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語動詞體標記-I的來源和語法化過程
本文關鍵詞:土家語動詞體標記-I的來源和語法化過程
更多相關文章: 土家語 語法化過程 趨向動詞 詞體 謂語動詞 語法成分 實義動詞 詞匯形式 語音形式 分析型
【摘要】:粘附在謂語動詞或形容詞之后表示動作將行的體標記-I在以分析型手段為主的土家語中,以其獨特的形式和懸疑的來源備受關注。本文從兩種趨向結構的分析入手,探尋體標記-I的來源;并通過對-I多種用法的剖析,探索其語法化過程和所經(jīng)歷的三個演變階段。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湖南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關鍵詞】: 土家語;語法化過程;趨向動詞;詞體;謂語動詞;語法成分;實義動詞;詞匯形式;語音形式;分析型;
【分類號】:H273
【正文快照】: 徐世璇魯美艷從上述例詞可見,-i與動詞的結合具有嚴格的規(guī)律性,包括整體借進的漢語音譯詞也遵循同樣的規(guī)律發(fā)生音變,如“趕集(趕場)”的第二個音節(jié)。在以虛詞為主要語法手段的土家語中,其他的體標記都是獨立音節(jié),惟有-I是不成音節(jié)的粘附形式,成為土家語語法形式中的一個獨特現(xiàn)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葉德書 ,彭秀模;土家語的語流音變[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2 陳康;;土家語動詞將行體形態(tài)音位的變化[J];民族語文;1982年01期
3 陳康;彭秀模;葉德書;;土家語動詞的情貌[J];民族語文;1983年06期
4 楊將領;獨龍語動詞趨向范疇研究[J];民族語文;1999年01期
5 張軍;;土家語的形態(tài)[J];民族語文;2008年02期
6 李啟群;魯美艷;;土家語后綴-I的語法功能及分布[J];民族語文;2009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主賓;;現(xiàn)代漢語“以A為B”凝固結構語義的認知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2 王揚;語用預設的特征及其認知闡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3 丁凌云;;雙音節(jié)復合詞語序排列中的認知因素[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宣恒大;;現(xiàn)代漢語“名詞+名詞”歧義格式及其理解因素[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5 周薇;朱樂紅;羅煒;;漢語語序的“順序象似性”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周伊;;量詞“條”與“根”的辨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7 姜海艷;;事物,行為,性質(zhì)三大詞類范疇的同源關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8 趙斌;吳志云;;量詞“張”對名詞選擇的范疇化過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9 方小中;定中結構研究綜述[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10 李勁榮;從認知圖式看兩種表領屬關系的主謂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蔡淑美;施春宏;;重疊形式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以閻連科作品中重疊形式的使用為例[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宗守云;;范疇化理論與四個世界理論[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3 李勁榮;;內(nèi)涵、外延與漢語修飾成分的標記隱現(xiàn)[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4 季競;;構式“VPt+QM+NP”中數(shù)量成分的多角度研究[A];第七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4年
5 周筱娟;;《詩經(jīng)》“者”字略考[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七輯)[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朱懷;概念整合與漢語非受事賓語句[D];吉林大學;2011年
6 方清明;現(xiàn)代漢語名名復合形式的認知語義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7 阮氏黎心;漢越人體名詞隱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謝白羽;面向?qū)ν鉂h語教學的比較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阮氏麗娟;漢語方位詞及其類型學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俊;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琴;從象似性角度談茶詩英譯中“音”與“形”的傳遞[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王倩;“(形+名)+動”結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付瑤;概念整合理論指導下的《紅樓夢》歇后語認知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何立均;符號學視野下的漢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鐘海英;敘事時距和時序藝術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認知冰山[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羅主賓;現(xiàn)代漢語“以A為B”句探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孫興銳;現(xiàn)代漢語“上”類方位詞對比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敏;“的字結構”與“の字結構”的異同考察[D];南昌大學;2010年
10 蔡雅思;“N_1(的)N_2”構式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啟群;湘西州漢語與土家語、苗語的相互影響[J];方言;2002年01期
2 葉德書 ,彭秀模;土家語的語流音變[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3 李啟群;龍山靛房鄉(xiāng)雙語調(diào)查報告[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李啟群;;漢、土家語的接觸對土家語的影響——龍山靛房土家語音系變化之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孫宏開;;羌語動詞的趨向范疇[J];民族語文;1981年01期
6 田德生;;土家語概況[J];民族語文;1982年04期
7 陳康;彭秀模;葉德書;;土家語動詞的情貌[J];民族語文;1983年06期
8 田德生;高修貞;;土家語話語材料[J];民族語文;1988年05期
9 孫宏開;;論藏緬語語法結構類型的歷史演變[J];民族語文;1992年05期
10 田恒金;清代《永順縣志》中的土家語詞[J];民族語文;2004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譚志滿;土家語交際功能的歷時變化——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坡腳鄉(xiāng)為個案[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譚志滿;近50年來土家語研究述評[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3 劉倫文;社會變遷中的土家語命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4 曹毅;胡經(jīng)尋;;從土家語保存的現(xiàn)狀看非物質(zhì)文化的搶救——土家語區(qū)訪談摘錄[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5 胡經(jīng)c&;曹毅;;試探土家語語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6 曹毅;;土家語環(huán)境分析及保護之管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7 向亮;;湘西土家語的類型學特征[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譚志滿;;土家語的顏色詞[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李啟群;;漢、土家語的接觸對土家語的影響——龍山靛房土家語音系變化之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張軍;;土漢接觸與土家語高調(diào)的分化[J];中國語文;2008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董珞;;有形、無形皆為寶——談?chuàng)尵任淞晖良覟l危珍稀文化[A];中國民族學會第七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曹志耘;;生存還是消亡:漢語方言面臨的抉擇[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通訊員 鄧華、冉光乾、肖紅軍;瀕臨失傳的土家語有了傳承[N];湖北日報;2006年
2 記者 向培東;小學教師學習土家語[N];團結報;2008年
3 王功尚 蒲哲 本報記者 孫文振;大山深處的土家語傳承與堅守[N];中國民族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唐紅麗;土家語研究存三大弱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5 張芳;書山未半仍須攀[N];團結報;2004年
6 郭軍寧;“南部土家語文獻記錄及研究”課題進展順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7 ;全力打造文化強州[N];團結報;2006年
8 陳廷亮 張偉權;土家族語言:打開土家族民族識別之門的一把鑰匙[N];中國民族報;2014年
9 劉洪進 劉張雯歡;柴埠溪發(fā)現(xiàn)神奇的“鳥語文化”[N];三峽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譚志滿;文化變遷與語言傳承[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英;巖沖土家語的傳承與變遷[D];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2 熊英;土家語衰落趨勢芻論[D];廣西大學;2005年
3 朱艷華;土家語定名結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魏翠翠;土家語的類型學描寫[D];南昌大學;2012年
5 周安現(xiàn);湖南省龍山縣靛房鎮(zhèn)百型村土家語個案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6 田靜;仙仁土家語瀕,F(xiàn)象個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7 許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人對土家語的語言態(tài)度研究[D];湘潭大學;2013年
8 楊溢;土家語否定范疇研究[D];暨南大學;2014年
9 羅姝芳;恩施地區(qū)漢語方言中的土家語底層[D];中南民族大學;2007年
10 向亮;湘西苗語、土家語與漢語的稱謂語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0163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016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