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計算機的漢語動詞“得”鄰接特征考察
本文關鍵詞:面向計算機的漢語動詞“得”鄰接特征考察
更多相關文章: 動詞“得” 鄰接特征 分布 統(tǒng)計 熵
【摘要】:面向計算機,自行研制WordParse軟件和DataWord軟件,建構前后接續(xù)觀察和統(tǒng)計系統(tǒng),采用基于統(tǒng)計的方法對漢語動詞"得"在真實文本中的左右鄰接特征進行窮盡性研究;通過對動詞"得"左右熵的計算,進一步驗證對動詞"得"左右接續(xù)能力的考察結果,從而說明"得"對左右鄰接詞語所具有的選擇性。
【作者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
【關鍵詞】: 動詞“得” 鄰接特征 分布 統(tǒng)計 熵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面向計算機的現(xiàn)代漢語‘得’字識別研究”(11YJJ740061)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得”作為現(xiàn)代漢語中一個使用頻率極高、意義用法相當復雜的漢字,在不同的語境和上下文組合中,代表了幾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屬的語言單位,具有不同的功能,表達不同的意義。從為計算機識別服務的目的出發(fā),立足于面向計算機的自然語言信息處理,將研究范圍限定在無論來源、無論讀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馬希文;;以計算語言學為背景看語法問題[J];國外語言學;1989年03期
2 詹衛(wèi)東;80年代以來漢語信息處理研究述評──作為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應用背景之一[J];當代語言學;2000年02期
3 陳曉明,周渝;漢語部分句法分析的研究和發(fā)展趨勢[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4期
4 李文浩;;“都”的指向識別及相關“都”字句的表達策略[J];漢語學報;2013年01期
5 馮志偉;計算語言學對理論語言學的挑戰(zhàn)[J];語言文字應用;1992年01期
6 黃昌寧;關于處理大規(guī)模真實文本的談話[J];語言文字應用;1993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亢世勇;《現(xiàn)代漢語語法信息詞典》的特點與不足[J];辭書研究;2001年06期
2 詹衛(wèi)東;80年代以來漢語信息處理研究述評──作為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應用背景之一[J];當代語言學;2000年02期
3 徐海英;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語義的轉向”原因探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4 李宇明;;信息時代需要更高水準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J];中國文字研究;2002年00期
5 劉世英;;漢語并列短語詞序制約因素研究綜述[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6 王丁;齊浩亮;吳麗君;;語料庫的質量評估模型[J];哈爾濱理工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7 李永康;結構性文本主題詞規(guī)則化提取:對經驗結果的理性預測[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8 曾常紅;;現(xiàn)代漢語“是”字句的接續(xù)功能[J];漢語學報;2007年02期
9 張晶,李生,姚建民,趙鐵軍;基于目標語詞匯組合合理性評價的譯文選擇模型[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03年09期
10 馮志偉;;論語言符號的八大特性[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張俊萍;馮志偉;;CTT在漢語語法研究和教學中的應用[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隋巖;張普;;基于“動態(tài)流通語料庫”進行“有效字符串”提取的初步研究[A];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全國第六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3 亢世勇;常寶寶;劉海潤;徐艷華;俞士汶;;全信息標注語料庫的開發(fā)與應用[A];輝煌二十年——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二十周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4 李蕓;王強軍;張普;;信息技術領域術語自動提取和動態(tài)更新研究[A];輝煌二十年——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二十周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5 張普;;基于DCC的流行語動態(tài)跟蹤與輔助發(fā)現(xiàn)研究[A];語言計算與基于內容的文本處理——全國第七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6 周揚;;中醫(yī)藥文獻語料庫的設計與應用[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九屆中醫(yī)醫(yī)史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萃[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翁曉玲;基于元語言的對外漢語學習詞典釋義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強軍;基于動態(tài)流通語料庫(DCC)的信息技術領域新術語自動提取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3 何婷婷;語料庫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4 宋春陽;面向信息處理的現(xiàn)代漢語“名+名”邏輯語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葆華;動詞的語義及論元配置[D];復旦大學;2003年
6 隋巖;基于“動態(tài)流通語料庫”的“有效字符串”提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7 王建會;中文信息處理中若干關鍵技術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8 楊建國;基于動態(tài)流通語料庫(DCC)的漢語熟語單位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9 劉華;基于關鍵短語的文本內容標引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10 吳平;漢語部分句式的形式語義分析[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柴艷麗;復音同義詞檢索與分析系統(tǒng)的設計與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鄧賓;中文詞義消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3 張慧;動詞“放”的語義角色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世昌;現(xiàn)代漢語動賓式雙音復合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何鳳遠;基于詞頻統(tǒng)計的齊夫定律漢語適用性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6 施書宇;幼兒話語名核結構的語義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高建忠;漢語動賓搭配的自動識別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8 劉賢俊;學術論文提要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9 徐海英;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語義的轉向[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10 馮敏萱;面向計算機的“V_單+A_單”述補結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李珩,譚詠梅,朱靖波,姚天順;漢語組塊識別[J];東北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2 馮志偉;;國外機器翻譯的新進展[J];國外語言學;1980年01期
