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指示代詞原型范疇分析的句法、語義依據及功能表現
本文選題:指示代詞 切入點:原型范疇 出處:《蘭州學刊》2012年10期
【摘要】:現代漢語指示代詞是一個原型范疇,內部成員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之分。作主要句法成分能力的高低是區(qū)分典型指示代詞和非典性指示代詞的句法依據,使用頻率高低是區(qū)分指示代詞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的另外一個依據。現代漢語指示代詞的原型范疇分類還有語義依據及功能表現,F代漢語指示代詞在語義上表示實體概念這一屬性在不同的指示代詞中體現的程度有差別,不是勻質的,這是對指示代詞進行原型分析的語義依據現代漢語指示代詞的原型范疇分類還有語義依據及功能表現!,F代漢語指示代詞的功能表現為語體分布、是否二分、語篇銜接及語氣、口氣等方面。
[Abstract]:The modern Chinese demonstrative pronoun is a prototype category, the status of the internal member is not equal, there are typical members and atypical members. The ability to be the main syntactic component is the syntactic basis to distinguish the typical demonstrative pronoun from the SARS demonstrative pronoun. The frequency of use is another basis for distinguishing typical and atypical members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ototype categories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in modern Chinese also has semantic basis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attribute of representing the entity concept is reflected in different demonstrative pronouns, Not homogeneous, this is the semantic basis for prototype analysis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ototype categories of modern Chines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and the semantic basis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The 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modern Chines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is stylistic distribution, whether dichotomous or not. Cohesion and mood, tone, etc.
【作者單位】: 南通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外國人習得漢語相似詞語的認知研究》(項目編號:07BYY034)資助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原型范疇理論的現代漢語指示代詞研究》(項目編號:2012SJB740026)資助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戴云;;“V+P+Np”結構的再認知和處理模式[J];北方論叢;2010年04期
2 崔顯軍;;試論“所有”與“一切”的異同[J];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04期
3 張德歲;唐愛華;;漢語主語和賓語的界定[J];宿州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4 蕭國政;漢語量詞“把”的意義、分類及用法——面向第二語言教學的認知解釋與功能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年01期
5 袁毓林;詞類范疇的家族相似性[J];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紅;;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的不對稱現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陳紅燕;;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用”字介詞框架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3 周四貴;;《馬氏文通》的介詞理論及其發(fā)展[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胡德明;;從反問句生成機制看“不是”的性質和語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5 熊仲儒;;漢語等同雙賓句與等同范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陳敏;;現代漢語助詞“著、了、過”的演變——兼從“著、了、過”的歷史演變看“形容詞+動態(tài)助詞”現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7 張明友;;“已經”語法意義新探——對外漢語教學中引發(fā)的思考與探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8 王琳;;方位詞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9 李美妍;;先秦漢語特指式反問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朱文豪;;漢語心理動詞研究現狀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2 楊萬兵;趙燕;;PSC評分體系的原型理論闡釋[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鐘明榮;謝雙園;;古今介詞類型之比較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朱曉軍;;量詞分類小議----兼談“量詞”英譯問題及英漢對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顏偉;亢世勇;;基于語料庫的現代漢語新詞語動詞語法特征的研究[A];第一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周麗娟;張坤麗;袁應成;昝紅英;;基于規(guī)則的現代漢語連詞用法自動識別研究[A];第五屆全國青年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武宏琛;;現代漢語疑問代詞非疑問用法研究述評[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徐莉娜;翻譯中句子結構轉換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孫愛玲;漢語、印尼語限定性與描寫性狀語對比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9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龍又珍;現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淼;最簡方案下附加語的移動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桂陽;現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顧倩;現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友學;句首介詞“在”的隱現及其對外漢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林琳;“代詞+(的)+名詞”結構中“的”字隱現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崔顯麗;《清平山堂話本》連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艷艷;“V一把”結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孫艷;漢語“A+過+O”結構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謝亮亮;俄語原因意義的表達及與漢語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同林;試論動介復合詞[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1期
2 朱德熙 ,v緙孜,
本文編號:16919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691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