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支那”語源研究綜述
本文選題:Cina 切入點:支那 出處:《中華文化論壇》2012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世界諸國稱中國名號最廣者當為"支那"(china),記"支那"名號最早出者為印度古文獻《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及《政事論》。漢譯佛經(jīng)音譯"Cīna"為"支那",亦有"震旦"、"振旦"、"真丹"、"真旦"、"至那"、"脂那"、"振那"等異譯。千百年來,古今中外學者對"支那"語源問題分歧甚大,計有"秦"、"漢"、"瓷器"、"日南"、"滇"、"羌"、"絲國"、"荊"、"成都"、"齊"、"姬"、"苗語"、"傣語"、"長安"、"晉"等等異說,然綜觀先秦中外交通特別是南方絲綢之路研究成果,證之蠶桑養(yǎng)殖起源以及早期絲織產(chǎn)業(yè),以文獻和考古實物審之,"成都"一說似最為合理。
[Abstract]: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all China's most famous people "**" and "**" as "**". The earliest names of "**" are the ancient Indian literature "Mahabharata", "Ramayana" and "political issues". The transliteration of "C" in the Chinese Buddhist scriptures is "**", and there is "Sinian". "Zhen Dan", "Zhen Dan", "True Dan", "Zhi Na", "Zhi Na", "Zhen Na", etc. For thousands of years, Scholars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have great differences on the etymology of **, such as Qin, Han, porcelain, Rinan, Dian, Qiang, Siguo, Jing, Chengdu, Qi, Ji, Miao, Dai, Chang'an, Jin, etc. However, in view of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raffic, especially the Silk Road in the South, the origin of sericulture and the early silk weaving industry were examined by literature and archaeological objects, the theory of "Chengdu" seems to be the most reasonable.
【作者單位】: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外來文化傳至《楚辭》路徑蠡測:南絲路——巴蜀文化——楚文化”階段性成果(SC09A0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10&ZD087)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13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曙明;;陜西鳳翔境內(nèi)古絲綢之路考略[J];絲綢之路;2009年06期
2 韓養(yǎng)民;再現(xiàn)絲路輝煌[J];唐都學刊;2000年03期
3 周佩妮;;絲綢之路上的“六盤鳥道”[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武復興;;《絲綢之路起點的長安》引言[J];理論導刊;1985年06期
5 ;南方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學術(shù)交流觀點綜述[J];西南金融;1992年12期
6 陳育寧;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對寧夏地區(qū)的影響[J];西北史地;1995年01期
7 宗同昌;;藝術(shù)家的收藏 呂勝中刺繡[J];青年文學;1996年09期
8 李永平;《絲綢之路甘肅文物精華展》的特色[J];中國博物館;1997年04期
9 黎海南;馬鴻良;酈桂芬;;絲綢之路城址起源與絲綢之路變遷[J];甘肅科技;1997年06期
10 朱啟超;;絲路懷古[J];陽關;200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永生;;在“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上的講話[A];中國錢幣學會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痆C];2004年
2 ;三枚錢文不識錢[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二輯)[C];2003年
3 陳國燦;;唐西州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A];唐史論叢(第九輯)[C];2006年
4 康柳碩;;絲綢之路貨幣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A];甘肅省錢幣博物館開館暨錢幣學術(shù)研討會專輯[C];2003年
5 齊東方;;交流的價值——外來器物與中國文化[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東亞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絲綢之路文化新園林——蘭州碑林[A];中國公園協(xié)會2004年論文集[C];2004年
7 紀宗安;孟憲軍;;絲綢之路在中亞北部地區(qū)的發(fā)展與作用[A];“絲綢之路與文明的對話”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8 張陽生;;絲綢之路沿線(中國境內(nèi)區(qū)段)小城鎮(zhèn)發(fā)展研究的啟示[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shù)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萬明;;試論明代海陸絲綢之路的變遷——從葡萄牙耶穌會修士鄂本篤自陸路來華談起[A];三條絲綢之路比較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10 ;中國人民銀行內(nèi)蒙古分行副行長唐雨良同志在全國第三次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四輯)[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亞武;洛陽是絲綢之路起點之一[N];洛陽日報;2006年
2 記者 張文;絲綢之路投資論壇昨開幕[N];西安日報;2006年
3 王佳平;壁壘擋不住絲綢之路[N];中國企業(yè)報;2004年
4 呂娟;亞歐陸路連接已現(xiàn)雛形[N];中國交通報;2007年
5 本報評論員;謀求發(fā)展共贏 再鑄絲路輝煌[N];西安日報;2006年
6 冽瑋;絲綢之路跨國申遺景點初定[N];西部時報;2007年
7 李勇鋒;絲綢之路聯(lián)合“申遺”進展順利[N];中國文化報;2007年
8 蕭易;南方絲綢之路的往事與發(fā)現(xiàn)[N];成都日報;2008年
9 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 張梅穎;絲綢之路的璀璨明珠[N];人民日報;2008年
10 記者 伍斌;絲綢之路:月牙莫高纏綿唯美[N];解放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凌雪;秦人食譜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2 周劍虹;文化線路保護管理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宋曉云;蒙元時期絲綢之路漢語言文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4 包瑞峰;嬴秦禮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梁雪松;遺產(chǎn)廊道區(qū)域旅游合作開發(fā)戰(zhàn)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劉振偉;絲綢之路神話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7 Hans-Juergen Walz;歐亞貿(mào)易路徑構(gòu)架創(chuàng)新研究[D];同濟大學;2008年
8 徐勇;敦煌壁畫的材料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9 孫穎;二十世紀上半葉日本的“對支文化事業(y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嚴夢春;河州回族腳戶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寅;絲綢之路與古代中國猶太人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2 皮堅;絲綢之路對外貿(mào)易走向衰落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3 褚玉良;絲綢之路中國段陜甘新省區(qū)入境旅游流時空變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丁潔云;八世紀中日間的絲綢之路[D];浙江工商大學;2013年
5 鄭紅利;秦喪葬制度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6 喬鑫;從出土資料看秦的文明化進程[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李向陽;秦石鼓文與漁獵文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趙嬪嬪;甘肅省發(fā)展“絲綢之路”體育旅游對策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1年
9 孫浩捷;絲綢之路旅游可持續(xù)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趙濤;北朝絲綢之路的歷史考察[D];山西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012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60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