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研究:巴赫金批評了什么——兼談廣義修辭學觀
本文關鍵詞:修辭研究:巴赫金批評了什么——兼談廣義修辭學觀
【摘要】:巴赫金的修辭觀是"超語言學"的,而非"純語言學"的。巴氏批評囿于"書房技巧"的修辭研究,倡導的實際上是修辭詩學研究;其"對話"理論蘊含了修辭哲學的思想;他的修辭觀從不同的維度展示了修辭研究"是什么"和"為什么"。本文由此審視遭致誤解、存在學科隔膜的國內(nèi)修辭研究狀況,并進而思考廣義修辭學"是什么"和"為什么"。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語言學批評研究”(10CZW013) 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三言二拍》修辭批評”(13YJA751073)系列成果之一
【分類號】:H05
【正文快照】: 發(fā)展和突破是包括修辭學在內(nèi)的所有學科的生路。走這條路,需要不斷獲取對學科認識和研究方法有指導意義的高層次理論營養(yǎng),而不是提供一個永不過期的理論外殼,讓學步者據(jù)此給無窮無盡的資料貼標簽,或者依樣畫葫蘆尋找例證,將學術研究變成注水游戲。從《修辭學發(fā)凡》開始,中國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譚學純;;中國文學修辭研究:學術觀察、思考與開發(fā)[J];文藝研究;2009年1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段宗社;;論《蘇仙》對神話原型的重現(xiàn)與改寫[J];蒲松齡研究;2010年01期
2 李利敏;;試論高爾吉亞的政治修辭術[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譚學純;修辭幻象及一組跨學科相關術語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4 肖婷華;;《風景》的修辭探討[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5 林一鳴;;“農(nóng)民工”的修辭闡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6 孫瑩;;《懷爾德菲爾府的房客》中的圣經(jīng)原型人物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7 蔡情情;;《青花》的修辭闡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8 宋慶福;;解讀《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圣經(jīng)元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9 林燕;;《邊城》對話言語交際層面的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10 柯麗華;;從“殺羊”事件看修辭接受的社會性——淺談于心亮微型小說《殺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李麗霞;;來自遠古的朝圣——崇“九”的溯源和“九”的象征與潛比[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譚學純;;辭格生成與理解:語義·語篇·結構[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林達潔;;打破常規(guī) 異物重組——王蒙意識流小說語言變異談[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4 周淼;;《午后懸崖》語境差的建構功能[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5 謝春榮;;廣告語制造修辭幻象的四種修辭手段[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丁旭輝;;楊佳嫻詩作的古典新象[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戴冠青;陳曉茹;;西方原型批評的中國化及其與中國古典意象論的互通性[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8 吳凌;;現(xiàn)代新詩本體追求探微[A];貴州省寫作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交流論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峰;“漁”行為與海明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中黎;中國百年日札寫作教育與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明達;多樣性與有限性[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程靜;中西創(chuàng)世紀神話對比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9 袁梅;中國古代神話中智慧導師阿尼瑪原型及其承傳移位[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霽月;新中國革命題材電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祥勇;中國古代象喻批評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朱蕾;從女性神話原型批評視角解讀《秀拉》和《所羅門之歌》中的女性形象[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偉;高中小說教學策略探討[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變[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陳云;構建《哈利·波特》第二世界的細節(jié)描寫藝術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肖麗;黔東南《苗族古歌》“數(shù)字”原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鄭宜兵;現(xiàn)代漢語中親屬稱謂詞泛化的影響因素和語用功能[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馬曉晨;元話語理論的應用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聶春子;電影心理療法的理論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09年
10 李惠;唐詩柳意象審美文化價值新探[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道格拉斯·基爾;變哩;;由詩學到修辭學再走回來:文學與話語[J];外國文學;2006年04期
2 崔山佳;;明清白話作品詞語稱謂語補義[J];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02期
3 藍棣之;作為修辭的抒情——林徽因的文學成就與文學史地位[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4 譚學純;;再思考:語言轉向背景下的中國文學語言研究[J];文藝研究;2006年06期
5 譚學純;;身份符號:修辭元素及其文本建構功能——李準《李雙雙小傳》敘述結構和修辭策略[J];文藝研究;2008年05期
6 譚學純;語言教育:概念認知和修辭認知[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05期
7 譚學純;;語用環(huán)境:語義變異和認知主體的信息處理模式[J];語言文字應用;2008年01期
8 竺家寧;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譚學純;;“存在編碼”:米蘭·昆德拉文學語言觀闡釋[J];中國比較文學;2009年01期
10 鄭阿財;;敦煌變文中稱謂詞“阿婆”綜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歡;話語的社會性與對話性——巴赫金的超語言學初探[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7期
2 王加興;巴赫金言談理論闡析[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3 方新文;邊林;;從超語言學到人學:巴赫金對話思想的演進[J];前沿;2011年12期
4 陳桂華;巴赫金超語言學思想及其話語理論[J];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5 楊喜昌;巴赫金語言哲學思想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02期
6 寧一中;論巴赫金的言談理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3期
7 鄭歡,羅亦君;充滿張力的話語場——巴赫金的超語言學語境試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8 王永祥;;“語言”與“話語”:兩種語言哲學視角論略[J];外語學刊;2010年04期
9 張杰;批評思維模式的重構──從巴赫金的對話語境批評談起[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10 孫欣;管廷祥;楊小龍;;關聯(lián)理論下的顯義——基于巴赫金視角的闡釋[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晗;;雙重批判與反思中的理論建構——巴赫金話語理論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印松霞;;試論巴赫金對話理論在旅游廣告語域中的運用[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林承璋;;“廣義修辭學”的佳作——鄭頤壽先生《辭章學論稿》評介[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4 張會森;;言語體裁學——當代新顯學[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5 章華;;辭章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6 鄭頤壽;;漫步向“文藝辭章學”百花園的佳作——張春榮《修辭新思維》評介[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7 鄭頤壽;;關于辭章學研究的答問[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8 謝春榮;;廣告語制造修辭幻象的四種修辭手段[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鄭頤壽;;簡評臺灣修辭學研究之“廣”與“深”[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10 鄭其溫;;辭章學研究部分評介文章目錄索引[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路文彬;翻譯可不是光通外語就成的[N];學習時報;2008年
2 譚學純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學研究與公共閱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錢冠連 系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會長 中西語言哲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修辭學路向何方[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袁儉偉;巴赫金言語體裁理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2 凌建侯;話語的對話本質(zhì)[D];北京外國語大學;1999年
3 張瑜;翻譯的修辭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4 陳歷明;翻譯:作為復調(diào)的對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5 張雪;對話體語篇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潘紅;林譯《迦茵小傳》:意識形態(tài)規(guī)約下的修辭重構[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董瑞蘭;廣義修辭學視野中《文藝學習》(1954-1957)話語的政治性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武耀博;巴赫金超語言學理論與文藝思想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2 蔣三軍;巴赫金語言哲學思想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D];吉林大學;2011年
3 王f,
本文編號:11970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19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