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先秦文獻介詞的起源與發(fā)展
本文關鍵詞: 出土先秦文獻 介詞 起源 發(fā)展 出處:《學術研究》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與傳世文獻相比,出土文獻具有時代地域明確、保持語言原貌等優(yōu)點。本文利用出土先秦文獻,探討了先秦漢語介詞的起源、歷時發(fā)展以及地域性等問題,揭示先秦漢語介詞發(fā)展演變的原因和規(guī)律,還比較了出土先秦文獻中介詞和傳世先秦文獻中介詞的異同。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he unearthed literature has the advantages of clear era region and maintaining the original language appear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diachron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character of preQin prepositions by using the preQin documents unearthed. This paper reveals the reasons and rule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preQin Chinese prepositions,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prepositions unearthed in pre-Qin literature and those in handed down pre-Qin documents.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H141
【正文快照】: 王鴻濱(2004)曾用傳世文獻研究過上古漢語介詞的發(fā)展與演變問題,解惠全(1987)、段德森(1988)也涉及過這個問題,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研究過出土先秦文獻中介詞的起源和發(fā)展問題。與傳世文獻相比,出土文獻具有時代地域明確、保持語言原貌、沒有流傳訛誤等優(yōu)點。因此我們把先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周守晉;戰(zhàn)國簡帛中介引時間的"以"[J];古漢語研究;2004年04期
2 于江;虛詞“與、及、并、和”的歷史發(fā)展[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3 王鴻濱;上古漢語介詞的發(fā)展與演變[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4 段德森;論實詞虛化[J];殷都學刊;1988年04期
5 郭錫良;;介詞“于”的起源和發(fā)展[J];中國語文;1997年02期
6 時兵;;也論介詞“于”的起源和發(fā)展[J];中國語文;2003年04期
7 梅祖麟;;介詞“于”在甲骨文和漢藏語里的起源[J];中國語文;2004年04期
8 郭錫良;;漢語介詞“于”起源于漢藏語說商榷[J];中國語文;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大為;《醒世姻緣傳》中的兩種山東方言結(jié)構[J];蒲松齡研究;2000年Z1期
2 張娟;;《世說新語》“以”字處置式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3 曾海清;;近代漢語“把與”的來源去向及其句法語義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褚福俠;;元曲“量詞+兒”用法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5 陳紅燕;;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用”字介詞框架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6 周四貴;;《馬氏文通》的介詞理論及其發(fā)展[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7 周翔;;漢語合音詞探微[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史國東;近代漢語被字句結(jié)構的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9 王紅葉;蔣濤;;也說“出門看”的“看”字[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9期
10 周文娟;;《新編五代史平話》中的結(jié)構助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萬青;;《國語》中的“曰”字與“云”字分析[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2 iJ天宇;;鄭司農(nóng)注《周禮》所用“讀為”術語考辨——兼評段玉裁對“讀為”術語的界定[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3 鐘明榮;謝雙園;;古今介詞類型之比較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何茂活;程建功;;古漢語教材中的“繁簡錯位”[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八輯)[C];2008年
5 楊銳;;“風景”釋義[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09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楊文思;蔣燕;劉紅艷;王婧;;《內(nèi)經(jīng)》“肺主皮毛”的理論探奧[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九屆內(nèi)經(jīng)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張小孴;;試論敦煌書儀的語料價值[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8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譯體文字中的特殊語法現(xiàn)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9 武宏琛;;現(xiàn)代漢語疑問代詞非疑問用法研究述評[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10 陳迎娣;;《逆臣錄》范圍副詞研究[A];2012西南地區(qū)語言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王赫赫;中國古代人物畫“十八描”概念的歷史演進與畫史意義[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9 孫愛玲;漢語、印尼語限定性與描寫性狀語對比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10 張士康;傳統(tǒng)湯文化與現(xiàn)代技術融合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友學;句首介詞“在”的隱現(xiàn)及其對外漢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陳穎;《常語尋源》及其所輯釋民俗語匯和俗語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崔顯麗;《清平山堂話本》連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淑營;《列子》介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胡玉國;《型世言》處置式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朱麗艷;《左傳》與《世說新語》位移動詞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鮑樹柏;古代漢語樂器名源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孔燕;《封神演義》處所介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黃海英;南安方言副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郭錫良;音韻問題答梅祖麟[J];古漢語研究;2003年03期
