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的語法化及其傳信義的演變
本文選題:貌似 切入點:詞匯化 出處:《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貌似"是當今社會的一個流行語,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經(jīng)歷了近兩千年的漫長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貌似"經(jīng)歷了"跨層結(jié)構(gòu)——主謂短語——動詞——副詞"的演變,同時,"貌似"的傳信義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并在言語交際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先從歷時角度廓清"貌似"的詞匯化及副詞化過程,然后探討其傳信義的演化。
[Abstract]:"seemingly" is a buzzword in today's society. It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have gone through a long process of nearly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is process, "seemingly" has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of "cross-layer structure-subject-predicate phrase-verb-adverb".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unication of "seemingly" is also changing and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first clarifies the lexicalization and adverb process of "appearance" from a diachronic point of view,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evolution of its transmission.
【作者單位】: 湖北武漢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編號:NCET-11-0655)資助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皮晨曦;;“貌似”的流變與新用[J];長城;2010年10期
2 明雪梅;;試論當代網(wǎng)絡(luò)用語中表委婉態(tài)的“貌似”[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3 王洪涌;;“貌似”與“好像”相因生義[J];漢語學報;2010年03期
4 董秀芳;主謂式復合詞成詞的條件限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S4期
5 王洪君;;從字和字組看詞和短語——也談漢語中詞的劃分標準[J];中國語文;1994年02期
6 宗守云;;淺論科技語體中的“似乎VP”句[J];中國語文;2002年01期
7 方梅;;認證義謂賓動詞的虛化——從謂賓動詞到語用標記[J];中國語文;2005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葛立勝;;“V到”小句中“V”與“到”結(jié)合緊密程度的連續(xù)統(tǒng)分析[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2 李宗江;;“保證”類詞:由承諾到判斷[J];對外漢語研究;2011年00期
3 楊一飛;;感觀類話語標記語初探——以“你+感觀動詞”(看、聽、說、講、想、知道、認為等)為例[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1年04期
4 郭利霞;;山西山陰方言“A—A?”式選擇問句[J];方言;2009年04期
5 呂建國;;“所以說”話語功能的考察[J];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7期
6 古川裕;;助動詞“要”的語義分化及其主觀化和語法化[J];對外漢語研究;2006年00期
7 田蓮青;;簡述《董解元西廂記》各構(gòu)詞法之間的不平衡性[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年10期
8 陳寧;;“good”話語標記語結(jié)構(gòu)、位置、共現(xiàn)特征和功能的四維探析——基于自建小型口語語料庫的研究[J];瘋狂英語(教師版);2013年02期
9 王華;朱麗杰;;小句賓語句反整合的結(jié)果[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10 杜翔;;“取拿”義動詞的歷史演變[J];漢語史學報;2010年00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莫啟揚;語言中的時間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學;2011年
5 王俊;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任敏;現(xiàn)代漢語非受事動賓式雙音復合詞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郭曉妮;古漢語物氃位移概念場詞_Y系統(tǒng)及其發(fā)展演變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8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2010年
9 楊一飛;語篇中的連接手段[D];復旦大學;2011年
10 張德歲;謂詞性主語與謂詞性賓語不對稱現(xiàn)象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海艷;《論衡》聯(lián)合式雙音詞語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崔少娟;現(xiàn)代漢語謂賓動詞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3 劉媛媛;藝術(shù)語體與科技語體比喻差異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4 張磊;多維視域下的指類句語用功能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陳杰一;“A+V”雙音復合詞語義組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勝美;半截話“得”字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羅歡;“A_1+A_2”組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芬;現(xiàn)代漢語單音節(jié)動詞作結(jié)果補語的綜合考察[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許雁;大新三湖壯語四音格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張黎黎;現(xiàn)代漢語離合字組研究[D];湖北師范學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月圓;復合詞研究[J];國外語言學;1995年02期
2 張伯江;認識觀的語法表現(xiàn)[J];國外語言學;1997年02期
3 儲澤祥;王寅;;動詞的“重新理解”及其造成的影響[J];古漢語研究;2009年03期
4 曾曉鷹;形容詞作賓語淺議[J];金筑大學學報(綜合版);2000年02期
5 王希杰;略論語音、語義、語法、語用之間的相互制約性[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01期
6 張薈薈;;“看似”和“貌似”[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呂勇兵,呂曉燕;試論副詞“好像”、“仿佛”與“似乎”[J];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8 聶漢琳;;流行語“貌似”的語料研究[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9 樂耀;;從“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的形成看會話中主觀性范疇與語用原則的互動[J];世界漢語教學;2011年01期
