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譯理論及音譯產(chǎn)生的背景
本文選題:音譯 切入點:起源與發(fā)展 出處:《中國科技翻譯》2014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音譯源于原語文化的保持,增加譯文的異國情調(diào),豐富譯語語言詞庫。漢語文化的對外傳播更要靈活處理某些富含中國文化特色詞的英譯,尤其是某些特有事物名稱或?qū)C挠⒆g。食物名稱的對外傳播中為了樹立品牌意識,達到譯名的通俗易懂和簡明扼要,音譯其名后加上適當?shù)尼屃x切實可行。因此,音譯產(chǎn)生的科學性和音譯方法的可行性必須首先得到理論的支持。
[Abstract]:A source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culture, increase the exotic, enrich the target language vocabulary. Spread Chinese cultur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ome rich cultural features of Chinese flexible word, especially the translation of some specific names of things or proper names. The name of the food spread in order to establish brand awareness, to achieve translation easy to understand, its name and concise and to the point, with appropriate interpretation is feasible. Therefore,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the transliteration method must first be theoretical support.
【作者單位】: 湖南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H05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胡安娜;;周作人的翻譯思想及其翻譯實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2 熊欣;;對外傳播及漢譯外現(xiàn)狀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0年05期
3 張育泉;;用漢語拼音拼寫中國特色詞語[J];語言文字應用;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克江;試評《漢英詞典》、《漢英大詞典》與《新時代漢英大詞典》[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2 夏立新;;對我國近三十年來漢英語文詞典編纂和出版的一些思考[J];編輯之友;2010年09期
3 趙剛;;略論國內(nèi)大型漢英詞典編纂和出版中的一些問題[J];編輯之友;2011年04期
4 李振榮;;第二語言教材編輯應具備的素質(zhì)[J];出版科學;2011年04期
5 朱力;工科大學生學英語之我見[J];川北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6 余小川;;四川火鍋菜肴名稱的英譯[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趙建霞;英語構(gòu)詞法中轉(zhuǎn)化詞的研究及舉隅[J];昌吉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8 張敬慈;;漢英動物詞“虎”的文化內(nèi)涵及英漢互譯[J];昌吉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9 肖志清;;試析漢英雙語詞典的翻譯問題及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楊全紅,許果;土建工程術語的翻譯剖析[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王健;王安民;;外向型漢英詞典編纂的認知語言學視角[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2 姬云鵬;劉裕昆;王寧川;;《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6版》譯文商榷舉隅[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木小燕;盛培林;;外向型漢英詞典中漢語習語的翻譯[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趙亦兵;;漢英詞典翻譯的點滴體會[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江燕茹;;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劉黎虹;;Mistranslation in translation[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王麗;;“上蒼”一詞的詞義變化及其英語翻譯探討——以“感謝上帝,感謝上蒼”英譯為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8 熊欣;;外宣翻譯中的實、表研究[A];第十四屆全國科技翻譯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竇東友;管理、技術與英語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李占喜;翻譯過程的關聯(lián)—順應研究—文化意象處理舉隅[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5年
4 竇東友;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英語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卿菁;美國百老匯“整合音樂劇”[D];南京藝術學院;2007年
6 何志魁;白族母性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7 王松鶴;隱喻的多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于洪燕;中國傳統(tǒng)“道德”內(nèi)涵的現(xiàn)代解讀與轉(zhuǎn)換[D];西南大學;2010年
9 黃瑞紅;程度副詞與動詞的搭配[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10 熊欣;跨文化交際理論下的中國菜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碧萍;從《日出》英譯本談話劇中文化因素的翻譯[D];浙江大學;2011年
2 陳培;認知視角下的英漢諧音對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季書會;以《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陰陽”的英譯為例談文化語境與翻譯[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4 牛奔林;法律詞典與漢英法律翻譯[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5 張志偉;“草根文化”優(yōu)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韓笑;發(fā)先聲于譯林,,求新知于異邦[D];吉林大學;2012年
7 桂云鵬;論英漢指代詞之翻譯[D];四川大學;2002年
8 張曉婷;[D];浙江大學;2004年
9 高原;[D];山西大學;2004年
10 翟語天;對外新聞背景翻譯初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楊牧之;;國家“軟實力”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大中華文庫》編輯出版啟示[J];中國編輯;2007年02期
2 劉瑋;;對外宣傳的典范之作——讀胡錦濤總書記財富論壇開幕演講有感[J];對外大傳播;2005年06期
3 陶嵐;“船頭w摺薄霉裨盒攣虐旃抑魅握云粽齕J];中國公務員;2002年06期
4 貝茨·吉爾;陳正良;羅維;;中國軟實力資源及其局限[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7年11期
5 熊欣;;外宣工作中的漢譯英現(xiàn)狀研究[J];海外英語;2010年09期
6 劉軍;周作人與日本文學翻譯[J];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利玲;淺議中國特色詞的翻譯[J];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緱瑞隆;商標與跨文化傳播[J];修辭學習;1999年03期
