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漢語的類型指向
本文關鍵詞:先秦漢語的類型指向 出處:《民族語文》2014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先秦漢語 動詞形式 作格 詞范疇 句法表現(xiàn) 名詞性成分 被動態(tài) 標記詞 格標 趨向動詞
【摘要】:先秦漢語由動詞范疇所決定的相關句法一形態(tài)現(xiàn)象與藏語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且不能用語言的普遍性來闡釋,說明兩種語言間存在非偶然的聯(lián)系,具有相同的動詞范疇。藏語是語義作格型語言,使動和結(jié)果相對的動詞系統(tǒng)對藏語的作格標記具有決定作用,這意味著更早期的漢語也應該是語義作格型語言。
[Abstract]:The related syntax patterns of Chinese in the pre Qin period determined by the verb category are highly similar to Tibetan language, and can not be explained by the universality of language. It shows that there is a non accidental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which has the same verb category. Tibetan is a semantically constructed language, which determines the verb system relative to the verb and the result. It means that the earlier Chinese should also be a semantic lattice language.
【作者單位】: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上古漢語非賓格動詞研究”(10JYC740123)的資助
【分類號】:H141
【正文快照】: 對藏語的作格標記起了最終的決定作用,屬于語義作格型語言;考慮到先秦漢語非賓格動詞中的存現(xiàn)動詞和趨向動詞句法表現(xiàn)特殊,我們猜測更早期的漢語也應該是語義作格型語言。名詞性成分的非強制性名詞性成分的非強制性就是主語和賓語在句法層次的省略。楊伯峻、何樂士(1992:809-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秀芳;;古漢語中動名之間“于/於”的功能再認識[J];古漢語研究;2006年02期
2 格桑居冕;;藏語動詞的使動范疇[J];民族語文;1982年05期
3 孫宏開;論藏緬語動詞的使動語法范疇[J];民族語文;1998年06期
4 洪波;;上古漢語~*-s后綴的指派旁格功能[J];民族語文;2009年04期
5 洪波;楊作玲;;先秦漢語“見”類動詞的清濁交替及其來源[J];民族語文;2010年01期
6 吳安其;與親屬語相近的上古漢語的使動形態(tài)[J];民族語文;1996年06期
7 徐通鏘;;自動和使動——漢語語義句法的兩種基本句式及其歷史演變[J];世界漢語教學;1998年01期
8 潘悟云;;上古漢語使動詞的屈折形式[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9 馮英,曾曉渝;漢語藏緬語“致使”義表達方式的歷史層次及類型學意義[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10 王志敬;;敦煌藏文與格標記la相關句法成分的辨析[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巖;;先秦時期表結(jié)果“所以”的虛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2 周剛;連詞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要略[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3 杜道流;指稱、陳述理論及其對上古語法研究的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4 何繼軍;;《祖堂集》“有”起首的“有NP+VP”句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汪紅艷;開啟之功 創(chuàng)新之力——略論漢語語法學的草創(chuàng)與革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6 劉開驊;;選擇問句疑問語氣詞脫落的歷時軌跡與內(nèi)在動因[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7 樊友新;;從“被就業(yè)”看“被”的語用功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8 袁衛(wèi)華;;《五燈會元》中帶語氣副詞的測度問句[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9 陳勇;名詞謂語句研究綜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10 陶智;劉勝;;論古漢語中反身代詞的轉(zhuǎn)指用法[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家煊;;“名動詞”的反思:問題和對策[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2 陳昌來;;特殊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3 周紅紅;;外來詞的界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祝東平;高彥怡;;副詞“就”的釋義[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郭中;;從類型學的角度看漢語的基本語序問題[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梁銀峰;;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語法問題札記[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7 武振玉;;試論副詞“總”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A];天津師范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學術論文集(中國古典文獻學叢刊第四卷)[C];2005年
8 龐文斌;張國煊;曹恬;;基于規(guī)則和統(tǒng)計的漢語淺層句法分析的研究[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9 劉鵬元;;詢問式搜索請求的模式分析[A];內(nèi)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10 李現(xiàn)云;王丹;;英語“have+VP”與漢語“有+VP”對比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十輯)[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gòu)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7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藝彬;俄語三價動詞的語義配價與句法模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石娜;從形合意合角度比較《傲慢與偏見》兩譯本[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丁熠;“契合”類語氣副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王晶晶;《孟子》的介詞“以”[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楊佳;淺析《訓世評話》中的兼語句[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師璐露;《國語》語言藝術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孫艷;漢語“A+過+O”結(jié)構(gòu)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黃冰;現(xiàn)代漢語“程度副詞+名詞”的多角度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真;先秦復音詞初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5期
2 蕭璋;論連動式和兼語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56年00期
3 戴浩一;黃河;;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J];國外語言學;1988年01期
4 顧陽;生成語法及詞庫中動詞的一些特性[J];國外語言學;1996年03期
5 劉丹青;漢語中的框式介詞[J];當代語言學;2002年04期
6 方平權(quán);關于介詞“于”由先秦到漢發(fā)展變化的兩種結(jié)論[J];古漢語研究;2000年02期
7 孫良明;關于取消“介詞省略”說以及“于”字的用法問題——答謝方平權(quán)先生[J];古漢語研究;2002年03期
8 戴慶廈;;我國藏緬語族松緊元音來源初探[J];民族語文;1979年01期
9 胡坦;;藏語(拉薩話)聲調(diào)研究[J];民族語文;1980年01期
10 黃布凡;;古藏語動詞的形態(tài)[J];民族語文;1981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楓;《先秦漢語研究》簡介[J];東岳論叢;1983年06期
2 劉丹青;先秦漢語語序特點的類型學觀照[J];語言研究;2004年01期
3 曹榮芳;呂華萍;;先秦漢語中的“所為”結(jié)構(gòu)分析[J];湖南冶金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4 胡曉萍;;先秦漢語中的連詞“于(於)是”[J];綏化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5 陳經(jīng)衛(wèi);方有國;;先秦漢語“如何”結(jié)構(gòu)考辨[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6 洪成玉;;一部富有特色的漢語斷代研究論集——讀《先秦漢語研究》[J];語文研究;1984年04期
7 張世祿;先秦漢語方位詞的語法功能[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8 張文國;論名詞在先秦漢語中的地位[J];古漢語研究;1998年01期
9 劉永華;;先秦漢語的體表達及其類型特征[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7期
10 黃芳;;先秦漢語動作頻次量及動量表達顯性化[J];語文學刊;2011年17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芳;先秦漢語量范疇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任永軍;先秦漢語的意合語法及其發(fā)展[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茍國利;先秦漢語暗量范疇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2 郭愛平;先秦漢語“其”字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3 張靜;先秦漢語方位詞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周祖亮;先秦漢語名詞性謂語句研究[D];廣西大學;2006年
5 潘青艷;先秦漢語味覺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韓香;先秦漢語跟非漢語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7 李志軍;先秦漢語雙賓語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8 蘆軍;先秦漢語名詞用作狀語及其發(fā)展[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胥媈璇;先秦漢語極比句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10 孫明;《左傳》省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3433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343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