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學視角下的漢語介詞語序特征——兼論漢藏語系語序類型
本文關(guān)鍵詞:類型學視角下的漢語介詞語序特征——兼論漢藏語系語序類型
【摘要】:從語序類型學角度看,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漢藏語系中各語族的語序并不相同,甚至各有特點。作為漢藏語族的重要一員,漢語并非典型的SVO語言,在其介詞體系中,不僅有前置詞,還有后置詞以及框式介詞。漢語介詞詞組在歷史上經(jīng)歷了由動詞后向動詞前發(fā)展的歷史性移位,與這一演變特征相平行的,是漢語后置詞的語法化過程。正是這種語序變化,才給介詞處于中介的位置帶來了改變,由此才產(chǎn)生了填補該中介空缺的虛化的方位名詞,以及框式介詞等特殊語法現(xiàn)象。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語言類型學旨在根據(jù)不同語言的結(jié)構(gòu)特征來挖掘它們之間的類似和不同之處,并將這些現(xiàn)象歸類成系統(tǒng),從而對不同語言進行分類。在1963年發(fā)表的重要論文《某些主要跟語序有關(guān)的語法普遍現(xiàn)象》里,當代語序類型學創(chuàng)始人Greenberg基于對30多種語言的調(diào)查,提出了45條語序的普遍性原則,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Joseph H.Greenberg;陸丙甫;陸致極;;某些主要跟語序有關(guān)的語法普遍現(xiàn)象[J];國外語言學;1984年02期
2 劉丹青;漢語中的框式介詞[J];當代語言學;2002年04期
3 余志鴻;;元代漢語中的后置詞“行”[J];語文研究;1983年03期
4 劉丹青;先秦漢語語序特點的類型學觀照[J];語言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國華;;徐杰《生成語法的“語類”與傳統(tǒng)語法的“詞類”比較研究》述評[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2 黃婉梅;表處所的“在Np”的語義分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3 陶振偉;;“拿”的語法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4 孫宜春;;“NP+V-起來+AP(VP)”句式的語義結(jié)構(gòu)[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5 樊友新;;從“被就業(yè)”看“被”的語用功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何清順;漢英詞匯重疊式附加意義對比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7 陳紅燕;;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用”字介詞框架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8 盧英順;現(xiàn)代漢語中的“延續(xù)體”[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9 王祥榮;兒童語言中的“上”、“下”類方位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10 肖奚強;范圍副詞的再分類及其句法語義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影;付莉;;韓國中小學生“是”的錯序偏誤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2 袁明軍;;《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擬聲詞[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祝東平;高彥怡;;副詞“就”的釋義[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鐘明榮;謝雙園;;古今介詞類型之比較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郭中;;從類型學的角度看漢語的基本語序問題[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陳萬龍;;方位詞“前”的歧義用法[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寇金鳳;;淺析篇章連接成分“當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梁銀峰;;《祖堂集》助動詞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10 汪如東;;淺析“不差錢”[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思楊;《朱子語類輯略》方位詞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2 劉艷;留學生原因、目的類介詞偏誤分析[D];蘇州大學;2014年
3 周貴芳;老撾學生學習漢語量詞的偏誤分析和教學對策[D];蘇州大學;2014年
4 楊帆;泰國學生學習漢語否定副詞的偏誤研究和應(yīng)對策略[D];河北大學;2014年
5 楊雄;初中語文語氣詞教學探析[D];貴州師范大學;2014年
6 陽卉;復句中關(guān)聯(lián)詞語的教學[D];貴州師范大學;2014年
7 張志鵬;《齊民要術(shù)》介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8 孫香雨;《醒世姻緣傳》方位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9 劉斐斐;初中語文現(xiàn)代文句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年
10 蔣荔;方位詞“上”、“下”、“上下”及其習得研究[D];揚州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劉丹青;漢語中的框式介詞[J];當代語言學;2002年04期
2 郭錫良;;介詞“于”的起源和發(fā)展[J];中國語文;1997年02期
3 俞敏;;倒句探源[J];語言研究;1981年00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丹青;漢語中的框式介詞[J];當代語言學;2002年04期
2 曹志希;楊烈祥;;漢語方所框式介詞的句法分析[J];時代文學(雙月版);2007年03期
3 李紅梅;曹志希;;漢語方所框式介詞的句法推導[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4 劉順;劉志遠;;論框式介詞“對(于)……來說”的句法制約條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5 王磊;;現(xiàn)代漢語框式介詞的隱現(xiàn)規(guī)律考察[J];寧夏社會科學;2014年01期
6 肖辛格;;“從+某X+準助詞”結(jié)構(gòu)界定及其功能探討[J];語文學刊;2013年04期
7 張云峰;;近代漢語比況框式介詞及其概念疊加[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8 劉兵;漢語介詞的隱現(xiàn)與論元標識功能的轉(zhuǎn)換[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9 肖辛格;;“從+某X+準助詞”結(jié)構(gòu)的視點效應(yīng)[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3年10期
10 王籽酈;;漢語方位詞研究綜述[J];青年文學家;2014年1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高瀾tD;面向歐美學生漢語框式介詞的教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
2 范寧;漢語“V_雙+于+NP”格式及其變異考察[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3 陳梓萌;日語母語者漢語介詞習得情況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4 趙秋籬;從英漢對比的角度考察“在”字短語[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1742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174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