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傳信范疇的性質和概貌
本文關鍵詞:現(xiàn)代漢語傳信范疇的性質和概貌
【摘要】:在漢語傳信范疇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文章首先討論了傳信范疇的性質并給出了本研究對傳信范疇內涵和外延的界定:傳信范疇的核心意義是表達所言信息的來源和獲取方式;而"可信度"只是傳信范疇暗含的意義外延。文章認為,判定傳信語的標準除了其意義標準外,還有兩條句法標準:傳信語不是主要謂語成分;它不能被否定或強調。文章還較為全面地勾勒出了漢語傳信范疇系統(tǒng)的概貌,區(qū)分了專職傳信語和兼職傳信語(傳信策略)。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基金】:“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的資助
【分類號】:H146.3
【正文快照】: 1引言從學界對傳信范疇已有的研究看,語言學家們對該語言范疇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附屬到現(xiàn)在將傳信范疇作為一個獨立的語言范疇進行專門研究的過程。?早在19世紀之前,傳信范疇的研究就已經開始萌芽(雖然那時“傳信(evidentiality)”這個術語并未正式使用),但是傳信范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張伯江;認識觀的語法表現(xiàn)[J];國外語言學;1997年02期
2 董秀芳;“是”的進一步語法化:由虛詞到詞內成分[J];當代語言學;2004年01期
3 胡壯麟;漢語的可證性和語篇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4 樂耀;;國內傳信范疇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2011年01期
5 樂耀;;論北京口語中的引述類傳信標記“人說”[J];世界漢語教學;2013年02期
6 胡壯麟;語言的可證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01期
7 朱永生;;試論現(xiàn)代漢語的言據(jù)性[J];現(xiàn)代外語;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詹勇,錢益軍;關于語言符號任意性原則的幾點思考[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張和友;;情態(tài)確認型“是”字構式中“是”的語義功能[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3 周曉鳳;楊丹;;英語新聞語篇的實據(jù)性分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4 趙同林;;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之爭的原因分析[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5 宋榮超;;語言理據(jù)性和任意性新論[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6 穆志剛;;中西方語法化理論的發(fā)展和融合[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年03期
7 王小紅;;淺析英漢語言中的象似性[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9期
8 湯斌;;新聞語篇中推斷證素的語篇特征研究——以英語疫情新聞文本為例[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9 陳穎;蔡崢;;小議副詞“真”和“很”[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年05期
10 李金滿;王同順;;詞匯化和語法化的接口——“X們兒”的演變[J];當代語言學;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肖唐金;;English Modal Satellite Adverbs as Means of Modality Supplementing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on Modality[A];貴州省外語學會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高松;趙懌怡;劉海濤;;漢語特殊結構的句法標注策略[A];中國計算機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7-2009)[C];2009年
3 朱曉鳳;;“一般說來”的語用分析[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方清明;現(xiàn)代漢語名名復合形式的認知語義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6 樸錦海;漢韓頻率副詞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姚小鵬;漢語副詞連接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詹碧文;現(xiàn)代漢語報紙新聞語言證據(jù)范疇考察[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金智妍;現(xiàn)代漢語句末語氣詞意義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10 劉冬青;北京話副詞史(1750-1950)[D];蘇州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姍姍;系統(tǒng)功能理論視閾下的“X是X”結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梅那;同素近義單雙音節(jié)語氣副詞習得偏誤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4 曾檢紅;限制副詞“只”與“X”的粘合[D];南昌大學;2010年
5 林婭利;清豐方言與體貌相關的幾個助詞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李敏;開封方言估測類語氣副詞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王蕾;英語政治新聞的言據(jù)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張云玲;奧巴馬政治演說中的言據(jù)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張素芳;蒙古國學生習得漢語“是”字句情況考查及偏誤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李芬;雙音結構“X以”的詞匯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廖秋忠;;《語氣與情態(tài)》評介[J];國外語言學;1989年04期
2 張伯江;認識觀的語法表現(xiàn)[J];國外語言學;1997年02期
3 牛保義;國外實據(jù)性理論研究[J];當代語言學;2005年01期
4 邢福義;;說“您們”[J];方言;1996年02期
5 胡壯麟;漢語的可證性和語篇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6 陳玉東;;漢語韻律層級中小句的中樞地位和調節(jié)作用[J];漢語學報;2005年02期
7 樂耀;;國內傳信范疇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2011年01期
8 嚴辰松;語言如何表達“言之有據(jù)”——傳信范疇淺說[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9 劉永華;;《馬氏文通》傳信范疇再探[J];蘭州學刊;2006年09期
10 胡壯麟;可證性,,新聞報道和論辯語體[J];外語研究;1994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房紅梅;言據(jù)性的系統(tǒng)功能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翟穎華;現(xiàn)代漢語旁稱代詞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2 徐婷;視角空間理論框架中的言據(jù)性現(xiàn)象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陸昕;;“所”字釋義[J];辭書研究;1987年02期
2 馮清高;當代西方語義研究述評[J];廣東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S1期
3 李俊群;;論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意義[J];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4 楊永祥;;原型范疇理論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19期
5 符浩;詞義演變過程中的離析與綜合現(xiàn)象[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3期
6 Timothy Light;王宗炎;;黎天睦論“著”的核心意義(摘要)[J];當代語言學;1991年01期
7 陸宗達;“咸、婔、協(xié)、協(xié)、(思R
本文編號:12499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24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