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語言政策與國家意識探析
本文選題:語言政策 切入點:國家意識 出處:《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摘要】:語言政策是處理和解決國家語言問題的基礎(chǔ)與核心,它不僅體現(xiàn)著國家對語言的根本認識和態(tài)度,也蘊含著國家意識、社會價值取向等諸多重要內(nèi)容;國家意識是一個人或集體內(nèi)心深處對自己所屬的民族和國家的認同,而這種"認同(identity)"既可來自于自我的認知意識,也可來自支配性制度;語言政策與國家意識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建構(gòu)的緊密關(guān)系;本文以韓國"國語醇化"政策、漢字政策以及"韓國語世界化"政策為切入點,分析探討韓國語言政策與國家意識之間的關(guān)系和作用。
[Abstract]:Language policy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dealing with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national language. It not only embodies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and attitude of the country to language, but also contains many important contents such a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and so on.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s the identity of one person or the collective to the nation and country to which he belongs, and this kind of identity can come from the cognitive consciousness of one's own and also from the dominating system.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policy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Korean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the "Chinese character policy" and the "Korean cosmopolitan" poli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nd function between Korean language policy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韓國語言文化系;
【分類號】:H00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孟柱億;;韓國漢語教育的現(xiàn)狀與未來[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8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獻;;互知假設(shè)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意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1期
2 陳保亞;語言哲學的文本解釋與結(jié)構(gòu)解釋——從虛擬語態(tài)看中西方哲學思維取向[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3 陳保亞;;寬式語形:漢詩意境形成的詩學根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4 王亞非;王媛;;漢語意合與英語形合的哲學思考[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5 王國華;;從邏輯圖像論到語言游戲說——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思想探討[J];北方論叢;2008年02期
6 羅祖文;;藝術(shù)符號對語言符號言說困境的超越——蘇珊·朗格的藝術(shù)符號美學解讀[J];北方論叢;2009年02期
7 申小龍;;語言的本質(zhì)存在與印歐語言研究的古典傳統(tǒng)[J];北方論叢;2009年03期
8 潘涌;;積極語用:21世紀中國母語教育新觀念[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宋宣;;現(xiàn)代漢語類義語素與語義范疇的顯性表達[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10 楊存友;;語感教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思路[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S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魏向清;;外向型漢英詞典編纂的文化傳播及其原則初探[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2 郭中;;論語言符號任意性和理據(jù)性的對立統(tǒng)一[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陳家旭;;英漢語隱喻認知對比的哲學基礎(ch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李娟;;“語言形式”內(nèi)涵辨析——附論高名凱先生的語言形式思想[A];高名凱先生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文釗;俄語語言世界圖景的文化釋義性研究:理論與方法[D];黑龍江大學;2002年
2 尚新;語法體的內(nèi)部對立與中立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魏在江;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李明偉;媒介形態(tài)理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5年
5 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高玉;語言變革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zhuǎn)型[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7 于源溟;預(yù)成性語文課程基點批判[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范愛賢;漢語言隱喻特質(zhì)[D];山東大學;2005年
9 陳愛中;中國現(xiàn)代新詩語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郭富強;意合形合的漢英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李明;論英語習語中的語言世界圖景[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2 戴劍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和文化導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琴;從象似性角度談茶詩英譯中“音”與“形”的傳遞[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4 安敬濤;“目的論”視角下的大學校訓翻譯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解海江;漢語方言義位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6 裴國麗;英漢民族思維模式差異對語篇構(gòu)成的影響及翻譯[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1年
7 李英春;中西思維方式差異與中西語篇差異[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聶新艷;句法象似性及其在文學中的文體效果[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9 張宏輝;道與邏各斯:文化異質(zhì)及其現(xiàn)代性與詩性闡釋[D];四川大學;2002年
10 劉兆林;英漢經(jīng)濟類語篇篇章結(jié)構(gòu)模式之比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陸儉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本體研究和漢語本體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桂南;介紹《國家、民族與語言——語言政策國別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06期
