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從類到例轉(zhuǎn)換的“有定”范疇認知解釋
本文選題:類與例 切入點:有定與無定 出處:《求索》2012年02期
【摘要】:現(xiàn)代語言哲學奠基人維特根斯坦認為,語句必須合乎邏輯語法而且其中的名字必須有指稱,語句才會有意義。在概念結(jié)構(gòu)中,名詞側(cè)重標示事物,動詞側(cè)重標示關(guān)系和過程。在名詞性詞語的指稱功能中,"有定"、"無定"是其核心問題。本文認為思維范疇化的成果以類的形式儲存在語言的詞匯中,語言系統(tǒng)有一整套由類向例轉(zhuǎn)化的步驟,包括具體化、量化和語境定位。量化后的名詞短語實現(xiàn)了從類到例的實質(zhì)性飛躍,而定位則進一步把名詞短語的所指在語境中進行了安置。有定和無定是名詞短語在由類到例轉(zhuǎn)化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指稱功能。無定停留在經(jīng)歷了量化卻沒有定位的階段,有定則更進一步,實現(xiàn)了在語境中的確切定位。
[Abstract]:Wittgenstein, the founder of mod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believes that sentences must be logical grammar and that their names must have references in order for them to make sense.In conceptual structure, nouns emphasize things, verbs show relationships and processes.In the referential function of noun words, "definite" and "indefinite" are its core problems.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results of thinking categorization are stored in the vocabulary of language in the form of categories, and the language system has a whole set of steps from class to example, including concretization, quantification and contextual orientation.The quantized noun phrase has realized the substantial leap from category to example, while the orientation has further placed the noun phrase's reference in the context.The definiteness and uncertainty are the referential functions of noun phras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class to example.Uncertainty stays in the stage of quantification but no orientation, and some rules go further, realizing the exact positioning in context.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學系;
【分類號】:H146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小兵;;語言哲學中的指稱論(名實論)與翻譯的意義觀[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2 潘文國;語言哲學與哲學語言學[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李二占;;關(guān)于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4 楊凱;趙藝;;試析普特南對喬姆斯基“天賦假說”的批判[J];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5 陳志杰,常煥輝;論沉默在文學作品中的作用和功能——以《紫色》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11期
6 王躍平;語詞的內(nèi)涵意義和外延意義[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7 夏國軍;語言邏輯與形式化[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豐國欣;Paradigm:語言通約之基石[J];理論月刊;2004年07期
9 高利民;語言的朝霞——《莊子》卮言芻議[J];蘭州學刊;2005年02期
10 陳波;分析哲學在北京大學[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樓巍;許為民;;技性科學觀:科學的當代性和復雜性[A];全國科學技術(shù)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學術(shù)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2 周頻;;在學習詞典中采用語義網(wǎng)絡凸顯語詞意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小博;科學修辭學研究[D];山西大學;2004年
2 陳吉猛;文學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3 寇鵬程;作為審美范式的古典、浪漫與現(xiàn)代的概念[D];復旦大學;2004年
4 楊麗娟;原型理論與后現(xiàn)代語境下文學的文化批評建設[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榮光啟;現(xiàn)代漢詩的發(fā)生:晚清至“五四”[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6 劉永謀;?碌闹黧w解構(gòu)之旅[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7 李鳳章;登記限度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8 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但昭彬;話語權(quán)與教育宗旨之共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10 魯定元;文學教育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尚英;分析語用模糊在財經(jīng)語篇中的應用——以艾倫·格林斯潘的財經(jīng)評論為例[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4年
2 毛德兵;民法解釋學的哲學反思[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3 李菁;古典存在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向[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4 魏明;論馮契的本體論思想[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戴穎;翻譯過程中意義的哲學闡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徐珞翰;中小學文學教育問題初探——兼論文學教育與語言教育的關(guān)系[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海波;語言游戲論與自然語言量化結(jié)構(gòu)[D];中國海洋大學;2004年
8 閆金萍;論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D];延邊大學;2004年
9 鄭宏偉;跨文化語用失誤分析理論透視[D];黑龍江大學;2004年
10 朱軍;現(xiàn)代漢語復雜賓語的語義特點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7195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71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