10 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軍;;“有(一)點兒”的詞匯化與語法化[J];新課程(教育學術(shù));2011年01期
2 付文萍;;“一直”的語法化與詞匯化[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3 胡孝斌;;語法化和詞匯化的共同作用——談VV的句法性質(zhì)[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年04期
4 胡斌彬;俞理明;;“再說”的詞匯化和語法化[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徐時儀;;“一味”的詞匯化與語法化考探[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06期
6 羅榮華;;“萬一”的語法化[J];宜春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張巖;;“進而”的詞匯語法化[J];語文學刊;2010年18期
8 劉紅妮;;“一概”的詞匯化、語法化以及認知闡釋[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9 郭璇;;“恨不得”的詞匯化動因與機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蘇婷;;淺談詞匯化和語法化兩種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在古漢語中的體現(xiàn)[J];青年文學家;2010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國輝;;實用虛化 虛用實化——語法化與詞匯化的辯證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2 董秀芳;;句法構(gòu)式與詞匯化[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3 汪如東;;淺析“不差錢”[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4 王世凱;;動賓式時量動詞“為期”的生成[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5 劉芳;;“上去”的虛化進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6 周國輝;隋虹;;語言語境語法化作用的英漢語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王向征;曾紅玲;劉思耘;;漢語不同結(jié)構(gòu)慣用語的聽覺詞匯化研究[A];“改革開放與心理學”學術(shù)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心理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應學鳳;;“不大”詞匯化試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王建設(shè);;從明清閩南方言戲文看“著”的語法化過程[A];福建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10 邵志洪;;英漢擬人法使用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福祥整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語言學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2 儲澤祥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儲澤祥:追求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是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謝曉明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漢語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論語言學著作[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董秀芳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法化研究:爭議與發(fā)展并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引甫;頗具特色的語文工具書[N];光明日報;2007年
7 東北師范大學 彭爽;現(xiàn)代漢語旁指代詞功能透視[N];社會科學報;2008年
8 宗守云 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教授;語言研究創(chuàng)新要關(guān)注:前沿、文獻、理論與寫作[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肖曉暉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由合至離:語言的類推機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10 劉云 饒琪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重疊形式研究彰顯問題意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品;人稱系統(tǒng)中詞匯與語法的互補[D];復旦大學;2011年
2 李秋楊;漢英思考類動詞語義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高增霞;現(xiàn)代漢語連動式的語法化視角[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韓春蘭;英漢運動事件語義編碼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曾丹;反義復合詞形成演變的認知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張成進;現(xiàn)代漢語雙音介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研究[D];安徽大學;2013年
7 陳寶勤;漢語詞匯的生成與演化[D];四川大學;2004年
8 陳全靜;漢語并列式雙音時間副詞的詞匯化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陳麗;漢語轉(zhuǎn)折范疇的歷時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10 彭育波;“V1著V2”結(jié)構(gòu)多角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新軍;語法化中的重新分析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魏麗;偏義復詞的功能與認知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王韋皓;“據(jù)說”的詞匯化問題和相關(guān)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朱艷霞;現(xiàn)代漢語因果連詞“X而”的詞匯化[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聶永好;韓中復合詞詞匯化對比[D];延邊大學;2012年
6 吳小燕;“也就”的多角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7 劉志遠;“從前”“以前”“之前”的比較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3年
8 曾青云;具空間特征的正反義AA組合的詞匯化狀態(tài)考察[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9 范寧;“何X”的詞匯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10 崔貴兵;“V不C”結(jié)構(gòu)的詞匯化研究[D];汕頭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6144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61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