁奕波;;論學術期刊的準商品屬性[A];中國編輯研究(2006)[C];2007年
8 沈陽;;“VP的”轉指的認知解釋和句法制約[A];對外漢語研究的跨學科探索——漢語學習與認知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9 劉華文;;試論英漢雙語詞典的認知模式[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潘雪蓮;;詞典中名詞釋義模式的選擇[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職業(yè)女性體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丁宇飛;企業(yè)國有資產(chǎn)管理體制的法律探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遲君輝;國際流失文化財產(chǎn)返還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吳莉;轉喻與話語的符號—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韓巍峰;主題與主題標記結構的語序類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楊石喬;基于語料庫的漢語醫(yī)患會話修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袁日新;經(jīng)營者集中救濟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9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張志奇;北京人民大會堂室內(nèi)環(huán)境藝術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健;與“半”相關格式的量范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謝階騰;我國大學學院運行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王斌;論品牌名稱命名翻譯[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張永斌;論我國量刑程序的相對獨立性[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應云總;論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張雅婷;訴前調(diào)解機制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馬健;犯罪情境預防的理論與實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王彩利;“N的V”的構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張鵬;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令達;“名_1+的+名_2”結構中心名詞省略的語義規(guī)則[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2 朱德熙 ,v緙孜,
本文編號:21054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105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