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語素與語素義的傳承
本文關鍵詞:傳承語素與語素義的傳承
更多相關文章: 傳承語素 詞義 語素義 語義分析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摘要】:傳承語素在由上古詞語而語素的演進過程中,其意義對上古義既有繼承也有發(fā)展,傳承語素義與詞義的關系復雜多樣。傳承語素的多義項并不在一個層面,可以分為傳承義與后起義兩種。傳承語素中的多義語素與同音語素的區(qū)別有賴于對語素義的確切掌握。傳承語素中的反義語素,呈現(xiàn)出多素交叉、反義關系古今不一致等特點;而同義語素的語義類型及近義語素間的區(qū)別,則表現(xiàn)出漢語詞匯的豐富多彩。傳承語素義的分析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教學意義重大。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傳承語素 詞義 語素義 語義分析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現(xiàn)代漢語傳承語素研究”(10BYY064)
【分類號】:H13
【正文快照】: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語素大多數(shù)是由上古漢語的詞演變而來的。從上古漢語的詞發(fā)展而來、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作為構詞成分而存在的語素,我們稱之為傳承語素。[1]傳承語素的概念是以歷史來源為標準進行語素分類而提出的,不同于目前廣泛采用的共時層面分類標準。與傳承語素相對應的是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雅靜;;和諧社會語境下的休閑文化生活[J];黃海學術論壇;2010年01期
2 徐倩;;《廬山遠公話》中的“將”字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3 于峻嶸;趙欣欣;;“弱”義組同義詞釋義關聯(lián)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劉曉穎;;詞義的歷時演變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以“恐怕”為例[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熊加全;;《正字通》俗訛字考[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李清桓;;《說文解字》“言”部字的中國古代法律文化解讀[J];河北法學;2009年03期
7 姜棟;;從“禮”字管窺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中的“禮”的起源[J];河北法學;2011年02期
8 劉宇;;稿約的性質(zhì)及其法律規(guī)制探析——兼評我國著作權立法的完善[J];河北法學;2011年03期
9 張劍平;周念;;“為”與“搞”之比較[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10 張藝凡;;江蘇如皋方言詞綴簡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洪伯;;秦漢“稗官”考 秦漢基層機構的組織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孫秋霞;;藝術類博物館與青少年美育[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夏慧茹;;《說文解字》與中醫(yī)基礎理論[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周懷宇;曹懷鋒;;論《管子·地員》篇生態(tài)學價值及其現(xiàn)代意義(論文提綱)[A];管子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會第四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09年
5 ;漢語否定詞的“實質(zhì)”與演變[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6 黃宇和;;山在虛無縹緲間:孫逸仙民生主義倫敦探源[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7 張思潔;;形合與意合的哲學思辨[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姬云鵬;劉裕昆;王寧川;;《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6版》譯文商榷舉隅[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黃薇;;微探建甌方言熟語歌謠的語言[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陳魏瑋;;如何用俄語表達中國網(wǎng)絡語言——“雷”和“山寨”為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艷清;清代“六書”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廖文婕;我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系統(tǒng)結(jié)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盧建平;基于拓撲學和統(tǒng)計學的無字庫漢字智能造字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王赫赫;中國古代人物畫“十八描”概念的歷史演進與畫史意義[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9 鄭君;基于文獻的中藥毒性認識變化規(guī)律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10 宋新娟;中醫(yī)傳統(tǒng)圖式符號審美及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秋利;《醒世姻緣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zhuǎn)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石娜;從形合意合角度比較《傲慢與偏見》兩譯本[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楊海賓;民事連帶責任探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張友學;句首介詞“在”的隱現(xiàn)及其對外漢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王秀梅;休閑食品包裝的趣味性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9 趙巍;從《史記》看司馬遷的《詩》學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滕亞秋;契丹帶飾研究:以蹀躞帶為中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楊曉黎;;漢語詞匯發(fā)展語素化問題芻議[J];漢語學習;2008年01期
2 楊曉黎;四音節(jié)新詞語及其成因[J];江淮論壇;1996年04期
3 柯彼德;;試論漢語語素的分類[J];世界漢語教學;1992年01期
4 邢紅兵;;留學生偏誤合成詞的統(tǒng)計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4期
