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譯研究的哲學思考
本文選題:口譯研究 + 哲學思考。 參考:《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摘要】:口譯作為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與筆譯相比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谧g的即席性、即時性和互動性使其更符合語言哲學家研究下的日常語言特性?谧g的歷史雖然遠早于筆譯,但口譯理論的研究卻起步較晚,更鮮有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來探究口譯活動的意義本質。從哲學的角度對口譯研究進行思考,可以發(fā)現(xiàn)口譯活動具有如下哲學特征:語言世界觀的立交橋——口譯研究的跨文化交際學思考;語言游戲的關聯(lián)性——口譯研究的語用學思考;體驗哲學的經典體現(xiàn)——口譯研究的認知學思考。
[Abstract]:As a special form of translation,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The improvisation, immediacy and interactivity of interpretation make it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ily language studied by linguistic philosophers. Although the history of interpreting is far earlier than translation, the study of interpreting theory starts relatively late, and seldom explores the meaning essence of interpreting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we can find that interpreting activities have the following philosoph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overpass of the linguistic world outlook-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thinking of interpreting research; Relevance of language games-pragmatic thinking in interpreting studies, classic embodiment of experiential philosophy-cognitive thinking in interpreting studies.
【作者單位】: 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交際翻譯法在口譯中的應用——口譯動態(tài)RDA過程模式研究”(10WX92)
【分類號】:H05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賴yN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以CCTV-NEWS外宣語言及策略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10期
2 梅德明;諶莉文;;口譯活動的語言游戲參與規(guī)則[J];外語教學;2011年02期
3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年01期
4 蔡小紅;以跨學科的視野拓展口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1年02期
5 劉和平;;法國釋意理論:質疑與探討[J];中國翻譯;2006年04期
6 楊柳;;西方口譯理論的興起及其在中國的接受[J];中國翻譯;2007年02期
7 諶莉文;王文斌;;論口譯雙重語境的認知構建:在場概念與不在場概念──以溫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使用的古訓口譯為例[J];中國翻譯;2010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增宏;;甲骨文會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2 孟小宇;;象似性理論對于英漢定語位置異同的解釋[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馬亞娜;;翻譯中歸化與異化在句法上的體現(xiàn)[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4 曹德和;宣恒大;;《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研制中的三對關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詹勇,錢益軍;關于語言符號任意性原則的幾點思考[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張晶;索緒爾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原則[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7 盛臘萍;王平;;實用型本科口譯人才培養(yǎng)的對策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周薇;朱樂紅;羅煒;;漢語語序的“順序象似性”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9 李曉紅;;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10 王再玉;王珍玉;;論英語商標詞的象似性[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思佳;;交替?zhèn)髯g筆記——理論與提高[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李娟;;“語言形式”內涵辨析——附論高名凱先生的語言形式思想[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3 談文艷;;關于英漢對比下漢語語序的理據(jù)性和象似性[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4 欒育青;;兩種“給”字句在語用上的不同[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5 史茜;;英語重疊詞的理據(jù)和認知策略[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6 張靜;;宋詞的象似性微探[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7 魏向清;;外向型漢英詞典編纂的文化傳播及其原則初探[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8 張梅崗;張艷秋;;論英語基本連接圖式結構[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吉靈娟;;功能翻譯理論對翻譯專業(yè)口譯教學的啟示[A];福建省首屆外事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魯川;;立足漢語實際的信息語言學——確立漢語基元單位和構建角色序列模式[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巍峰;主題與主題標記結構的語序類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郭繼東;中國EFL學習者中介語交際策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孫序;交替?zhèn)髯g信息處理過程中語言能力與口譯能力的關系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齊偉鈞;終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語教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賈丹;反思法視角下的口譯課堂教學教師發(fā)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朱琳;譯者為中心的多學科性翻譯理論建構[D];南開大學;2010年
