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音人名的考察與分析
本文選題:疊音字 切入點:人名 出處:《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12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運用社會語言學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及定量分析法,從疊音人名的比例、用字構(gòu)成情況等方面對六個單位的疊音人名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與分析。文章認為,疊音人名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定的社群性、顯著的性別性三個明顯特點。
[Abstract]:This paper, by means of soc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 statistic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akes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use of duplicative names in six unit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roportion of duplicated name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characters. Reduplicative names have thre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epoch, community and sex.
【作者單位】: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AHSKF09-10D95)的資助
【分類號】:H1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于思湘;;當代大學生姓名用字及語用特征研究[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2 蘇培成;談人名中的異體字[J];語文建設(shè);2001年05期
3 屠國平;;寧波市外來人口語言生活狀況考察[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08年01期
4 林華東;陳燕玲;;泉州地區(qū)三峽移民語言生活狀況調(diào)查[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1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元春;;校園bbs語言概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2 周春艷;;中國式英語與中國英語之比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3 張藝;;論言語社區(qū)的內(nèi)部同一性[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聶莎;;高職高專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的調(diào)查與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5 劉洋;;順應(yīng)論下的大學生校園用語中的語碼轉(zhuǎn)換現(xiàn)象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5期
6 孫啟夏;;潛顯理論和人文性理論下的“副+名”現(xiàn)象探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1期
7 田莉;蔣琴;;中學生對英語教師語碼轉(zhuǎn)換的語言態(tài)度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8 徐紅紅;;淺談網(wǎng)絡(luò)語言的語言規(guī)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9 岳秀文;;“教師口語”課程應(yīng)當實施分類教學[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2期
10 王運祥;語用失誤與教學調(diào)整[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王虹;;警察語言的詞匯特點研究[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2 付莉;;基于語言交際合作原則的高校德育教育用語分析初探[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zhì)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wù)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3 韋美璇;;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及其實現(xiàn)途徑[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4 李予軍;;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城市化發(fā)展與語言的變遷[A];第二屆城市科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李宏儒;;浦東公務(wù)員和教師普通話能力、行為和態(tài)度及相關(guān)性研究[A];第三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劉春卉;;從社會發(fā)展變遷看話語潛義顯化的制約因素[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7 陳星;;網(wǎng)絡(luò)語言:發(fā)展中彰顯無限魅力[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漢生;英國都鐸王朝的語言與文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胡氏貞英;漢語非文學文本越譯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袁辰霞;新時期臺灣原住民族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熊德米;基于語言對比的英漢現(xiàn)行法律語言互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5 蘇劍;語言演化與語言保護:語言經(jīng)濟學的分析框架[D];山東大學;2011年
6 趙翠蘭;精神追尋:農(nóng)民工子女的語言與自我認同[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菡幽;基于學習策略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語法偏誤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欣;英漢借詞范疇化認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9 廖美珍;問答:法庭話語互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張衛(wèi)國;雙語學與新疆雙語問題[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娜;綽號的認知闡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2 劉洋;中俄姓名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顏為之;毛澤東政論文語言特點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羅小波;政論文英譯:順應(yīng)論的理論與實踐[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姜宏楠;肇源話平翹舌問題的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6 李朝軍;模因視角下的網(wǎng)絡(luò)語言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7 連朝霞;“老”=“old”?-“老”字的標記性及其中英文社會認同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8 雷難;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英漢語碼轉(zhuǎn)換的實證性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杜紅梅;《新安晚報》語病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10 丁慧琴;口語交際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顏譜;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內(nèi)涵[J];東岳論叢;2002年06期
