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邑方言的指示代詞“乜”
本文關鍵詞:河北武邑方言的指示代詞“乜”
【摘要】:"乜"是河北衡水武邑話使用頻率最高的指示代詞。作為中指指示代詞,"乜"的基本語法功能為"指別"(只指不代)和"指代"(指示兼稱代)兩種,并由之引申出了定冠詞和連詞用法。與此相應,"乜"有三種讀音:分別是去聲的[niε31]、陽平的[niε53]和陰平的[niε224],其中"乜"在"乜個"中還讀成上聲的[niε45]或陽平的[niε53]。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H172
【正文快照】: 一、引言普通話的指示代詞有兩套,分別是近指“這”和遠指“那”,其中“這”虛化出了定冠詞用法[1],“那”虛化出了連詞用法[2]。而武邑話的指示代詞有三套,分別是近指“這”[tγ31],中指“乜”[niε31]和遠指“那”[na31]。其中中指指示代詞“乜”虛化出了定冠詞和連詞用法。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海平;;再談指示代詞“這”的來源——“這”來源于“者”的可行性分析[J];漢字文化;2008年05期
2 張彩霞;;《鹽鐵論》中的指示代詞[J];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3 呂昭君;;山西交城方言的指示代詞[J];西安社會科學;2010年03期
4 康俊民;;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簡介[J];語數(shù)外學習(初中版七年級);2010年09期
5 史秀菊;;晉語盂縣方言指示代詞四分現(xiàn)象的考察[J];語言科學;2010年05期
6 凌遠征 ,吳嘉謨;“哪”字的由來[J];語文建設;1992年03期
7 文長奎;古漢語指示代詞“之”的用法[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3期
8 嚴雙紅;;this,that,it齊亮相[J];語數(shù)外學習(初中版七年級);2007年01期
9 李冬香;;漢語方言指示代詞類型初探[J];韶關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10 盛銀花;;安陸方言的指示代詞[J];漢語學報;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毛家菊;張琳;夏愛軍;陸汝占;;情景中漢語指示代詞短語解釋的形式化[A];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全國第六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2 陳燕玲;;泉州方言基本形指示代詞初探[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應學鳳;;右文說與語音象似性[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尹燁;;《詩經(jīng)》代詞用法淺析[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5 張錦笙;;語言符號“之”字新探[A];邏輯今探——中國邏輯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6年
6 姜慶姬;;漢語和韓語詞匯的潛性與顯性——以兄弟姐妹類稱謂語、指示代詞、數(shù)詞為主[A];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暨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陳齊林;;漢語系詞“是”的研究綜合論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鄧兆紅;;英漢指示代詞“的”與“that”的語法化對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梁銀峰;;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語法問題札記[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10 林頌育;;異源同型語素的辨析——以閩南方言多功能虛字眼“咧”為例[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仲景醫(yī)學院 沙濤邋沙恒玉 劉維慶;《黃帝內經(jīng)》的九種凝固句式[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2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學 張子艷;關于“是”[N];學知報;2010年
3 張仲景國醫(yī)學院 沙濤 沙恒玉 劉維慶;《黃帝內經(jīng)》名詞動化9規(guī)律[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4 李小刀;日本人是“先生”,,中國人是“某”?[N];中華新聞報;2004年
5 許正元;人民日報錯用字詞商榷[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6 孫傳正;“神”與“神明”究竟系何物?[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7 東北師范大學 彭爽;現(xiàn)代漢語旁指代詞功能透視[N];社會科學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金鑫;編校質量根在職業(yè)精神[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9 宋明;“我認出了三星堆巴蜀圖語”[N];四川日報;2007年
10 宋明;三星堆“巴蜀圖語”是古彝文?[N];涼山日報(漢);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薇;海鹽話的指示代詞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2 蔣華;現(xiàn)代漢語“這/那”類指示代詞的多維度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盛銀花;安陸方言語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陳文杰;早期漢譯佛典語言研究[D];四川大學;2000年
5 李素秋;漢維多重定語語序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6 錢琴;指涉理論與俄語中的指涉現(xiàn)象[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鄧永紅;桂陽土話語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趙敏;墨江哈尼族卡多話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9 ?≈;元江苦聰話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10 武振玉;兩周金文詞類研究(虛詞篇)[D];吉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冬梅;漢英指示代詞對比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年
2 韓松嶺;指示代詞“這/那”研究綜述[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船津良介;漢日指示代詞的對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4 常遠;指示代詞“這/那”類漢英對比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啟林;漢英指示代詞對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趙遠遠;近指指示代詞“是”和“此”[D];溫州大學;2011年
7 劉薇;現(xiàn)代漢語“這/那”類指示代詞若干功能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8 王瑩;指示代詞的指示功能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9 劉曉羽;指示代詞“這”、“那”篇章回指確認博弈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10 黃巖;《史記》中的指示代詞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1665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166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