2 馮廣藝;;影響語言和諧的幾個重要因素[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3 李桂南;新西蘭與中國語言政策對比研究及啟示[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 倪傳斌,王志剛,王際平,姜孟;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語言態(tài)度調(diào)查[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04期
5 阿龍;《中華人民共和國語言政策——1949年以來理論與實踐》出版[J];民族語文;2005年03期
6 B.Spolsky;張治國;;《語言政策》簡介[J];當代語言學;2009年02期
7 ;語言國情與語言政策高級專家研討會在錦州召開[J];漢語學報;2006年03期
8 陳鵬;淺談外國民族政策中的語言政策[J];民族研究;1987年03期
9 肖肅;西部開發(fā)與語言規(guī)劃——重慶地區(qū)語言態(tài)度調(diào)查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10 韓曉莉;;論語言資源管理與語言政策[J];中國校外教育;2009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小川;萬麗萍;;語言政策可行性研究的必要性、構(gòu)成及價值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王遠新;;語言調(diào)查中的語言態(tài)度問題[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yīng)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3 陳松岑;;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tài)度及其對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的影響[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yīng)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4 唐發(fā)鐃;;調(diào)整語言政策芻議[A];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2003年年度會議論文集[C];2003年
5 童小娥;;從各地的語言政策和語言使用情況看普通話的推廣[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劉海濤;;國際語言交流中的社會公正問題[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5年
7 向瓊;;語言潛、顯理論與語言的預(yù)測觀[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續(xù)輯——暨王希杰修辭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范俊軍;;語言活力與語言瀕危的評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文件《語言活力與語言瀕!肥鲈u[A];第38屆國際漢藏語會議論文提要[C];2005年
9 劉海濤;;語言管理、語言規(guī)劃和世界語[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shè)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shù)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10 陳建民;陳章太;;從我國語言實際出發(fā)研究社會語言學[A];語言文字應(yīng)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教育部語信司;語言國情與語言政策研討會召開[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2 教育部語用司;國家語言政策國際論壇在京舉辦[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3 楊光;將語言文字工作納入法制軌道[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4 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 趙沁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開創(chuàng)語言文字工作新局面,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做出積極貢獻[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5 周煒;西藏語言政策變遷及藏語文的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6 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佟曉梅;全球化下的外語教育政策[N];光明日報;2010年
7 周慶生;語言和諧思想芻議[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8 袁鐘瑞;應(yīng)當重視語文與邏輯教育[N];光明日報;2007年
9 謝俊英;普通話獲中國各民族普遍認同[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熊彥清邋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 李宇明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段晴;多元文明碰撞中語言的流變、認同與保護[N];中華讀書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渝紅;語言教育與國家戰(zhàn)略[D];西南大學;2009年
2 陳潮忠;香港回歸前后普通話使用情況及發(fā)展前景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李英姿;美國語言政策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4 熊南京;二戰(zhàn)后臺灣語言政策研究(1945-2006)[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5 鄔美麗;在京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語言使用及語言態(tài)度調(diào)查[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夏歷;在京農(nóng)民工語言狀況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7年
7 張衛(wèi)國;語言的經(jīng)濟學分析:一個初步框架[D];山東大學;2008年
8 池東恩;朝漢雙語教育與語言使用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9 寧繼鳴;漢語國際推廣:關(guān)于孔子學院的經(jīng)濟學分析與建議[D];山東大學;2006年
10 袁辰霞;新時期臺灣原住民族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小勇;獨立后吉爾吉斯斯坦語言政策及其特征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1年
2 Jeffrey Chen;中國語言政策和城市語言身份問題探討[D];復(fù)旦大學;2011年
3 秦明星;多元文化主義視角下新加坡語言政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王洋;新疆維吾爾族語言態(tài)度探析[D];新疆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可;左右搖擺的語言政策[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薇;美國語言政策及其對中國向國際推廣漢語的啟示[D];廣西師范學院;2011年
7 周瑤;當代美國語言政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倩;青島年輕人語言態(tài)度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9 楊艷萍;呼和浩特蒙古族預(yù)科大學生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tài)度調(diào)查[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10 程剛;廣西語言態(tài)度研究[D];廣西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6921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692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