2 何澤儀;彭婷;;入湘三峽移民與當?shù)鼐用竦奈幕诤咸轿鯷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 王玉德;彭桂芳;;三峽移民心態(tài)研究述評[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4 譚平;彭豪祥;張國兵;;湖北三峽移民社會適應(yīng)性的調(diào)查及其思考[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李振中;肖素英;;湖南衡陽地區(qū)三峽移民遷入初期語音特點考察[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楊麗忠,李書文,齊援朝;人名的語言學研究[J];晉東南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3期
7 孫峰;袁國映;李鵬展;;外來人口管理社會化的新探索——以浙江省寧波市余姚陽明街道為例[J];吉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5期
8 余克強;漢人姓名的詞匯特點[J];三明師專學報;2000年02期
9 蔣冰冰;;雙語與語言和諧——來自上海市學生語言使用情況的調(diào)查[J];修辭學習;2006年06期
10 譚汝為;名字的音韻美[J];語文建設(shè);2000年05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林華東;[N];光明日報;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褚敏;;俄語稱呼語的變遷[J];外語學刊;2010年02期
2 張寧;從中英人名看文化差異[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 謝亞軍;肖永賀;;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人名的語義分析[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譚桂聲;;人名用典略說[J];漢字文化;2009年02期
5 袁丁;;回鶻文社會經(jīng)濟文書選注(六)[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92年03期
6 齊俊;;漢英人名的命名方式及其文化內(nèi)涵[J];科技信息(學術(shù)研究);2007年08期
7 葉德書;;古代土家人名訓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8 馮志英;宋興晟;;當代漢族人名的語音分析[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顧英利;;外國科學家人名漢譯差錯例析[J];中國科技術(shù)語;2008年06期
10 吳映輝;;古人的名和字[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年2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朱春敬;;原拼形照寫 漢讀法讀音[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七輯)[C];2006年
2 王葆華;;構(gòu)式語義的經(jīng)驗基礎(chǔ)——兼談身體化的經(jīng)驗對語言形式表達的影響[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趙明明;洪宇;姚建民;朱巧明;;基于音譯和網(wǎng)絡(luò)的命名實體翻譯方法研究[A];第六屆全國信息檢索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4 魏勵;;簡化字與繁體字的幾點思考[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七輯)[C];2006年
5 陳家寧;林哲;;談外來詞的漢化處理[A];高名凱先生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6 李佐孭;;上古o"姙的“也”和句子分析[A];高名凱先生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7 陳叢耘;;談數(shù)詞店名[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8 饒冰;;淺析監(jiān)察文書的語言特點及思維方式[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江舒;藏族人名漢字音譯將有規(guī)可循[N];西部時報;2010年
2 郭翰超;統(tǒng)計分析報告寫作誤區(qū)及幾點體會[N];中國信息報;2009年
3 ;中國地名拼寫要按國家標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4 旅加學者 陶短房;“姓前名后”的規(guī)范也要講究個規(guī)范[N];東方早報;2010年
5 沈錫倫;說“虎”[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6 陳瀟;云南47%少數(shù)民族不通漢語 雙語教學任重道遠[N];中國民族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靳曉燕;該用中文的地方一定用中文[N];光明日報;2010年
8 張書巖;簡化字的兩個標準[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9 駐京記者 王樂;“樓脆脆”“躲貓貓”成年度熱詞[N];文匯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吳m#麓 譚娜;網(wǎng)絡(luò)沖擊漢語規(guī)范[N];北京科技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周玲;古t轎淖旨韀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周曉燕;漢語動物詞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 塔娜;錫埒圖·固什譯《米拉日巴傳》語言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4 格根哈斯;蒙古語科爾沁土語特殊詞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薛朝鳳;法制新聞話語敘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祁從舵;《祖堂集》框架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正儀;越南人名考察與翻譯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毅;維吾爾人名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漢譯[D];新疆師范大學;2011年
3 唐亮;指人名名并列句法語義生成動因多維探究[D];大連外國語學院;2012年
4 譚煜輝;基于統(tǒng)計的維文—漢文人名音譯方法研究[D];新疆大學;2012年
5 白顯鳳;戰(zhàn)國楚簡人名異寫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6 圖雅;科爾沁蒙古族人名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7 池美蘭;人名用漢字的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05年
8 劉文娟;柳市鎮(zhèn)地區(qū)人名特點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9 薩楚日;鄂爾多斯蒙古族人名變化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10 洪源;延邊朝鮮族高中理科雙語教學的探究[D];延邊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5788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57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