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概念化的轉喻實現(xiàn)方式
本文選題:時間 切入點:概念化 出處:《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時間是一個抽象概念,從認知到語言表征過程主要以隱喻和轉喻方式實現(xiàn)。認知語言學的時間研究多從隱喻視角探討時間概念化機制,時間的概念轉喻沒有得到應有關注。本文認為,轉喻是時間概念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認知手段,時間認知過程是把抽象的時間概念依附在一個較為具體的概念上而抽象出概念特征,與轉喻概念化過程中的實體間映射原理相同,也是一個轉喻過程,它通過時間與事件、時間與空間、運動時間與運動實體等之間的轉喻實現(xiàn)。
[Abstract]:Time is an abstract concept, which is mainly realized by metaphor and metonymy from cognition to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The study of tim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ualization mechanism of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The conceptual metonymy of time has not received due atten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metonymy is an indispensable cognitive tool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ime. The process of time cognition is to abstract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time by attaching it to a more specific concept and abstracting out the conceptual features, which is the same as the principle of mapping between entities in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ization of metonymy. It is also a metonymy process, which passes through time and events. Metonymy realization between time and space, motion time and moving entity.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重慶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時間概念化的認知語言學研究”(項目號:2011YBWX084)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類號】:H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文旭;葉狂;;轉喻的類型及其認知理據(jù)[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2 束定芳;隱喻和換喻的差別與聯(lián)系[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3 王銘玉;隱喻和換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張鳳;借代的認知基礎考察[J];外國語言文學;2004年02期
2 楊衍松;換說及其修辭功能[J];外語研究;2003年02期
3 陸如鋼;從隱喻與反語的比較透視反語的認知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4 黃會健;隱喻的認知探微[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01期
5 周啟強;白解紅;;英語拼綴構詞的認知機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03期
6 李苗;隱喻認知中的概念溶合與語義轉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09期
7 杜英;對于1949年前后上海的想像與敘述——以90年代的上海創(chuàng)作為例[J];文藝爭鳴;2005年02期
8 張建理;漢語“心”的多義網絡:轉喻與隱喻[J];修辭學習;2005年01期
9 楊衍松;隱喻的反用[J];中國俄語教學;2003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劉辰誕;結構和邊界:語言表達式的認知基礎[D];河南大學;2006年
2 周大軍;軍語的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3 劉艷平;《漢語大詞典》單義項借代詞語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4 周啟強;英漢構詞法的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趙亮;空間詞匯系統(tǒng)的認知語義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6 安軍;科學隱喻的元理論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英男;俄漢語借代辭格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3年
2 張向暉;英漢商標詞的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曹月新;政治語篇概念隱喻及其意識形態(tài)對比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廖正剛;隱喻中的語義遷移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劉曉靜;漢語隱喻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2年
6 黃潔;In和Out語義轉移及認知理據(jù)[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7 黃睿;廣告中的隱喻[D];河北大學;2006年
8 張建偉;二十世紀價值觀念對英漢新詞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姜增紅;概念整合中的個性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李萌;隱喻的人本原則及其在語言中的表現(xiàn)[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2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4期
3 束定芳;論隱喻與明喻的結構及認知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02期
4 林書武;隱喻研究的基本現(xiàn)狀、焦點及趨勢[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殷燕;;流行新詞漢譯的形象化與概念化[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石毓智;王統(tǒng)尚;;方言中處置式和被動式擁有共同標記的原因[J];漢語學報;2009年02期
3 李薇薇;;隱喻認知理論觀照下的網絡用語“控”的研究[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趙永峰;;《時間的結構:語言、意義和時間認知》評介[J];現(xiàn)代外語;2006年03期
5 殷國光;《古今漢語動詞概念化方式的變化及其對語法的影響》一文讀后[J];漢語學習;2004年01期
6 周靜;張春暉;;論隱喻的概念化過程[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鄒艷萍;;概念整合理論視域下的英漢情感隱喻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8 孫永田;概念化心智活動的關鍵地位與交流的實現(xiàn)[J];蘭州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9 梁愛林;;論認知術語學的理論基礎及其應用[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9年01期
10 周紅民;介紹《語法與概念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馬林;;論意義的漸進過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2 王寅;;“體驗性概念化”語義觀對后現(xiàn)代哲學“人本主義”的修補——認知語言學對翻譯理論與實踐的指導意義[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鮑志坤;;英漢情感語言表達的結構對比研究[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袁艷;;網絡隱喻的認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揚;徐學平;;認知語言學與詞典釋義[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于廣元;;借代的認知解釋研究[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張迪;李福印;;體驗性假說:來自漢語顏色詞語的驗證[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張金生;;介詞意義的網絡結構模式評述[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鮑志坤;情感的英漢語言表達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梁曉波;致使詞匯與結構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陳振宇;現(xiàn)代漢語時間系統(tǒng)的認知模型與運算[D];復旦大學;2006年
4 徐先玉;世界的語言概念化[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孟艷華;事件建構與現(xiàn)代漢語結果賓語句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6 韓春蘭;英漢運動事件語義編碼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朱磊;現(xiàn)代語言學文本中現(xiàn)代漢語的再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8 高航;現(xiàn)代漢語名動互轉的認知語法考察[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9 孫國俊;語言歧義及其消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10 韓丹;認知視角下的雙賓句式生成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淑娥;語言中時間參照體系的認知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2 雷志斌;轉喻的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宋歡;在跨域映射下時間隱喻的認知分析[D];東南大學;2005年
4 鄧敏;論轉喻的運作機制[D];重慶大學;2008年
5 羅洛;情感隱喻“悲”的概念化[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劉晉;英漢給予類動詞的概念化特點和句法表現(xiàn)[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陳露;英漢情感表達對比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8 吳雯;空間指示與語言主觀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9 李麗瑩;中文表達運動事件的類型學研究[D];華僑大學;2008年
10 柴能;語言中的概念窗研究[D];貴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5936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593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