8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徐先玉;世界的語言概念化[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郭莉敏;俄語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李明;論英語習語中的語言世界圖景[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3 戴劍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和文化導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劉祥瑞;論口譯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譯者的跨文化意識[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周亞楠;影響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學生成為合格口譯譯員的重要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張冰蓉;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理解口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馬靖;影響會議交替?zhèn)髯g的主要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劉棟賢;英漢篇章中作為銜接與連貫手段的隱喻、轉喻認知機制對比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9 吳琴;從象似性角度談茶詩英譯中“音”與“形”的傳遞[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10 盧淑玲;從象似性角度看詩歌翻譯[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應猛;;國際體系轉型與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戰(zhàn)略[J];東南亞縱橫;2010年10期
2 黃煜;鄭越;;CCTV-NEWS與平衡報道[J];電視研究;2010年09期
3 張志洲;;話語質量: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關鍵[J];紅旗文稿;2010年14期
4 劉件福;從圖式理論看背景知識在口譯中的作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5 李煜;;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世界;2010年08期
6 莫愛屏;蔣清鳳;;關系語用學的三元關系在口譯中的互動研究[J];外語教學;2006年06期
7 肖曉燕;西方口譯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8 蔡小紅;論口譯質量評估的信息單位[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9 張文忠;第二語言口語流利性發(fā)展的理論模式[J];現(xiàn)代外語;1999年02期
10 蔡小紅;交替?zhèn)髯g過程及能力發(fā)展中國法語譯員和學生的交替?zhèn)髯g活動實證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1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斌華;;口譯研究:熱點問題及發(fā)展趨勢——對吉爾教授和波齊哈克博士的聯(lián)合訪談[J];中國翻譯;2008年05期
2 張威;;口譯語料庫的開發(fā)與建設: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J];中國翻譯;2009年03期
3 馬志剛;胡治軍;;口譯研究方法集粹——《口譯研究讀本》介紹[J];外語研究;2006年04期
4 王菲;;從關聯(lián)理論看口譯的本質[J];青年文學家;2010年01期
5 王建國;;《口筆譯理論研究》介評[J];語言與翻譯;2008年02期
6 高彬;柴明槑;;西方同聲傳譯研究的新發(fā)展——一項文獻計量研究[J];中國翻譯;2009年02期
7 郭歌;;近五年口譯研究質量調查報告[J];考試周刊;2007年37期
8 張威;;中西口譯研究的差異分析[J];語言與翻譯;2008年03期
9 張威;;中西口譯研究的相似性[J];中國科技翻譯;2009年02期
10 ;第八屆全國口譯大會暨國際研討會論文征集通知[J];中國翻譯;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延瑞;;關于修辭學的哲學思考——王希杰《修辭學新論》評析[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C];2004年
2 陳家旭;;英漢語隱喻認知對比的哲學基礎[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奚博先;;把語言放到信息范疇中來認識——關于語言的哲學思考要點[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4 王健平;;關于語詞的理解與對象的命名[A];第二屆海峽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專輯[C];2006年
5 何冬梅;;法庭手語翻譯:探討譯員的中立性原則[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朱志方;代天善;;普遍語法的幾個問題[A];第二屆分析哲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7 楊琳;;《修辭學通論》中得體性原則的哲學思想[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續(xù)輯——暨王希杰修辭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俞小娟;;口譯方向性研究綜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陳晨;;從品克的認知模型看口譯聽辨與理解的微觀過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吉靈娟;;功能翻譯理論對翻譯專業(yè)口譯教學的啟示[A];福建省首屆外事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著名作家 王蒙邋崔丹丹 陳曉春 整理;語言的功能和陷阱[N];新華日報;2008年
2 陳學迅;王蒙談維吾爾民族語言文化[N];新疆日報(漢);2005年
3 任勝利;多點語言樣板 提升語言質量[N];人民日報;2007年
4 任勝利;李宇明:多點語言樣板提升語言質量[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5 舒鋒;網(wǎng)絡詞語的社會心理映射[N];工人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高彬;猜測與反駁[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2 范連義;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視角下的語言學習[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郭富強;意合形合的漢英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吉良;當代國際口譯研究視域下的巴黎釋意學派口譯理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5 龔龍生;順應理論在口譯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6 朱錦平;會議口譯專業(yè)口譯能力與外語能力的追蹤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諶莉文;口譯思維過程中的意義協(xié)商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9 郭蘭英;“適者生存”:翻譯的生態(tài)學視角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穎;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口譯[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姜勇;非語言行為的口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3 蔡綿綿;從跨學科的視野看口譯的動態(tài)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蔡小捚;認知語境與口譯的關系及其對譯前準備的啟示[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年
5 趙南;中國口譯研究方法現(xiàn)況之考察[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年
6 崔倩;從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看口譯中文化因素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夏翠;從順應論角度看口譯中的語境[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8 才項南杰;從跨文化交際學試探口譯的原則和方法[D];西北民族大學;2006年
9 呂婕;以跨學科的視角論口譯理論的認知基礎[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10 ,;論口譯的語言順應與語境順應[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7923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792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