2 郭錫良;介詞“以”的起源和發(fā)展[J];古漢語研究;1998年01期
3 王克仲;;文言“而”或者“以”連接助動詞和一般動詞的例證[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6期
4 唐鈺明;周錫(韋復);;論上古漢語被動式的起源[J];學術研究;1985年05期
5 郭錫良;;介詞“于”的起源和發(fā)展[J];中國語文;1997年02期
6 張峧;從先秦時期“介詞+場所”在句中不合規(guī)律分布的用例看漢語的詞序原則[J];語言研究;2000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崇興;;《元曲選》賓白中的介詞“和”“與”“替”[J];中國語文;1994年02期
2 陳祥明;;介詞“問”的來源與發(fā)展[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 魏勝艷;袁春斌;;《孟子》介詞總量考察[J];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05期
4 鄭麗;;法律語言介詞歷時演變研究[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楊欣安;;關于介詞的幾個問題[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6 余華榮;;話英漢介詞之異同[J];氣象教育與科技;1999年04期
7 董強;;淺析介詞“同”的產(chǎn)生[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陳謝;;“與”在《禮記》中的介詞用法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9 卜雅娜;;《六度集經(jīng)》“著”字的介詞用法[J];達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Z1期
10 張玫;劉洪泉;;翻譯標準研究綜述[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陳瑤;;“給予”義動詞兼表“施受”的動因研究——以徽語祁門話的“分”為例[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陳士林;;彝文[A];中國民族古文字[C];1982年
3 朱文旭;馬娟;;彝文中的借漢字研究[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七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沈春蘭;;談“沈”字[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5 伍琪凱夢;;語言化石與民族文化[A];布依學研究(之四)——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次年會暨第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6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曹德和;;對近年修辭學界一些提法的思考[A];跨世紀的中國修辭學[C];1999年
8 歐陽燕;;翻譯研究的語言哲學途徑[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昌燧 趙曉軍;雙墩刻畫符號:中國文字的起源?[N];光明日報;2003年
2 駱增秀;“老某”的起源及其發(fā)展[N];中國檔案報;2004年
3 文明;漢字的起源[N];吉林日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朱永華;讀解“女書”的三時態(tài)[N];湖南日報;2005年
5 書評人 陶媛媛;想象的共同體:和語言有關的秘密往事[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6 陳璐 房楠;甲骨文借鑒古埃及象形文字?[N];西部時報;2004年
7 徐世璇;新發(fā)現(xiàn)的語言和新語言的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8 劉健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字、文獻傳統(tǒng)與國家權力的起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陳明松;“風景”術語溯源[N];中國建設報;2002年
10 本報記者 張悅;“文字歸巢”是國家的一項偉大創(chuàng)舉[N];中國藝術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常瑛華;《醒世姻緣傳》語序類型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2 田春來;《祖堂集》介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3 闞緒良;五燈會元虛詞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4 趙娜;保羅·利科語義想象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5 葉桂郴;《六十種曲》和明代文獻的量詞[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書超;漢語反復問句的歷時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7 張殿典;滿語詞語與滿族薩滿教文化關系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楊;多語教育的理論與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稅茂;“起源就是目標”[D];西南大學;2010年
3 李瀟;新HSK一級前50個詞字形起源、詞義演變及文化蘊含研究[D];廣西大學;2013年
4 佟艷潔;《洛陽伽藍記》介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5 徐坤;《戰(zhàn)國策》介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劉秀芬;《搜神記》介詞系統(tǒng)及其歷史定位[D];山西大學;2005年
7 蘇娟;<韓非子>介詞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8 馬鐵軍;《西游記》介詞研究[D];貴州大學;2007年
9 周小卉;《鹽鐵論》的介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高玉潔;《清平山堂話本》介詞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4763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47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