3 梅瓊林;連水興;;跨文化傳播:走出理論殖民的漩渦——讀姜飛《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語境》[J];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01期
4 黃月琴;;中日跨文化傳播的障礙以及超越——以紀錄片《靖國神社》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年03期
5 秦屹;楊志偉;;跨越而非超越——好萊塢中國題材動畫片跨文化傳播的二度編碼解析[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6 呂媛媛;;關于跨文化廣告?zhèn)鞑サ呐u[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年07期
7 胡凌霞;文智勇;;論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休克"現(xiàn)象[J];東南傳播;2006年03期
8 倪建平;;中國在中亞文化傳播和國家形象塑造[J];對外大傳播;2006年12期
9 韓國秀;;多元文化融合中李安電影的東方傳統(tǒng)與跨文化傳播[J];電影文學;2008年23期
10 馬少華;;“性相近,習相遠”的跨文化理解[J];新聞與寫作;2010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國偉;;淺析中醫(yī)跨文化傳播[A];第十次全國中醫(yī)藥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學術交流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醫(yī)藥博士生優(yōu)秀論文頒獎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賀心穎;;北京奧運會跨文化傳播問題及策略研究[A];奧運后首都國際化進程的新趨勢與新挑戰(zhàn)——2008城市國際化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鐘克勛;;論加強康巴地區(qū)跨文化傳播的現(xiàn)實意義[A];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09年刊)[C];2010年
4 蔣高明;;植物生理生態(tài)學的學科起源與發(fā)展史[A];“全國第五屆青年植物生態(tài)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植物生理生態(tài)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5 莊曉東;;文化傳播研究在當代中國的意義[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黃兆媛;;申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跨文化傳播的價值分析與研究[A];第五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第二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7 麻爭旗;;翻譯二度編碼論——對媒介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之思考[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8 高衛(wèi)華;;新聞傳播與文化傳播的學科關系分析[A];新時期中國新聞學學科建設30年[C];2008年
9 倪建平;;中國在中亞的國家形象塑造:文化傳播的視角[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10 王珊珊;;世界語與跨文化傳播[A];2008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gòu)——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下卷)[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國明 美國羅德島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跨文化傳播:從術語到學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金玉柱;中國武術跨文化傳播需做到問題視域融合[N];中國體育報;2010年
3 賈文山 美國加州Chapman University傳播學系終身教授 仁可 譯;當代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理論評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黃廓 姜飛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人文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在博弈中規(guī)劃跨文化傳播地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褚國飛;發(fā)展跨文化傳播學 提升中國的國際傳播力與競爭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袁艷;中外學者研討跨文化傳播[N];光明日報;2004年
7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單波;跨文化傳播與東西方文化的溝通、理解[N];社會科學報;2004年
8 趙鳳琴 張春燕;樂亭大鼓的起源與發(fā)展[N];中國檔案報;2001年
9 張小燕;多國學者在漢探討“跨文化傳播”[N];湖北日報;2004年
10 新疆財經(jīng)學院 潘麗;淺談珠算的起源與發(fā)展[N];新疆科技報(漢);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國偉;中醫(yī)在主要英語國家的跨文化傳播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2 李榮芝;乒乓球運動的歷史演進及跨文化傳播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2年
3 李卓;對“文明的沖突”的一種傳播學闡釋[D];復旦大學;2012年
4 王琰;意義的浮橋與彼岸的想象[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蔣瑩;醫(yī)療園林的起源與發(fā)展[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6 李加莉;文化適應研究的價值及問題:一種批評的視角[D];武漢大學;2013年
7 牛衛(wèi)紅;堅守與突圍[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8 馮智強;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花家明;當代中國廣告批評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10 何曉燕;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福建;金融危機下我國跨文化傳播的變遷[D];山東大學;2010年
2 趙娜;跨文化傳播背景下的動畫創(chuàng)作[D];暨南大學;2010年
3 楊仁忠;如何呈現(xiàn)“他者”:跨文化傳播與新聞倫理沖突[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孫煥根;電影《功夫熊貓》的跨文化傳播策略分析[D];河北大學;2010年
5 白長燕;跨文化傳播環(huán)境下的中國紀錄片的發(fā)展[D];鄭州大學;2004年
6 李妍;美國電視劇的網(wǎng)絡傳播熱透視[D];重慶工商大學;2010年
7 蔡春影;跨國公司中國市場廣告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D];暨南大學;2002年
8 金玉;跨文化傳播環(huán)境下中國英文報紙的發(fā)展[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危紅波;企業(yè)文化傳播理現(xiàn)論及應用的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2年
10 顧東黎;跨文化傳播中華文媒體的生存空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6132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61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