3 陸致極;;關于廣義短語結構語法[J];國外語言學;1986年04期
4 馬希文;;以計算語言學為背景看語法問題[J];國外語言學;1989年03期
5 詹衛(wèi)東;;范圍副詞“都”的語義指向分析[J];漢語學報;2004年01期
6 舒鑫柱,楊爾弘;基于HOWNET的漢語組塊分析[J];河南職技師院學報;2001年04期
7 周雅倩,郭以昆,黃萱菁,吳立德;基于最大熵方法的中英文基本名詞短語識別[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03年03期
8 周強;;基于語料庫和面向統(tǒng)計學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J];計算機科學;1995年04期
9 李素建,劉群,楊志峰;基于最大熵模型的組塊分析[J];計算機學報;2003年12期
10 魯川,梁鎮(zhèn)韓;信息處理用規(guī)則漢語[J];中文信息學報;1987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何一薇;試析漢語動詞作謂語應具備的條件[J];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2 德力格爾瑪;漢語帶結果補語的述補結構在蒙古語中的表達形式[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3 梁艷君;劉瑩;;漢語高頻動詞“是”的句法功能及翻譯[J];理論界;2010年07期
4 張麟聲;;關于漢語動詞的分類——介紹日本荒川清秀先生對漢語動詞的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4期
5 格拉吉丁·歐斯?jié)M,雷春芳;動詞的翻譯[J];語言與翻譯;1992年02期
6 馬慶株;《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自序[J];漢語學習;1993年05期
7 項開喜;語法研究大有可為——《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讀后[J];語文建設;1994年03期
8 楊柳;程南昌;;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研究綜述[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07期
9 張玉萍;江燕;;漢維語動詞重疊式對比[J];語言與翻譯;2009年01期
10 佟和龍;;動詞拷貝結構的句法推導[J];教學與管理;2010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韓習武;劉春陽;;漢語動詞次范疇化的形式描寫[A];黑龍江省計算機學會2009年學術交流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冀鐵亮;孫薇薇;穗志方;;語言學與統(tǒng)計方法結合建立漢語動詞子類框架類型集[A];內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張昱琪;周強;;大規(guī)模真實文本中漢語動詞語法搭配模板的自動識別[A];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全國第六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4 鄭定歐;;漢語動詞詞匯語法[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5 陳楚祥;;積極型漢外詞典——原則與框架[A];第二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1996年
6 熊禮淼;;V+(的)+N偏正結構中“的”的隱現(xiàn)[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王寅;;漢語“動名構造”與英語“VN構造”的對比——一項基于語料庫“吃-名/eat-N構造”的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王世凱;;語義功能語法的結構主義闡釋[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9 陳靜;;漢語配價語法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10 朱琳;;起動/致使動詞的類型學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馬慶株;語法理論意識走向自覺[N];中華讀書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吳懷成;現(xiàn)代漢語動詞指稱化的層級分布及其類型學思考[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2 周統(tǒng)權;漢語動詞配價理論及其神經心理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呂艷輝;基于語料庫的現(xiàn)代漢語手部動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4 王進;語言類型學的詞匯語義研究維度[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5 周娟;現(xiàn)代漢語動詞與動量詞組合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6 劉曉林;特殊句式的作格闡釋[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7 季安鋒;漢語預設觸發(fā)語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8 路崴崴;“V一下”結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9 李恩華;“V到+NP、V在+NP”的句法語義漢韓對比研究及其理論應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10 高明樂;題元角色的句法實現(xiàn)[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袁紅雙;維吾爾族學習者學習漢語動詞偏誤分析[D];新疆師范大學;2013年
2 金花子;朝鮮族學生學習漢語動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龍慧;現(xiàn)代漢語動詞性“至于”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4 宋曉;關于韓漢語動詞“體”的研究[D];青島大學;2013年
5 石欣;蒙古國小學生學習漢語動詞的偏誤分析及教學策略[D];吉林大學;2012年
6 楊永娟;日本留學生漢語動詞體的習得偏誤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1年
7 阮氏蕾;漢語動詞“吃”的詞義與越南語動詞“ǎn”對比[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姚雪;漢語動詞的空間方位表征的實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9 明蕾;漢語動詞“買”的句法語義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10 熊佳娟;轉喻的認知研究:漢語作為轉喻的語言[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0440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044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