5 邢紅兵;;《(漢語水平)詞匯等級大綱》雙音合成詞語素統(tǒng)計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娟;;語素義和詞義[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2 潘峰;;“綠色”詞群語義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綜合版);2005年04期
3 賀靜坤;;論漢語新詞語的詞義表面化傾向[J];語文學刊;2008年04期
4 仲崇山;;“船只”“餅干”類詞的構詞方式[J];語文學刊;2010年05期
5 李蔭;;現(xiàn)代漢語多音節(jié)詞構詞分析——《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抽樣調(diào)查[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6期
6 潘峰;;語素“綠”語義分析[J];語文學刊;2006年06期
7 胡晶瑩;;成語體現(xiàn)的古今語詞的差異與聯(lián)系[J];語文學刊;2006年22期
8 姚琳琳;;淺析語素義與詞義[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9 王玉鼎;論名詞性并列復合詞的詞義與語素義之關系[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94年01期
10 仲崇山;詞義和構成詞的語素義的關系補論[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紅;;漢語本位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A];“高教強省”探索與實踐——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2 陳銀科;;非陳述句的語義分析[A];1998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8年
3 王育林;;認知語境與語篇理解——談英譯漢詞義的準確表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潘新玲;;我的地盤——表總括的“都”的語義分析及其左鄰右舍的限制[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5 王建新;;“大醫(yī)精誠”別解[A];全國第十八次醫(yī)古文研究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賈君枝;劉燾;李景峰;;基于Web保險信息的語義分析初探[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7 王美娟;;矛盾修辭法的語言學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高路;楊玉芳;;口語語篇中語句焦點確定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續(xù)子愷;林曄;;基于語義的新聞采集和分析系統(tǒng)在報業(yè)的應用[A];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lián)合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8年
10 董文莉;孟洛明;;XML網(wǎng)管接口一致性測試中XML解析器的開發(fā)[A];第六屆全國計算機應用聯(lián)合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錫倫;詞義的性質(zhì)[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2 遲曉春 譯;第一生命聯(lián)合IBM 共同研發(fā)語義分析解決方案[N];中國保險報;2010年
3 竇東友(華東師大);英語詞匯的矛盾詞義現(xiàn)象[N];文匯報;2003年
4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錢超塵;《內(nèi)經(jīng)》“涕”字詞義具有漢代特點[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5 樊洪業(yè);科學精神的歷史線索與語義分析[N];大眾科技報;2002年
6 劉仁;“語義分析”升級專利機器翻譯[N];中國知識產(chǎn)權報;2008年
7 樊洪業(yè);科學精神的歷史線索與語義分析[N];大眾科技報;2002年
8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 唐惠忠;高考文言實詞詞義的推斷技巧[N];山西科技報;2002年
9 樊洪業(yè);科學精神的歷史線索與語義分析[N];中華讀書報;2001年
10 涿州市第二中學 杜建強;來分析文言實詞含義[N];學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漢江;漢語物象詞語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2 吳平;漢語部分句式的形式語義分析[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3 顏紅菊;現(xiàn)代漢語復合詞語義結(jié)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4 鄭厚堯;漢語雙音復合詞的詞義與語素義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吳茗;現(xiàn)代漢語常用語素項屬性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6 姜紅;日語多義感覺形容詞的語義分析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3年
7 余繼宏;基于符號學理論的家具形態(tài)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9年
8 陳年福;甲骨文詞義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9 魯六;《荀子》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10 劉艷平;《漢語大詞典》單義項借代詞語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美娜;偏正式復合名詞的詞義與語素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陳萍;漢語語素義對留學生詞義獲得的影響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3 樸京淑;《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甲乙級復合式動詞詞義與語素義關系類型考察[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4 胡晶瑩;成語用詞特點及演變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謝荔;新時期現(xiàn)代漢語新興雙音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6 劉紅姣;《大綱》中雙音名詞詞義與語素義關系及其對外漢語教學[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7 郭勝春;漢語語素義在留學生詞義獲得中作用的實驗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8 鐘雪君;維吾爾語人體詞研究[D];新疆大學;2009年
9 何穎;法語同義詞辨析[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5年
10 柯莉;古漢語偏義復詞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0069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006905.html