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學論文 >

漢英委婉語的文化根源差異及語用功能探尋

發(fā)布時間:2018-04-29 16:51

  本文選題:漢英委婉語 + 文化根源。 參考:《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年06期


【摘要】:委婉語是一種修辭格,更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社會心理因素和語用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漢英委婉語承載著豐富的中西文化內涵,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共性和個性,以及中西不同的社會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了解和研究委婉語的產生根源、語用功能及社會功能,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在思維模式、倫理觀念、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差異,有助于減少交際失誤,更有效地促進跨文化交流。
[Abstract]:Euphemism is a figure of speech, a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a product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ragmatic factors.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 bears rich conno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hich reflects the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s well as different social values, outlook on life and morality. Understanding and studying the origin, pragmatic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euphemism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thinking patterns, ethical concepts, cultural customs and so on. To promot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 effectively.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
【基金】:河南省哲學社科規(guī)劃項目“西方主流媒體新聞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編號:2010BYY002)
【分類號】:H03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國南;英語中的委婉語[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9年03期

2 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語研究:回顧與前瞻[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5年05期

3 馬永輝;劉鳳輝;;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價值觀之比較[J];學術交流;2007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施發(fā)筆;試論《水滸傳》介詞避復的技巧[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劉旺余;英語中的比喻[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3 朱艷梅;;英語中的委婉語及其最新發(fā)展[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吳迪;;比喻——內心的鏡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5 張楊靜;賴曉鵬;;英語委婉語中合作原則的違反與禮貌原則的體現(xiàn)[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6 鄔述法;黃增壽;;論“不+形容詞”結構的語義特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7 馬川英;;仿擬詞語生成的意向解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8 蔡禮鴻;;從語用學角度分析英語委婉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7期

9 蔣曉薇;;一部精而得要的學術專著——讀何偉棠先生再版大著《永明體到近體》[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10 王姣鋒;;淺談唐詩中的“劉郎”[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楊國萍;韓瑞;;英語委婉機制的認知探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2 王希杰;;修辭研究,修辭學史,修辭學評論[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3 邴守榮;;淺析漢語諧音修辭與王希杰的三一理論[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4 江海漫;;論對外漢語教學中對偶辭格切入的可行性——讀王希杰《修辭學通論》有感[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5 郭嘉偉;亢世勇;;新詞語研究的現(xiàn)狀[A];第四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德歲;謂詞性主語與謂詞性賓語不對稱現(xiàn)象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2 劉穎;漢語矛盾格的多維觀照[D];安徽大學;2011年

3 高少萍;話語倫理學觀照下的委婉語傳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劉曉玲;人際關系管理理論視角下《紅樓夢》委婉語語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5 潘世松;不同年齡段語用主體語體特征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6 孫榮實;漢語新詞語運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7 王勤玲;幽默言語的認知語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李鏡兒;現(xiàn)代漢語擬聲詞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劉法公;隱喻漢英翻譯原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黃緬;相鄰關系—漢語反語的認知語用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曉敬;試論茅盾《子夜》的語言藝術[D];河北大學;2007年

2 萬正輝;委婉語的三維視角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3 吳毅瓊;概念整合理論對委婉語的解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雷鳴;委婉語在臨床醫(yī)學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石霖;俄漢委婉語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戈芮卿;委婉語的翻譯中的順應論:《紅樓夢》個案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李慶;一項關于隱性文體知識的實證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陳芳;《越策越開心》語言藝術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彭崢;《曾國藩全集·書信》謙敬婉詞研究與《謙詞敬詞婉詞詞典》修訂[D];湘潭大學;2010年

10 梁菊;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下的委婉語動機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丹;;淺談中西方稱謂語的語用差異[J];科技信息;2010年10期

2 方曉梅;;交際語境中附加疑問句的語用功能[J];理論界;2006年10期

3 徐宜良;;委婉語的構建手段及語用功能[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11期

4 李學晉;;模糊語言的語用功能[J];中國教師;2008年S1期

5 高帆;;英語委婉語的語用功能探析[J];考試周刊;2008年35期

6 呂汀;蔣躍;;醫(yī)學科普文章中的模糊限制語的分類及語用功能[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S2期

7 顏娜;鄭厚堯;;“啊”的語用功能及其獲得機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郝晶晶;鄭偉;;模糊限制語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功能[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9 王鵬;孫斐然;;女性語言中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探析[J];棗莊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楊湘伶;黎富玉;;淺談英語委婉語的特點及應用[J];瘋狂英語(教師版);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蕊青;;才學小說炫學方式及其文化根源[A];水滸爭鳴[第七輯]——2002中國水滸學會聯(lián)會暨全國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于詠華;;邪教滋生蔓延的文化根源[A];2002年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任誠剛;;“脖子在醫(yī)院里”——從一則漢語招牌的英譯失誤淺析英漢語語用功能的差異[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張亞軍;;語用功能詞及其詞類歸屬問題[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5 黃荔娟;;休閑缺失的文化根源[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6 黃菊;;法語廣告語言中的模糊現(xiàn)象及其語用功能探析[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陳洪安;鄭俊虎;;中國企業(yè)員工沉默行為的文化根源[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劉菲露;;“總之”的語義和語用功能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王秋兵;董秀茹;;土壤退化的文化根源探析[A];中國土壤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面向農業(yè)與環(huán)境的土壤科學綜述篇)[C];2004年

10 于輝;唐雪凝;;禁忌語的漢英文化透視[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小蘭 駐美國特約記者 林瑞華;闡述中國堅持和平發(fā)展的文化根源[N];中國文化報;2011年

2 逄金一;比爾·蓋茨何以淚流不止[N];濟南日報;2006年

3 羅養(yǎng)毅;美國外交背后的文化根源[N];光明日報;2000年

4 周永生;漢城改名背后有深刻的文化根源[N];中國社會報;2005年

5 ;從美國文化看美國草坪[N];中國綠色時報;2003年

6 西米;在現(xiàn)代生活中探尋文化根源[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7 房士林、秦國華;我國節(jié)假日旅游熱現(xiàn)象的文化根源[N];華東旅游報;2000年

8 本報記者 李靜;溯文化根源 探百藝流脈[N];中國文化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宋爽;一成新人選擇中式婚禮[N];消費日報;2009年

10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教授 宋海龍;寬容失敗:解放思想的題中應有之意[N];河南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紅玲;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2 鄧耀臣;中國學習者英語口語中程式化序列特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3 王燕;哈羅德·品特戲劇話語里沉默現(xiàn)象的語用文體學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4 張永奮;漢意委婉語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梁敬美;“這-”、“那-”的語用與話語功能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徐小婷;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稱謂詞語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7 陳靜;《史記》問句系統(tǒng)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朱捷;試論語言模糊的語用功能[D];復旦大學;2010年

10 李勇忠;語言轉喻的認知闡釋[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金玲;詞匯短語在口語語篇中的使用[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劉玉樓;非言語行為的語用功能[D];山東大學;2005年

3 王登云;稱呼語使用的語用研究[D];山西大學;2006年

4 唐文生;證券分析中的模糊語言[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江晶瑤;關于日語會話中的省略[D];黑龍江大學;2008年

6 厲杰;電視方言新聞的語用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7 徐娟;模糊限制語及其在英語新聞中的語用功能[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8 任利華;模糊修辭及其語用功能[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9 張瑞鴻;跨文化交際中的模糊語言分析[D];湘潭大學;2005年

10 謝艷紅;從關聯(lián)理論角度探討話語聯(lián)系語的語用語篇功能[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182077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82077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5ec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